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在友谊县凤林古城内推土机翻土时出土一件双耳铜釜和铜铃.铜釜系鄂尔多斯式青铜釜,长圆腹,口微敛,平底,口沿上有一对对称的半环形竖耳,近口沿处有两周凸弦纹如图二.鄂尔多斯式铜釜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炊具,有的底部有镂空底座,两耳穿绳后可以吊起,适用于不定居生活.鄂尔多斯式铜釜分布范围不仅在长城地带及其以北地区,而且往南已越过黄河,进入内地,在内蒙古、辽宁、吉林也有出土.与凤林古城所出同一形制的铜釜在内蒙古补洞沟的匈奴墓葬、吉林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葬、察哈尔右翼后旗二兰虎沟墓群等处均有出土,时代从汉延至三国时期,凤林古城是已知此类铜釜最北的出土地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古代青铜文化中,有两种比较引人注目的文化遗存,这就是以T字形柄曲刃式青铜短剑为代表的和以匕首式青铜短剑为代表的两组不同的遗物群。这两个系统的青铜短剑,在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命名。前者在国内一般称为双侧曲刃式铜剑,近年也有人称之为东北系铜剑;后者在日本称为"绥远式青铜短剑",认为是"绥远式"青铜器群中的一种。也有称后者为"远东塞斯安"、"中国斯开泰式"、"鄂尔多斯式"、"中国西伯利亚式"铜剑的。  相似文献   

3.
<正> 北方式青铜饰牌主要是指发现在我国北方长城内外铸有动物纹的青铜饰牌而言。由于最早发现于内蒙鄂尔多斯草原以及河套地区附近,所以又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这种动物纹在国外称之为“野兽纹”。具有动物纹和动物立体造型的青铜器,其出现时间很早,至少在商代中期以前就把动物立体造型运用在武器之上了。北方青铜器上的动物纹,一直延续到西汉或更晚的时间。青铜短剑、刀子、马具、带具、饰牌等,都包含在这一类器物中。就北方式青铜器整体而言,青铜短剑、青铜刀子和动物纹饰牌,是北方式青铜器构成的三要素。而青铜饰牌则是这三个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表面富锡的鄂尔多斯青铜饰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活在中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自商周开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出土了种类繁多、以动物纹饰为特征的青铜装饰品和实用器。由于鄂尔多斯地区与欧亚大陆相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某些形态特征和艺术风格,引起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进行了研究。学者们发现,在一些鄂尔多斯青铜器的表面具有银白色的光泽,一般认为这些银白色表面是镀银,或者是由于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在铸造时反偏析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因以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而得名。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动物的纹饰为主,其材质普遍为青铜和金、银。由于其与欧亚草原民族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术课题。本文将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纹饰研究出发,解析它纹饰背后具备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末开始,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青铜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最集中、最具特征而得名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相似文献   

7.
迄今中国境内至少发现有13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依据骹与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A、B两型,与典型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同类矛在形制特征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推测年代上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末期阶段,绝对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1600年之间。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铜矛经天山北麓三大河流通道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新疆,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晋陕高原包括鄂尔多斯地区,东南经关中以至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中国境内发现的此类铜矛显然已不具有武器的功用,很可能属于仪礼用品。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及社会对于传入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的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并把这类青铜容器加入了"礼制"的内涵,成就了辉煌的夏商周三代青铜礼乐文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燕下都遗址辛庄头30号墓出土的短内式铜戈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与中原地区的铜戈和东北地区的铜戈比较后,可将其命名为短内式铜戈或属于东北系青铜武器的东北系铜戈;按其发达的血槽、短小的内部以及血槽内靠近阑部的双穿分析,与韩国、日本地区出土的短内式铜戈的祖型都应该是辽西地区出土的短内式铜戈;同意报告作者及广大研究者对该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的判断,并结合东北文化区短内式铜戈的年代以及此类铜戈的流布与型式上的演进,进一步推测为战国晚期偏晚阶段;而结合文献资料与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北方文化区的金属遗物的分析,推测墓主的身份应该与北方民族也有一定关系. 出土的短内式铜戈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与中原地区的铜戈和东北地区的铜戈比较后,可将其命名为短内式铜戈或属于东北系青铜武器的东北系铜戈;按其发达的血槽、短小的内部以及血槽内靠近阑部的双穿分析,与韩国、日本地区出土的短内式铜戈的祖型都应该是辽西地区出土的短内式铜戈;同意报告作者及广大研究者对该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的判断,并结合东北文化区短内式铜戈的年代以及此类铜戈的流布与型式上的演进,进一步推测为战国晚期偏晚阶段;而结合文献资料与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北方文化区的金属遗物的分析,推测墓主的身份 该与北方民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1979年11月11日,灵台县独店公社中庆大队在饮马嘴修农田过程中,挖出青铜圆盘连三釜一件。器重26斤。圆盘直径52、厚3、边缘向上卷2厘米。盘面内有三个人字形的挂孔。盘和三釜用九块范组合一次铸成。釜通高18.5、盘上部分高7.5、盘下深11、釜内深17、腹围65厘米。三釜造型一致,口径分别为7.3、7.5、6.5厘米。盘下及釜底均有很厚的烟熏痕迹。盘下三釜靠外均铸有4厘米高的一块支撑台,台上残存铁锈。在出土地点附近,我们进行了清理,发现是一座古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21,(9)
正《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发表一件征集于鄂尔多斯地区的青铜虎头节约~([1]),器物造型及纹饰均很特殊,原报告者将其归为马具,但未具体说明其用途。笔者通过梳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类似器物,并与国外的相关发现进行比较分析,推测类似虎头节约一类器物大多属于马络饰,即马络具装饰品。现将我们的认识公布出来,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1.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汉淮地区将青铜折肩罍也统称为■。青铜■的起源、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应与青铜罍无关。  相似文献   

