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灯记》作为八个样板戏之首,剧中人物和唱腔,令许多经过那个年代的人耳熟能详。但是人们对该剧的创作者阿甲却知之甚少。江青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不但窃取了阿甲的劳动成果,而且几度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本文向您详细讲述了在非常年代阿甲走过的非常道路。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搞的所谓八个样板戏,人们至今都记忆犹新。可是具体到《红灯记》,却很少有人知道,江青是如何迫害他人而窃取其成果的。这里必须谈到一个人———阿甲。延安欢迎会上的《游击队员之歌》阿甲,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一个教书先生的家庭,原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阿甲小时候在家乡就很喜欢京剧,经常在老人们的指导下学演古戏里的人物,也得到大人们的赞赏。1938年,阿甲来到延安,原想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政治或军事,投入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当时延安乃革命圣地,各界青年纷至沓来。来一批新同志,就要开一…  相似文献   

3.
记阿甲同志缅怀追思会任葆琦一由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联合筹办的戏曲理论家、表、导演艺术家阿甲追思缅怀会,于1995年2月28日在北京市政协会议厅举行。到会者有文化部门...  相似文献   

4.
从阿甲诗函中引起的怀念王一达阿甲同志是我在文艺战线上的老战友和好朋友。自1939年9月在延安我与他同台演出他创作的京剧现代戏《钱守常》开始,到1994年12月他在无锡逝世告终,在这55年的漫长岁月里,虽然曾有不少年没有同在一地工作和生活,可是我们的友...  相似文献   

5.
开山种田喜力甲,人们都叫他阿甲,是哈尼族的祖先。他的手掌象芭蕉叶,能把石头捏成粉;脚板象大簸箕,百年老树一脚就踹断;一顿吃两口猪、五箩米,一气喝两瓮水。当时,哈尼族住在树上,吃树芽野果,也吃活物。有一年,山里发大火,漫山遍野地烧。月初烧到月尾,树木烧成灰,活物不见影。接着又是冰天雪地,哈尼人又冷又饿,每天都死人。死的被活的撕了吃。怎么解救大伙呢?阿甲愁白了头发。“晓不得山外是什么样……”人们议论况。阿甲听见人们的议论,心念一动,决定到外边看看。出发的第一天,阿甲便碰见一条不见边的河,涛声如雷,浪高过山。头次见这么大的河,怎么过呢?他正在岸边转,不知哪里出  相似文献   

6.
沈国凡 《文史精华》2005,(10):57-61
法庭上阿甲与江青对质对于”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搞的所谓八个“样板戏”,人们至今都还记忆犹新。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位于这八个“样板戏”之首的《红灯记》,江青又是如何地迫害他人、窃取其成果?  相似文献   

7.
张颖 《纵横》2007,(12)
一我与阿甲认识近70年,是老同学、好朋友。前些年他已不幸离开人世。有些事常使我怀念:他为人善良、勤奋好学,在中国京剧改革和承传发展民族艺术上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应该记下他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8.
信实 《百年潮》2005,(11):26-31
20世纪60、70年代,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曾轰动全国,家喻户晓.人们一提起<红灯记>,自然就会想到江青,因为她亲自"抓"了这个戏;也会想到阿甲,因为他是<红灯记>的主要编导、著名戏曲导演、编剧和理论家.从表面上看,两个人是<红灯记>的共事者,实际上却是冤家.围绕<红灯记>,演绎出一段掠夺与自卫的曲折、传奇历史,其中交织着专横与无奈、淫威与羞辱、阴谋与冤屈、猖狂与顽强、残酷与悲壮,动人心魄.本文根据阿甲亲手留下的翔实原始资料,结合调查所得,为读者叙述这一令人震撼的事件,为共和国的文艺史留下忠实、可靠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朱榕 《百年潮》2002,(7):51-52
1958年1月,我当时正在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工作,领导上让我作为翻译兼秘书陪同孙维世和阿甲两人去印度访问.他们一个是著名话剧导演,一个是著名京剧评论家.我和他们在印度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国家朝夕相处近一个月,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0.
“库咕笳”是流传在民和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歌,也有人把它称作“阿甲哟”。流传在三川地区的民歌中有家曲、野曲之分,土语中把演唱家曲叫作“道拉”,如婚礼歌、酒曲等,演唱野曲叫作“开拉”,也就是在田间野外演唱的民歌。“库咕笳”就是野曲的一种,属于情歌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库咕笳"是流传在民和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歌,也有人把它称作"阿甲哟".流传在三川地区的民歌中有家曲、野曲之分,土语中把演唱家曲叫作"道拉",如婚礼歌、酒曲等,演唱野曲叫作"开拉",也就是在田间、野外演唱的民歌."库咕笳"就是野曲的一种,属于情歌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信实 《百年潮》2005,(12):26-31
戏成功了,因为这回是江青亲自抓的,《红灯记》的命运顿时突变,媒体竞相报道。报道时,总是突出“不断修改”,又总是突出它的主导者“中央领导同志”的作用,作为主要改编者和导演的阿甲却被忽略了、“淡化”了。江青插手《红灯记》创作,时间大约半年多,观看演出六七次,每次都要发表意见。经过记录整理的就有五次,共计120条(包括某些前后重复的意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京剧《红灯记》是"文革"中江青"钦定"的八个样板戏之一。它的前身是上海爱华沪剧团于1963年初排演的沪剧《红灯记》。当初,凌大可、夏剑青将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改编为沪剧,初稿名叫《密电码》,后经应云卫提议改为《红灯记》,搬上京剧舞台后,一直沿用这个剧名。沪剧《红灯记》在上海一炮打响,反响热烈,遂被江青看中。她在中南海接见演创人员张东川、阿甲、李少春、袁世海等人,要求中  相似文献   

