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平豆  周浩 《华夏地理》2003,(2):114-123
3月12日,"苏灌南渔1314"船主张来弟用对讲机与连兴港的表弟联系上了.表弟告诉他,长江入海口的鳗鱼苗比前段时候多,张来弟决定启锚去连兴港.  相似文献   

2.
位于汉水南岸的汉阳南岸嘴,明末清初就已是汉阳一条热闹的街市。由于此处在防汛堤外,地处汉水与长江汇流处,地势低洼。所以每至汛期洪水,这里常常被淹。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政府决定汉阳南岸嘴居民全部搬迁,南岸嘴地区的几十条街道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3.
斜腹杯与三苗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苗化指分布在长江中游和豫南地区的屈家岭化和石家河化,斜腹杯则是其最典型的器物之一。斜腹杯不但在三苗化区大量存在,而且还传播到豫西、晋南、陕北和皖北等地,其形制、分布范围和数量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苗化的发展兴衰过程,从中也可较清晰地观察到其与周围化关系的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4.
夏商王朝对江汉地区的镇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朝建立前夕,以尧、舜为代表的华夏部落联盟,与居于长江中游且以江汉地区为腹心的一曲部落联盟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果以三苗的失败而告终。对此,学术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毋庸赘言。然而,对夏商王朝与先后生息于江汉地区的三苗、  相似文献   

5.
清水江放歌     
杜扬 《贵阳文史》2006,(3):43-44
她不是黄河,也不是长江,它只是长江的支流,但她的浩淼辽远、雍容安祥绝不逊于黄河长江的风范和气度;而她的灵秀飘逸?多姿多彩,即便是长江黄河也会为之恭身让道。这就是孕育了黔东苗侗高度文明的清水江。  相似文献   

6.
想吃活鱼不容易○闻益前不久,我赴德国慕尼黑市探望表弟。这天是周末,表弟驾车带我到郊区观光游览。下车后,我俩四处漫步。步行到一汪湖畔时,遇见一位当地渔民正在撒网捕鱼:他每撒一次网,就能捕到五六条手掌般大的红鲫鱼。然后一一放入草地上一只硕大的木质鱼盆里。...  相似文献   

7.
1949年初,面对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分化敌人的方式来突破长江防线。因此,争取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起义,成为分化长江防线的一个重要步骤。鲜为人知的是,林遵还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为阻止日军沿长江深入内地,最高统帅部决定在长江上赶筑三道封锁线,江阴和马当航道都是由军方征集江轮和海轮阻塞的,惟有田家镇航道是建造钢骨水泥船来进行堵塞。这一历史事件是秘密进行的,其起因  相似文献   

9.
收获快乐     
正上午,调皮的表弟带着书包来我家写作业,我跟他约法三章:首先,写完作业,然后才可以玩。因为我知道他每次都是先玩个痛快,然后再马马虎虎地写作业。我又跟他强调了一下,既然和我在一起玩就得听我的安排!表弟不情愿地点头同意了。我立即将作业本摊放在桌上,这个提议是我提的,我得以身作则啊。没和他聊,就进入了认真写作业的状态。才刚开始,弟弟就东张张,西望望,说说话。三番五次地"引诱",我都没理他,他也就知趣地埋头写作业了。我做好了语文作业,抬头看看表弟正愣愣地坐那儿呢。"嗯,  相似文献   

10.
长江是一条雨洪性河流,洪水频繁,千百年来依靠堤防御水,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尤以荆江为甚,而荆江防洪长期面对的却是上游洪水来量大与堤防安全泄量小的矛盾。在今年7—8月主汛期,长江流域暴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荆江河段首当其冲,水位屡超历史记录。8月17日沙市水位达到45.22米,超过1954年8月7日水位44.67米约0.55米,出现有水文纪录以来的最高水位。“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特大洪水暴发后,荆江大堤及长江干堤大险不断,可谓惊心动魂。长江两岸人民经受了八次洪峰的严峻考验,数百万军民奋力抗洪,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  相似文献   

11.
汉水纵贯我国南北,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在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廊道作用。通过对汉水流域已有的商代考古资料的梳理和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了商时期汉水在考古学文化南北交流、东西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问题。作为文化交流的廊道,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商代前期文化在河南境内沿今天的京广线南下,由豫东南越过桐柏山到达鄂东北,经澴水、滠水及其附近进入盘龙城,继而南下到长江中游。第二条,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沿渭河、洛河向西传播到渭河平原、陕东南地区,然后越过秦岭山间孔道,沿丹江、汉水向东南传播到鄂西北,至此开始出现两条分支路线,一条溯汉水南下到长江中游,另一条则逆汉水而上向西至汉水谷地。第三条,中原商文化在河南境内向南传播,很可能直接经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地区,再沿丹江、汉水南下至长江中游。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通过以上三条路线,反方向的文化交流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2.
1995年8月,杨振宁博士在湖北秭归考察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着长江这条母亲河,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杨振宁博士将长江称作母亲河并非溢美之词。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出土的大量考古实物资料表明,长江化与黄河化一样伟大,一样古老,一样悠长。长江化与黄河化的北、南二元耦合共同构成了缤纷多彩的中华明。  相似文献   