12.
1940年,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伊什库曼河谷伊米特村出土了一件公元前4世纪至前2世纪的青铜釜,分析其造型和纹饰可知,其与同时期近及帕米尔、远达伏尔加流域的广大中亚地区出土的形制相似的铜釜(■)之间存在紧密的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伊朗、印度和希腊古典文献内容的分析,从历史人类学角度对铜釜(■)进行审视,探索其文化意义,可知公元前2世纪左右,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塞人部落以吉尔吉特为跳板南下印度,吉尔吉特出土的铜釜是这一人口迁徙活动的物证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83年6月,务川县大坪乡团堡村农民在责任田取土时,发现1件青铜提梁壶。同年11月,在同一地点又发现青铜釜、鍪、蒜头壶各1件。1984年4月,皂角树村农民在与团堡村相邻的鞍上发现青铜鼎、扁壶各1件。我们对现场进行了清理,证明前一地点的铜器出自墓葬;后一地点由于环境被破坏,已无法辨明出土情况。团堡、皂角树距务川县城约16公里,出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春,有文物收藏者从日本购回一批原为罗振玉旧藏的古代铜活字,并邀请国内钱币学、金属学、版本学、文献学和印刷史学科的学者进行鉴定研究,于3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早期青铜活字重大发现学术论证会"。与会学者初步认定,这批活字是中国古代青铜活字,制作年代在宋元时期。这是印刷史研究中第一次发现中国早期铜活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作者较早接触并研究这些铜活字,在论证会上发表了观点。现将有关情况和观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巴蜀文化是四川地区殷周以来形成的一种地方文化。在巴蜀文化中,地方特色很浓厚的青铜兵器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在形态、纹饰、捆扎技术,使用方法等方面都与中原地区同一时代的青铜兵器截然不同。为了研究和探讨巴蜀式青铜兵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我曾对1976年在绵竹县清道乡出土的战国晚期的巴蜀式青铜剑,进行了合金成分的分析。分析的结果除了具有青铜器应有的主要合金成分——铜、锡、铅外,在微量成分中,还发现了磷元素。这是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的青铜兵器中,尚未见到的合金成  相似文献   

16.
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本世纪50年代始,在北京市延庆县境不断发现东周时期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等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青铜遗物。囿于认识的局限,一直未引起注意和重视。1985年7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以后,为比较和探索北京北部山区发现的这种含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与辽西地区广为分布的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夏家店上层文化之间的异同及其属性问题,组建了山戎文化考古队。同年8月,会同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同志,赴军都山地带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调查发现,在延庆盆地北部边缘地带军都山南麓,方圆50公里范围内,蕴藏着丰富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泉屋博古馆展藏的中国青铜器中,西周青铜私文书的数量和字数超过了商和春秋战国,不仅如此,中国考古出土的青铜铭文器字数和数量,迄今为止,也是以西周居多。西周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奴隶制度的高度完善、家庭成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及留传意识的增强等,是西周青铜私文书的数量、字数以及记事的范围和内容增多的主要原因。西周是青铜私文书发展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产物,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混乱与革命危机年代。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经济状况和民族特点不同,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组成方式也不尽相同。 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始于1919年犹存社的成立。而整个法西斯化的过程包括二十年代的准备期,三十年代的形成期和四十年代的完成期。其中,三十年代形成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所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风格的容器与兵器。此外 ,在这些墓葬中普遍随葬青铜工具的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四川地区的战国墓葬中一般均有青铜工具出土。 (详见表一 ) ① 即使不出青铜工具 ,也会出土一些铁质工具。如大邑五龙乡土坑墓就出土有铁斧、铁环首刀等 ② 。四川地区战国墓中出土的青铜工具 ,不仅数量多、分布广 ,而且种类丰富。现根据已有资料 ,对战国时期四川地区青铜工具的型式演变、年代分期、功用及相关问题谈一点初步认识 ,以求正于各位同仁。一、青铜工具的型式四川地区的战国墓中出土的青铜工具主要…  相似文献   

20.
王俊 《东南文化》2006,(3):23-27
青铜铙在南方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马鞍山青铜大铙的造型、纹饰与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相似,因此,它的年代应与新干商墓青铜铙的年代相当,可定为商代晚期,相当于殷墟二期至三期。中原系统的青铜铙为军旅乐器,而南方系统的青铜大铙,具有明显的祭祀性质。从出土情况分析,马鞍山青铜大铙的卷云纹饰,以及出土地点距长江古道不远,因此它的功能极有可能是祭祀长江神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