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沟畔匈奴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79年2月,准格尔旗布尔陶亥公社西沟畔的社员张先宝在野外牧羊时,发现一批珍贵的匈奴文物,及时报告了当地文化部门。同年5月,内蒙古文物工作队郭素新和伊盟文物工作站尚志、杨震等同志,又到现场进行了调查、清理,发现这是一处匈奴墓地(图一),有三座匈奴古墓先后被风沙破坏。现将调查、清理情况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2.
翟晓兰 《文博》2009,(1):39-41
关于匈奴帝国建立前后的文化分布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考古发现的匈奴文物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匈奴建国前后的文化分布与传播的复杂性。匈奴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势头及其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其势力上升阶段,作为强势文化,它呈现出扩张、主动影响的趋势,当文化渐呈弱势,它就表现出萎缩、被动接受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匈奴进入欧洲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匈奴人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战国时期,匈奴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常南下攻扰中原,我们所熟知的“修长城”、“公主和亲”、“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重大事件,都记录着汉与匈奴的纷争与和解。  相似文献   

4.
西丰县西岔沟古墓群是1956年发现,由前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清理发掘的。1960年《文物》第八、九期合刊上发表了该墓群的发掘简报,提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认为该遗存为匈奴文化,并称之为“匈奴西岔沟文化”(以下简称《匈奴论》)。简报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曾庸同志发表文章对《匈奴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西岔沟墓群是乌桓人的遗存(《考古》1961年六期,以下简称《乌桓论》)。但由于以后一直没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淳化县地处渭北山区,素以林光宫、甘泉宫所在而著称,特别是秦直道始甘泉,抵九原,全长约900公里,直接沟通了北方匈奴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与中原的交流,因而淳化境内经常发现北方草原文化的蛛丝马迹,近几年来,我们收藏了几件匈奴文物,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河西汉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地区,开始是汉军与匈奴军鏖战的战场,后来成为汉朝抗御匈奴的前沿地域,更是通向中亚和西亚的交通孔道。因此汉代在河西地区设郡驻防,构筑了一系列防御设施,至今保存有许多遗迹。过去把这些遗迹统统视为"长城"的遗迹,对其具体结构等方面缺乏细致的了解。自1972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也进行了一些考古发掘,获得了广有关汉代防御设施遗迹的走向、结构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从而可以结合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铜镜庆阳地区博物馆何翔庆阳地区地处甘肃东部,下辖七县一市,地域广阔.秦汉时属北地郡,是汉代防御匈奴等少数民族侵犯中原的边关地区.多年来通过文物普查和清理发掘共发现汉代墓葬和汉代文化遗迹近千处,出土了大量的汉镜,这对进一步充实汉镜...  相似文献   

8.
永登县汉代长城遗迹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史籍记载,汉武帝时为防范匈奴,曾在河西地区设置边塞亭障。《史记·大宛列传》云:元狩间"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令居,在今甘肃永登境内。但是在这一地区是否存在汉代长城,它的走向和具体建置怎样,多年来史学界和考古界都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历史地图绘制者亦不敢贸然推定。自1984年以来,我们结合文物普查,多次对永登县境内的汉长城遗迹进行了实地考查,现将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作为基层文物工作者,回顾几十年来我县文物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创业的历程,展望和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一、现在概况滦平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靠内蒙古草原,南近华北平原,既是交通要道,也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以及东北地区文化相交融的地区。上下五千年,先后有肃慎、山戎、东胡、匈奴、华夏、乌桓、鲜卑、奚、契丹、女真、蒙古、满、汉等民族在这里居住、繁衍,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为文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文物机构的设置。滦平县设置有文物局,与文化局合署…  相似文献   

