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年抗战时期的中苏贸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贸易,是远东两个反法西斯大国——中国与苏联之间友谊的物质体现。当时,两国政府求同存异,力图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维护各自的民族利益、维护国际和平的斗争中相互支援,开创了中苏关系史上十分珍贵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周晓沛 《百年潮》2012,(7):11-13
正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微妙,中苏敌对关系升级。昔日的盟友"亡我之心不死",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成了威胁中国的"头号敌人",同时还抨击中国联合美国反对苏联,奉行"反苏主义"。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中苏之间发生了空前的外交"间谍战"。1974年1月14日傍晚,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大桥下,苏联驻华大使馆外交官正与中国公民秘密交接情报时,被我公安部门当场抓获。随后,中国外交部宣布,苏联5名外交官因从事与其身份不相符的活动被限期离境。1月15日,我国驻苏联大使馆随员关恒广结束任期离馆。按当时规定,只能乘坐莫斯科——北京的国际列车回国。4天后,火车到达  相似文献   

3.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为坚持抗战,急需从国外进口大量武器装备。1938年3月至1939年6月,中苏签订了三次易货借款协定,中国以农矿产品作价抵偿,用易货方式,从苏联进口军火器材。其中农产品部分包括生丝、茶叶、猪鬃、牛皮、羔皮、羊皮、驼毛、桐油等,由行政院对外易货委员会分别饬令富华贸易公司、复兴商业公司等筹办。本组史料选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经济部档案,反映了这两家公司在抗战中期承办易货所需要之农产品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竭力完成任务的经过。  相似文献   

4.
李莉  ;宋晓芹 《沧桑》2014,(5):63-65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同盟的建立,不仅为结束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屈辱历史和打破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创造了条件,而且为避免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和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中苏结盟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在原则方面的坚定性和策略方面的灵活性,既坚持了新中国外交独立平等的基本原则,又保证了中国对苏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作为建国初期比较成功的一次外交实践,中苏结盟是新中国外交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5.
王真 《抗日战争研究》2003,15(2):161-189
抗战时期中苏国家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主要是指此间两国围绕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所展开的矛盾的冲突。意识形态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关系必然产生一定的以至重要的影响。总的来看,两国能够从反法西战争大局考虑,着眼于最主要国家安全利益,把意识形态问题置于次要地位,这是两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方面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又是客观存在、无法消弭的,并影响到抗战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这方面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中共问题的影响。从中苏复交到中苏结盟,从中苏结盟到中苏谈判(1945年),中共问题都在程度不同地影响甚至制约着两国关系,以至造成两国关系的曲折。我们反对把意识形态问题抬高到不适当的程度,但也要反对忽视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这一期间中苏关系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李学通 《民国档案》2016,(4):109-118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与中国共签订了三批总数为2.5亿美元的援华贷款。苏方对华提供"工业品及设备",中国则以农矿产品偿还,其中钨、锡、锑等矿产品对苏易货偿债工作由资源委员会负责。本文依据档案文献史料,对战时矿产品对苏易货偿债具体办理经过,如交运数量、交货方式、运输路线、账目结算,以及经历的波折等具体情况,略加梳理考证,以期对中国抗战的"全面性"以及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深度联系,有更具体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周恩来(1898—1976),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战时期,周恩来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领导艺术,科学地将外交理论和科学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了国际统一战线,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以谈话演讲文章形式做好外交统战  相似文献   

8.
邵铭煌 《百年潮》2012,(9):64-69
正1942年1月5日出刊的《时代》杂志,以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为年度封面人物。该期《自然科学》专栏以Conveyed Panda(护送熊猫)为题,介绍一段文字:这两只婴幼大熊猫(由动物学家约翰·蒂文护送)自重庆搭飞机到马尼拉,再乘船至夏威夷,经过一段危险旅程后,于上星期安全运抵旧金山。途经有日本潜艇骚扰攻击的太平洋而首抵西海岸。它们是去年夏天在中国内陆严冷的山中被捕捉,作为蒋介石夫人答谢美国援华  相似文献   

9.
抗战中期,作为学者的胡适和作为政治家的宋子文,先后受命赴美争取抗日美援,在华盛顿有过一段两年多的共事缘分。两人发挥各自的特长,为争取美援尽了各自的职责。但由于个人背景的不同以及性格、作风等方面的差异,在共事中两人合作得并不默契,常常发生不愉快乃至相互拆台,并最终导致胡适的去职。  相似文献   

