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家民族危在旦夕。刚辞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而“称病”闲赋苏州的李仲公,向蒋介石提出“联共抗日”主张,并提呈具体“方案”,受到蒋介石的重视并约见商谈,虽然蒋介石从同意其主张到反悔,李仲公却成为国民党内最早提出“联共抗日”主张之人。此时,李仲公译著出版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蒙观与我们的驳议》一书,成为爱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的抗日先声。  相似文献   

2.
对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前中共中央路线策略的两点看法金再及在局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面临着策略转变的问题。对国民党来说,是从攘外安内政策转变到联共抗日政策;对共产党来说,是从关门主义转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心是一个,即从两党对立的国内战争转变到...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4.
试论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是二者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受抗日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制约,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当时和后来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暴御侮反侵略史上的光辉一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抗战活动,则为其中之重要内容。加强研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抗战活动,将会更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反映当时全国军民的抗日爱国热忱,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作用。因此,史学界近年来已开始重视该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雪窦山上被"仇家"发现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时,赵寿山是十七路军的主力部队十七师五十一旅少将旅长。他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追随杨虎城将军,义无反顾地参加厂西安事变。 在事变前夕,他向杨虎城提出了扣押蒋介石、逼其联共抗日的建议。在事变中,他担任十七路军军事行动的总指挥,出色地完成了解除西安市区蒋系武装的任务;他担任西安市公安局局长,执行完成了镇压敌特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的任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已四十多年了。当人们回顾抗战胜利的结局时,不能不想起中国由十年内战走向全民族一致抗战的枢纽点——西安事变;更不能不想起这一历史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为什么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他为何逼迫中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蒋介石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对此,国民党方面持有一种论调,认为这是张学良受了共产党“欺骗”和“愚弄”的  相似文献   

9.
1933年11月,驻守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左派李济深。以及由黄琪翔领导的“第三党”等各派力量,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等主张,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另举义旗。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日军全面侵华,已直接危及当时的执政党——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国民党党员也面临亡国亡党灭种的威胁,在全国军民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压力下,国民党已从“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国策转变为联共抗日的正确国策。广东国民党的方针政策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一座古城,两个将领,一场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发动兵变,西安事变爆发。此次事变促使蒋介石抗日,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成为扭转中国危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但蒋介石政府在抗战的同时,依然致力于消灭中国共产党、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国家危亡,中国共产党理智分析时局,在军事和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策略,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为抗日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法宝。1935年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提出灵活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启动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在此后将近两年曲折、复杂、尖锐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力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与各党各军各派的逼迫下,其方针、政策也几经变化。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际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际建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进行了坚忍不拔的努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赢得了全国上下一致的信任。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内战到抗战的伟大战略转变,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他,青年时期两次参加北伐连战连捷,参与筹办黄埔军校,成为国民党功勋人物;他,抗日战争时期,主张联共抗日,并因此与蒋介石决裂,三次被开除国民党党籍;他,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和美国势力多方争夺,屡遭国民党暗杀,在民族大义面前,冲破重重阻力,毅然秘密北上投入到革命阵营。1957年10月9日,李济深逝世前留下了"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遗愿。这里,让我们与李济深女儿一起触摸李济深生命中的红线。  相似文献   

15.
正抗战时期,周恩来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重庆这块土地上。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谋略人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担当起了领导大后方战场和广泛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使命。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陪都,在极其险恶和复杂的形势下,周恩来高举抗日与民主的旗帜,深入工商界领导群体中,和他们坦诚相见,结成知心朋友,建立了工商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6.
刘湘是民国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从民国初年到1933年,四川的大小军阀内战不休,大小战事竟达470多次。“战祸之烈,甲于全国。”刘湘是其中主要的角色。蒋介石登台后,刘湘为蒋所利用,积极充当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工具。1935年初,蒋介石插足四川军政后,刘、蒋激烈争夺对四川的控制权。刘湘在与蒋介石的矛盾斗争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立场,由一个反共拥蒋的地方军阀转变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能够参加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对刘湘晚年的这一转变是应该适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郭大钧过去讲抗日战争,讲国共斗争多,讲对日军作战少;讲国民党顽固派反共与妥协多,讲它抗日与联共少,这是片面性。而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写抗日战争史,应着眼于“一致对外”、“求同存异”,对于国内的阶级矛盾、党...  相似文献   

18.
李文平 《史学月刊》2008,12(4):73-78
以丁惟汾为首的"丁家党"在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建立过程中,曾发挥过十分特殊的作用,一度形成了"蒋家天下丁家党"的格局.一方面,它对蒋介石南京政府的支持,改变了国民党中派系力量的对比,削弱了反蒋势力,为CC派的迅速崛起和"蒋家天下陈家党"的权力分配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与活动,使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加剧了南京政府的动荡和内部斗争.  相似文献   

19.
卅一、阎日勾结谍报频传,蒋介石派徐永昌实地视察,却一无所获“十二月事变”,标志着阎锡山联共抗日路线的终结。之后,他运用“中的哲学”,重新研究他同国民党和蒋介石、共产党和八路军,以及与日本侵略军的关系,再次“在三颗鸡蛋上跳舞”,为自己营造新的“三窟”,以求存在。对国民党,他认为大敌当前,蒋介石无暇整治他,毋须顾虑,且要争取蒋的援助;蒋也怕阎联共或降日以对付自己,所以尽量满足他在扩军和增饷方面的要求。共产党和八路军为了争取阎锡山继续抗战,派代表与阎谈判,确定了两军活动区域和分界线,达成互不侵犯的谅解,在一定程度上保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始终引领着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民党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国民党当局旨在振奋民族精神的政策措施部分地取得了积极效果;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