13.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态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ī,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相似文献   

14.
“抢”羊记     
正读了这个题目大家一定很奇怪,是小偷吗?为什么要抢羊呢?别急,听我娓娓道来……叔公家的老母羊产下了三只活蹦乱跳的小羊羔。在表弟的催促下,我也去瞧瞧。这三只小羊羔多么可爱呀!个个毛色雪白,温驯而活泼。表弟看得入了迷,便小声地说:"我想抱抱它们,它们真可爱!"说罢,他站了起来。我暗想:这些小羊不离开老羊半步,怎么抱呀?表弟灵机一动,抓起一把新鲜的草料向老羊左侧扔去,老羊哼哼叫着,扭过头去吃草。表弟见计划已经成功一半,拍拍我的肩膀,我心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文明起源走在时代的前列,三苗族群在稻作农业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支颇具南方特色的文明,建立了三苗酋邦,中心位于天门石家河古城。石家河古城之所以崛起于今天门一带,我们认为这是三苗族群不断适应环境选择环境的结果。究其原因,既有如气候、洪水、土壤、生态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稻作农业中心的转移、社会和文化交流格局的变迁等方面的人文环境原因。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互相制约,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稻作农业中心的北移是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蜀文化与三苗文化的关系及其崇拜内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俞伟超《三星堆蜀文化与三苗文化的关系及其崇拜内容》一文,认为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尚未找到直接源头,但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晚期遗存,与湖北屈家岭和长江中游的龙山文化居民,即古史传说中“三苗”的一部分西迁有关。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遗物反映了当时的信仰崇拜,铜树为社树,大铜人是祭地的神祇,大型突目的铜面具,应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化象征。  相似文献   

17.
恢复安徽团组织1923年,共产党员柯庆施受命来安庆开展工作。柯庆施来安庆时,携有陈独秀的引荐书函。一封给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江彤侯,一封给陈的表弟濮德治(濮清泉)。到安庆后,通过江彤侯的关系,住在省教育会内,以教育会为掩护所,开展革命工作。此时,国民党人柏文蔚正出资在安庆创办《新建设日报》,经安徽大学筹备处蔡晓舟的介绍,柯庆施参加了报社工作。柯庆施利用负责编辑该报副刊及国内新闻的有利条件,经常转载《新青年》和《向导》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同时,柯庆施还通过陈独秀在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表弟濮德治联…  相似文献   

18.
酒海弄潮人     
世祥  明贤 《文史天地》2002,(11):4-10
一条小河,一条在深山峡谷中呼啸奔腾的小河,居然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巨大的经济效益、声名显赫的政治效应于一体,除了蜿蜒于贵州西北部、汇入长江奔向大海的这条赤水河之外,真的,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是否还能数得出几条来。自然风光的优美不需具体的描述了,以赤水为名的赤水市,素有竹海、千瀑之乡、桫椤王国等等美称,属于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地,那是众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至于政治效应,毛泽东主席在此指挥的那一场四渡赤  相似文献   

19.
人们歌颂黄河,早就有了《黄河大合唱》。人们歌颂长江,现在又唱出了《长江之歌》。为了缅怀古往今来的变迁,反映时代跳动的脉搏,今天也很需要谱写一曲黑龙江赞歌。这并不是一曲单纯抒情的赞歌。这赞歌,应当谱写出黑龙江的磅礴气势。黑龙江,在中国是仅次于长江、黄河的大江,也是亚洲的一条大江,它自西而东,又折而向南,浩浩荡荡,象一条巨龙日夜不息地奔流在中国的东北部。它南源额尔古纳  相似文献   

20.
正长江,一条蜿蜒成千里、润泽华夏的母亲河;同时,她的桀骜不驯、水患频发也使得两岸百姓深受其害,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新中国成立后,立刻开展了以根治水患为目标的大江大河水利建设。治水必先悉其水性,治理长江首先应该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知悉长江,因此,作为水利事业的基础,长江水文工作由此开始。本文以1950~1957年期间,长江水文逐步开创为主线,记叙相关水文仪器设备研制、增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