14.
阿甲(1907—1994),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探索传统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突出代表.被公认为是“中国戏曲导演的擎旗人”和“新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名符律衡、符镇宝.江苏宜兴人。1938年春到延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平剧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与江青等一同参加京剧《打渔杀家》演出,还参加了《逼上梁山》的演出。曾参加延安丈艺座谈会。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研究室主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文联首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编导京剧《三打祝家庄》、《赤壁之战》,京剧现代戏《白毛女》等。  相似文献   

15.
这首习俗歌是摩梭人在小孩年满十三岁举行穿裙礼或穿裤礼的成丁仪式上唱的歌,一般由老年人和成丁的孩子演唱。新的一天走来了。粮堆高过阿东山;香醇的美酒喝不尽,酒坛深过阿纳海。老人唱:先唱三句“玛达达”,这是摩梭人的古礼。我们是纳木阿甲的后代,唱玛达达是我们的规矩。老人唱:积累起最好的美味佳肴,备办好丰盛的年饭;储存起清香甘美的桃梨,供奉在祖先的面前。新的月份象芬芳的花朵,新的年头象瑰丽的花园。念诵:过了一天又一天,过了一年又一年,月份在前面引路,领来了新的一年。三十个吉详的夜晚,积累成月,十二个美好的月份,汇聚成年。夜…  相似文献   

16.
叶之魂     
风儿把你送入天空,你仍在飘落,你甜美的春梦,随着秋叶一起飘落……随着季节的深入,眼前的风景也跟着生动了起来。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沐浴着秋日的阳光。凝神间,仿佛看见无数落叶在舞动、翻飞,在秋的美妙的旋律里,落下金黄的一片,如美丽的绸缎,铺满生命来去的旅途,不愿去惊醒沉睡的大地,悄悄地来去,舞步轻盈,迷恋那洒脱的风儿,幻想那春日的影儿。  相似文献   

17.
矗立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与东南的青藏高原连为一体,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亚洲.在帕米尔周围延伸出五大山系:东北的天山山脉,东南的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西南的兴都库什山脉,地理学家称之为帕米尔山结. 帕米尔高原具有一些矛盾的特性,她既偏远又中心,既是险阻又是通衢,对于中国人来说,她是辽阔国境最西部的一个高原;然而,纯粹从地理的角度看,她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偏南,恰似心脏般强壮和耀眼,将亚洲大陆分割成东亚、南亚、西亚和北亚几个独立的地区,画地作狱,天各一方;同时,她又提供了一条条隐秘而坚韧的通道,让各地声气相通,是引人瞩目的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8.
烟雨孟达     
国庆、中秋双节出游正遇阴雨天气,赶到孟达已是大雨滂沱,望着浓云密布的山峦犹豫不决,是冒雨登山,还是望雨止步?正在迟疑之间,忽见从山路上走下一妙龄少女,被雨水浸透的牛仔装紧紧裹住她那健美的身姿,衬托出丰满匀称的体态,雨滴从脸颊滑落,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她没有撑伞或雨具,双手插兜,戴着耳机,哼着小曲,体态轻盈,从山中飘然而至.面对眼前的情景,我被惊呆了,不仅赞叹她的俊美,更是叹服她那不畏风雨敢于游山的毅力和勇气,这使我们下决心冒雨游天池.  相似文献   

19.
王雯娟 《风景名胜》2016,(5):148-149
姚江源头茶飘香 春天的四明山,犹如一个活泼的少女,满山的红枫樱花和千亩最美茶园,向游人尽情展示着自己的美丽,这个时节,向着姚江源头进发,品茗赏花正当时. 大岚镇万亩樱花已经开放,进入其中,沿途满眼樱花,徜徉在粉色的浪漫花海之中.走过了花海,四明山区域的最美茶园更为醉人.千亩茶园参差分布在梯田之上,形成绿油油的波浪,其间点缀着忙碌的采茶人.嫩芽需要马上进行加工,因此茶园基地内专门有现场炒茶的师傅随时待命于此,几个茶人坐在铁锅前,手掌在滚烫的锅底来回翻动着新芽,渐渐地,茶叶的青草味减退,清香愈加浓郁.只取一小撮,看新茶在滚水中翻滚跳跃,香气四溢开来.  相似文献   

20.
书架     
初冬,午后,一室阳光。信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小说,随意翻看。书页略微泛黄,空白处,是一排排略显青涩的文字。一笔,一划。杯中的香茗散发着氤氲的热气,绿色的叶片在温热的清水中曼妙舒卷,回忆若杯中的绿色,渐渐清晰,我仿佛看见年幼时的自己,端坐在书桌前,一丝不苟地写下一排排工整的字迹,然后合上书本,小心地将它放回书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