10.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的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发表的有关论著除了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文献外,其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它们沿着两条基本上不同的思路,提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尽管它们的作者显然无意进行争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1969年春中国军队在珍宝岛采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形成东西战争策源地。受到威胁的中苏抓紧复交,并形成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外交战略。苏联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倡导建构集体安全体系,防止战争;次则军事援华以拖住日本,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而中国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寄希望于日苏战争,或推动苏联直接参战;次则获取苏联的军事援助,独力抵抗日本。最后,经过艰难协商,中苏均达成了自己的最低外交战略目标,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开始军事援华。其中,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培训中国空军,重塑中国空军的肌体,同时,亲自驾机参加战斗,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过渡到相持阶段立下汗马功劳。为此,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也付出巨大牺牲,其英勇事迹成为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假子良戏弄日寇 桐工作失败告终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诱降活动,采取的是“多边”策略。诱降汪精卫的称之为“梅工作”;诱降吴佩孚的称之为“竹工作”;诱降阎锡山的称之为“柏工作”;诱降蒋介石的称之为“桐工作”。各有各的专门机关和负责人员。 日本的桐工作是由侵华派遣军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为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整个抗战时期,始终没有放弃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和谈。对此,《抗战时期蒋介石和日本的秘密外交》一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披露。  相似文献   

14.
边言 《民国档案》2006,(3):5-26
1932年12月12日中苏复交后,中苏贸易关系亟待确定政策,中苏双方随即展开关于缔结商约的新一轮谈判。其间,国民党中政会、国民政府实业部、外交部暨驻苏大使馆等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士分别就对苏贸易原则与办法、商约草案的审查、侨民汇款之条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进行讨论或接洽。  相似文献   

15.
杨斌 《民国档案》2006,(3):126-134
1939年9月9日,中苏签订了《组设哈密、阿拉木图间定期飞航合约》(简称《中苏航空合约》),共同出资组建中苏航空公司,开辟苏联阿拉木图经中国新疆伊犁、迪化(今乌鲁木齐)至哈密航线,经营中苏间的旅客、货物及邮件运输业务,期限10年。1948年末至1949年初,当该合约期限即将届满时,国民政府内部就是否与苏方继续签订有关新疆地区航空合约,曾展开了争论。在决定开始谈判后,双方分别从各自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谈判条件。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该续约签订经过略作概述,以努力还原这次鲜为人知的外交事件的原貌,并探究其得失。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国务院开展文化外交,设立中美文化关系项目,通过多种路径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人了解美国。通过中关文化关系项目,美国在抗战时期加强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关两国在知识、学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是其对外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对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在中国塑造有利的“美国形象”,输入“美国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方。  相似文献   

17.
田保国 《民国档案》2000,3(2):83-88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出于外交方针的需要,着手恢复和改善中苏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内反苏宣传活动,企图以开展中苏文化交流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状况为中国知识界和文化艺术界介绍苏联文化,增进中苏文化交流,宣传中苏友谊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从而形成了30年代中苏文化交流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论新疆的中苏贸易于溶春新疆与前苏联山水相连,长期通商。1917年至60年代前期,新疆的对外贸易基本为对苏贸易,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对苏贸易的规模也远远超过新疆与内地各省市的经贸往来,并在中苏贸易中占较大比重。据张觉人推算,“由新疆输至中国内地的货物总额,...  相似文献   

19.
抗美援朝时期的中苏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哲 《文史精华》2002,(2):4-11
《抗美援朝时期的中苏朝》一文 以作者同三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触 忆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高层内幕与历史秘闻。在朝鲜战争爆发、我方由不想出兵到决定援朝、三方联合中的矛盾和停战问题上的商谈等重大史实上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间折冲樽俎、纵横捭阖的场景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以及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等人的性情举止,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人。  相似文献   

20.
周晓沛 《百年潮》2015,(1):29-36
<正>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边界线长达7600公里。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历史久远,但中苏友好时期边境上一直是安宁的。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中苏边界纠纷不断。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64年2月开始,中苏两国进行了边界谈判。这场谈判谈了断,断了谈,断断续续,先后历经4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