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辉 《中原文物》2004,(5):40-42
魏故河涧太守郭君墓志于2001年在洛阳市纱厂西路出土.墓志记述了北魏著名建筑师、洛阳永宁寺的建造者郭安兴的重要事迹.本文根据墓志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对郭安兴和永宁寺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砖瓦是北魏平城时期遗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工作,发现了大量制造精良的板瓦和筒瓦,其中尤以磨光瓦最具特色。文章对北魏平城时期多个遗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进行归纳和分析,初步总结了北魏平城时期板瓦和筒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超杰  连颖俊 《文物世界》2010,(4):37-39,28
<正>北魏晚期,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自平城迁都洛阳前后,洛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窟造像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门石窟的开凿,同时在洛阳城的周围,还有很多中小石窟的开凿,共  相似文献   

4.
徐国栋 《沧桑》2009,(2):7-8
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千年的历史变化中,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多次的朝代更替,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在随着这种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迁。北魏平城时代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前的一个时段。这个时段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个很模糊的话题,然而,从当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则可以揭示这尘封千年的中外文明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北魏前期都城平城遗址发掘出土了数批石雕柱础。其体量虽小,但纹饰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本文从作品的雕造、艺术风格及具体功用方面作以考证。  相似文献   

6.
吕朋珍 《沧桑》2012,(4):22-23
公元5世纪,北魏和西域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城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都会,承载着北魏和西域的交流,使得西域外来文明源源不断地进入平城,丰富了中原文明,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于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礼制文化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礼制性建筑中 ,明堂、辟雍、灵台在历代都城中位置十分重要 ,对明堂的研究应首先搞清楚它们彼此的关系。平城明堂作为一座巨大的建筑群 ,大量的建筑石料来自当时正在开凿的云冈石窟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深化问题本身 ,而且对云冈石窟的研究也会有所启发。辟雍的水源出自如浑水 ,而如浑水与平城的研究密切相关。在与长安、洛阳另三处明堂遗址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平城明堂的显著特点 ,从中也可看到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8.
关键 《文物世界》2006,(5):24-26
洛阳北魏时期的世俗石刻线画艺术,作为陵墓装饰雕塑艺术的一种形态,多见于此期墓葬中的石棺、石棺床、石室、石墓门及墓志之上,自明末清初以来,已发现多件。其中名的有宁懋石室(孝昌三年,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孝子画像石棺(存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元融石棺、元谧石棺、秦洪石棺、元石棺、王悦石棺、升仙画像石棺、元日韦石棺(武泰元年三月十六日)等。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石棺床、石墓门(楣、框、扉)、石碑座等。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遗存数量较为丰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本试图对其本身的艺术风格和它在中国造型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北魏曹天度石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天度石塔,北魏天安元年(466年)雕造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其时,正是开凿云冈石窟的时期,距今已有1540多年的历史。这座石塔是我国迄今有实体存在,记录着雕造地点、纪年和愿文的单体九级石塔,堪称国宝。石塔一波三折的遭遇,传奇般的经历,更是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试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发掘的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建筑遗址为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台基东、北、南三面设踏步,其中南面为东西并列的双阶形制。根据遗址在平城中的位置、建筑形制以及出土遗物,再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的对比,可以认为遗址位于平城宫殿区,推断为北魏平城的宫殿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淇县石佛寺田迈造像以及该寺旧址出土的吴晏子造像为例,对其雕刻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阐明北魏神龟年间豫北地区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像艺术风格,并对田迈造像的雕刻年代作更准确的推断.  相似文献   

12.
2000年8月11日,接到山西省物局通知,阳泉市郊区河底镇下章召村发现佛教造像窖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迅即赶赴阳泉,在阳泉市化局、市管会、郊区化局、管会及下章召村村委会有关人员的配合下,对现场进行了查看和清理。该村位于阳泉市西北20公里处,禅智寺位于村南高台上,四周环山,寺前有小溪,窖藏位于寺西南的陡壁上。  相似文献   

13.
祁海宁 《东南文化》2021,(2):119-126
东晋时期,武昌寒溪寺、建康长干寺和荆州长沙寺,先后出现三尊金铜菩萨像和佛像,造像者指为阿育王或其第四女,它们被统称为"阿育王像".从晋至唐,这批佛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一直受到佛教史研究的关注.1995年四川成都出土梁代石质阿育王像实物之后,中外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但是,这批佛造像究竟是哪国铸造,与阿育王是否有关等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通过全面梳理东晋三座阿育王像的史料和相关考古资料,进一步利用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尊东晋阿育王像皆为托名伪作,与阿育王无关.它们的出现发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为相关寺院提供了神圣性支持;其二是为东晋政权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宝珠 《史学月刊》2001,(4):109-116
宋代洛阳城已由原来的坊市分离制,嬗变成新的坊市合一制;由于水土气候方面的优越条件和历史、政治等原因,宋代洛阳园林之盛成为一大特色;宋代洛阳又是官僚麋集的城市,官僚集团中一些政见相同,利用会社组织,形成左右政局的政治力量。会社组织活跃,是其又一特色;宋代洛阳的经济远不如它在政治、园林方面的地位重要,但与开封之外的其他城市相比,亦属较为发达,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  相似文献   

15.
张乃辉 《丝绸之路》2010,(20):13-15
北石窟寺北朝、隋代造像数量众多,风格独特,窟龛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北石窟寺现存窟龛86个,是陇东地区佛教发展的缩影,其中北魏165窟是其精华所在。总体而言,北石窟寺造像内容丰富,洞窟气势宏大,石雕艺术精湛,为国内所罕见。  相似文献   

16.
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僧尼人数众多,而且出现了众多后妃舍身寺院为尼的现象.虽然她们出家的原因各异,但对北魏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不仅带动了这一时期后宫宫人出家的风尚,还造成了一些寺院的奢华腐化,甚至成为权贵安置妻妾的场所.  相似文献   

17.
北魏外交对象层次复杂,既包括对峙的南朝政权,也包括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以及西域、高丽等四方远国。北魏在同这些国家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外交对象和不同的外交事务分别采用不同类别的外交文书。而且,各类各级外交文书都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起草、撰写。北魏外交文书不仅表现了北魏国家在外交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是其外交方针和策略上注重实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西安出土北魏铜佛造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春玲 《文博》2003,(5):44-49,53
北魏自道武帝(386-409年)拓跋珪建国并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遂大兴佛教,于天兴年(398年)敕建寺塔于都城,特别是太武帝在太延五年(439年)攻灭北凉后,俘虏僧徒3000余人。正如《魏书·释老志》记载:“太延(435-440年)中,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大增矣”。北凉是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