10.
(一) 《史记》与《汉书》中所讲的匈奴“左方”或“左地”包括的地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人们对此往往不加分辨。丁谦认为匈奴左地包括今克鲁伦河以东及内蒙古东四盟地,且在此地驻有匈奴左方王将。1956年前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辽宁西丰西岔沟,清理了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六十三座古墓。孙守道同志认为“这一墓地的部族应属于匈奴部族集团,当归匈奴左地所辖。”并认为其族属“就现在的初步分析,以为匈奴  相似文献   

11.
陕北榆林一带是匈奴族长期游牧驰骋的地区之一,素以出土“西番片”——匈奴族特有的艺术装饰著称,这种考古文献上所谓的“鄂尔多斯式铜器”,解放后在陕北及关中续有发现。本文介绍的是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动物纹钢饰牌。图1 双虎纹透雕带饰四周长方形边框,上有幅射状纹。框内铸二虎,方向相反,张牙舞爪,回首对望。二虎唇吻上方有一饰物与边框相连。榆林出土。长10、宽4.3厘米。匈奴双兽铜饰牌甚多,如双牛、双羊、双驼、双鹿等,象这样双虎图案的饰物,尚  相似文献   

12.
初获国宝1989年上半年,按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和湖北省文化厅的布置,郧阳地区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这次活动的是郧阳地区博物馆。接受任务后,他们将全地区各县、市博物馆或文化馆的文物干部集中在郧县学习,宣讲文物法和文物普查工作的意义、要求。根据上级安排,省文化厅文物处陈树祥和笔者一起代表湖北省文物普查办公室前去安排工作。在那里,我们着重指出,鄂西北山地不同于江汉平原,文物普查时,不仅要注意各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石刻等文物点的实地调查和资料记录,同时还要注重化石点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天汉三年,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一般都认为司马迁遭祸是由于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最近,倪昭敏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司马迁并没有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李陵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兵败被俘的。被俘后并没有马上投降匈奴,其投降匈奴是在天汉四年全家被杀以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李陵兵败被俘不久,其受刑则是在天汉三年,而这时李陵显然还没有投降,司马迁怎能是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  相似文献   

14.
襄阳地区文物考古部门,为了在1957年文物初步普查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和掌握全区八县二市凡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的情  相似文献   

15.
迁居"朔方"是铁弗匈奴非常重要的历史活动。由此开始,朔方地区成为铁弗匈奴活动的根基之地,在铁弗部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铁弗匈奴徙居朔方境时间较早,辖境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初,文化部文物局在昆明召开了“全国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工作会议”,会上决定全国各省将在1990年拿出统一标准的文物分布图和文物一览表,作为向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号召,但又是多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我们省文化厅提出“奋战二年,认真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的要求,这一方面是要求我们提前完成这项任务,另一方面是要求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遗存数量较多、发掘资料发表比较全面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匈奴遗存为主要分析内容,根据在外贝加尔和蒙古匈奴遗存中发现的也见于中国境内墓葬的器物的流行年代,将该地区的匈奴遗存划分出年代主体在西汉中期和年代主体在东汉前期的两个不同时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18.
正2000余年前的建元二年(前139),一个名叫张骞的郎官慨然应汉武帝之募,出任使者,率领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此去的目的,起初只是要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奴右臂"。但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张骞一行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并被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吾欲使越,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127年和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先后两次出击匈奴,夺取了河套与河西走廊,匈奴势力大受损伤。但此时,匈奴仍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凭借着那里的人力、物力与汉朝相对抗。为了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决定在西域寻求同盟者,以实现东西夹击匈...  相似文献   

20.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留下的众多文化遗存当中,匈奴墓葬分布的区域最为广阔,数量也较多.匈奴墓葬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大部分区域、俄罗斯外贝加尔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周边地区.今天的蒙古国是古代匈奴民族统治的中心地带,分布其境内的匈奴墓葬数量最多,除巴音乌勒贵和东戈壁两省以外,其他省市境内均有发现.从目前的统计数字看,蒙古国境内的70多个地区共发现4000余座匈奴墓葬,其中已发掘约400座.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匈奴墓葬发现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