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小雪  谷艳 《沧桑》2010,(2):244-245,253
当艺术作品与接受者的精神意识相碰撞,产生了强刺激,从而引发接受者内心震慑、震动效果,这就是艺术震撼之美。一部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震撼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2.
娄晓超 《沧桑》2010,(6):248-249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接受者是影响译文质量的几个因素。译者必须要了解原文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接受者的水平,灵活运用符合目的语地道的表达方式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和最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刘席宏 《神州》2012,(24):4-5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当根据创作范式为核心明确其概念,我国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选择"版权保护"而不应该采取"特殊权利保护模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具有其法哲学基础,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设定独占性权利具有其正当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法律特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受保护的客体、权利主体、保护期限和利益平衡等方面进行特殊的制度设计,并建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信托管理和公益诉讼机制。应当在版权保护机制内建立适用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雕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最早也是最常见的艺术创作门类之一,在整个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宗教类雕塑艺术作品,无论是在制造数量、工艺精度、设计水平,还是时间跨度上,都堪称是重中之重。同时,宗教类雕塑艺术作品也形象  相似文献   

5.
《桑林》舞功能演变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一般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每一部艺术作品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让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产生美的享受。这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功能——审美功能。但是,如果以这一规律去衡量原始艺术。则会有悖于这一常理。  相似文献   

6.
蔺祥涛 《神州》2013,(9):100-100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授业解惑转变为怎样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由原来的课堂的主体转变为现在的引导,由传统的老师如父转变为现代的老师如友。随着老师角色的变化,初中生的角色也在相应地做着调整,他们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课堂的互动者、参与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  相似文献   

7.
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17世纪中欧文化相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鸣旦  刘贤 《清史研究》2006,2(4):65-86
本文以他者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文化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文化相遇历史的方法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曾应用于明末清初中欧文化相遇研究的三种不同框架:一是以传播者(即传教士)及其贡献、影响为主体的传播类框架;二是以文化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主体的接受类框架(如"中国中心观");三是创新类框架,指向接受者及其文化的形象是被文化传播者建构出来的这一符号事实;随后提出了第四种互动交流类框架,通过强调传播者、接受者互动过程的双向性,对前三类框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作者认为,研究关注的主要焦点,应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交换的结果:新的文化产品(一种文本、一个形象,或是社会网络)。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关于他者的艺术",通过它历史学家接受自己的身份也是被他者所塑造的。对他时、他地、他文化的文化重构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去观察,历史学家自身也要允许被观察。  相似文献   

8.
刘宗迪 《民俗研究》2010,(1):F0002-F0002
<正>《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的名篇,尽管他谈的主要是艺术作品但对于理解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命运也颇有启发因为导致民间文学传统衰落的也正是复制技术。  相似文献   

9.
最美的画面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从现实生活里产生的,创作艺术品的人也离不开现实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创作正面、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冯雅静 《神州》2011,(23):15
艺术作品,通俗的说就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换言之,艺术家是主体,艺术作品是客  相似文献   

11.
董阳 《丝绸之路》2012,(2):103-104
在众多人体摄影艺术作品中,男性是看的主体,而女性是被看的客体。本文试图通过时间这条主线来探索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摄影家的作品,看看女性意识是如何觉醒并引导着她们打破男性的审美趣味,从而创作出真正属于女性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2.
魏冉 《沧桑》2014,(6):97-99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问题凸显,人们对社会稳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如何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如何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稳定观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接受理论为社会稳定观的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观点和方法,从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通过对接受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的研究,达到良好的社会稳定观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的“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社会教育活动为例,观察并思考互动艺术作品运用于博物馆教育的成效。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艺术家、博物馆策展人以及博物馆社会教育人员今后设计艺术作品、策划互动艺术展览、开发展览相关的社会教育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了艺术作品的多义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冯雅静 《神州》2011,(10):15-15
艺术作品,通俗的说就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换言之,艺术家是主体,艺术作品是客体,主体创造客体,客体又反映主体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16.
风格点评艺术当随时代。艺术作品的产生脱离不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艺术家把这一感悟加以升华,就必须把握好从生活向艺术的转化,也要把握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更要把握好当代人的艺术审美取向。只有作者内心的真切感悟,才能使其产生的艺术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源头,其著作权主体与一般著作权主体相比,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依据独创性获取著作权之最基本原则,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应该是对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来源地群体;但由于来源地群体是一个抽象的客观集合体,不可能自己行使该权利,故其权利行使主体应该是来源地政府、群体代表组织或国家。  相似文献   

18.
艾和 《神州》2013,(32):14-15
音乐文化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文明财富的结晶,创意形态产生的音乐文化艺术作品,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意特色具有超越性的异质性升华,其构思,创作,演示过程中,有创意因素内涵的音乐作品,具有创新立意的能动作用,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艺术实践展示中,起着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普及和提高的现实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董阳 《丝绸之路》2011,(6):84-85
作为艺术作品的照片,离不开摄影家的主观审美创造。摄影家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然后调动自身的审美情感,运用娴熟的摄影技巧,最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这一切都离不开摄影艺术家对摄影艺术美主观能动的构建。可以说作为摄影第一审美主体的摄影艺术家,其主观能动的审美创造对于一幅摄影作品是否具备艺术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峰 《沧桑》2009,(4):249-249,255
传统的装饰绘画比较单一而孤立,改变这种单调的装饰语言,创造出更富有装饰性的艺术作品,是当前艺术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从绘画语言、材料技法以及取材与选题方面进行尝试,从视觉文化视野范围研究艺术作品的趋势,并探索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试图运用装饰绘画语言符号来阐明黑白装饰语言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