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公毛泽东三上庐山(1959年、1961年、1970年),外婆贺子珍四上庐山(1959年、1960年、1962年、1966年),庐山与两位老人家有着不解之缘. 在庐山我见到了曾接待过我外公(毛泽东)和外婆(贺子珍)的老同志,和他们连谈了两个晚上. 庐山的老同志彭毓炎处长是当年的招待所所长,他清楚地记得1960年外婆贺子珍在庐山看望林彪的情况:“你外婆后三次来,都是我负责接待.每天我都要去问候她,安排一些相关事情.她从我这里知道林彪上山来了,便要求前去看望.”  相似文献   

2.
我的女儿是在她外婆家长大的,她的外婆家里平日很清静,只有老两口。女儿去了后,给他们平添了许多的乐趣,因此她的外公外婆特别的疼爱她。不是这个抱着就是那个背着,整天粘在一块。她外婆怕小朋友欺负她,几乎不带她去和小朋友玩,因此女儿的世界里只有外公外婆。  相似文献   

3.
外公和外婆     
我对外公一点印象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他在我妈15岁时就死了,胃癌。我总听到隔壁阿婆回忆外公一碗一碗喝烧酒的情景。她说:"那样一大碗烧酒哟,一口灌下去,什么都不就着点,唉,命歹啊!"这我是知道的,外婆很凶,是稍有不顺就操棍子乱挥的人。她不允许外公喝酒,外公只能偷着喝,隔三两天到小店里  相似文献   

4.
寻根在洪洞     
终于见到我向往已久的洪洞大槐树了!童年时候住在外婆那个小村,时常听外婆讲述小村的历史。外公姓张,外公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的娘家姓陈,外婆的祖上也是从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曾一遍遍告诉我,看见你外公老是倒背着手走路吗,那是因为外公的祖先曾被倒绑了手走路;听见小村人凡大小便都说要“解手”吗,那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在路上凡是大小便都要先解开被绑着的双手。然后外婆又拉过我的脚查验小脚趾,说凡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都是两个盖儿的,那是在离开洪洞家乡时祖先拿嘴咬裂了的……眼下我可是真…  相似文献   

5.
羊肉含情     
每逢星期六,我都要到外婆那里去坐坐,享受一下外婆的好手艺。今天正逢周六,我照例来到了外婆家。一进门就闻到了喷香的羊肉味,便叫了起来:“阿婆,今天吃羊肉啊?”外婆一听见我的声音,就激动地从厨房里飞一般地跑了出来:“宝贝,你终于来了,阿婆今天买了好多羊肉,让你吃个痛快,省得你老是去吃那种油炸的羊肉串,多不卫生啊……”外婆喜滋滋地看着我,滔滔不绝地说着,而此时,我的注意力已全集中在那锅羊肉上,她嗦嗦说了一大堆,我已全然听不见。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外公外婆在一旁微笑地注视着我:“宝贝啊,慢着点,别烫着,没人跟你抢。”外婆…  相似文献   

6.
正"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哈哈,外婆又在"多管闲事"了!我刚跨进家门,就听到她和别人在通电话。电话一挂,我乐颠颠地跑到她身旁,问:"外婆,你又包了什么事情呀?""你小孩子别多管闲事!"她不理会我,扭头对外公说,"走,陪我到邻居吴大爷家去一趟,我给他小儿子介绍个对象!"  相似文献   

7.
正我外公在去世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得很简朴,牙口也不太好,他总是喜欢呆呆地坐在八仙椅上,一边嚼着馒头喝着稀饭,一边极慢地呷着从街上打来的山芋干酒,沉默不语,像一头缅怀岁月的老牛。这个时候的外公,已拿不动锅铲烧菜烧饭了。在此之前,外公的菜一直烧得很好。徽州人烧菜似乎是无师自通的,不仅仅是外公,还有我的外婆,我的几个舅舅,包括我母亲在内,似乎都能烧得一手好菜。  相似文献   

8.
“不,这不是真的!”妈妈听完电话后,只吐出这几个字,便僵在了电话边,目光发直,嘴唇微微打颤,任凭话筒从她手里轻轻地滑落下来,直到发出“砰”的一声,才使她惊醒。她欲哭无泪,手足无措,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丽丽,晚了,外婆她……她已经走了!”顿时,我也像被电击了一下,头脑发胀不知道该怎样去安慰妈妈。家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随后便由起伏不断的哭声和抽泣声取而代之。外婆这些年的生活十分坎坷,十年前她患白内障因无钱医治而双目失明,三年前她惟一的生活上的寄托——外公又因病去世了。就这样,外婆在黑暗、无助、痛苦中熬过了三年。谁料到,一个星期前外婆又被确诊为患了“白血病”,被病魔摧残了一个星期的外婆终于永远地离我而去了。舅舅们因无力支付住院疗养费而决定让外婆回家“养病”,脱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她这一辈子     
外婆生于1924年。据说娘家的景况还不错,17岁出嫁时是坐马车拉着嫁妆浩浩荡荡奔去的。至于是8匹还是4匹,她自己没说,母亲和姨妈舅舅们都不知道。那一年,外公15岁。  相似文献   

10.
周鸣盛 《古今谈》2005,(4):62-64
五舅杨步飞,当我开始记事,他已是国民党的中将师长了。只是1949年后与他才有近距离的接触。我的外公是诸暨西乡草塔镇杨家楼村的一位乡村郎中,大概在1885年春天,有人从余姚领来几个十四五岁的姑娘,想在村里找婆家。经人说合,外公娶了这位姓陈的少女,她就是我的外婆。第二年生了我大舅叫杨敬胜,外公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大舅上过几年村学,十一二岁送他去诸暨城里中药铺当学徒。再三年有了我二舅,取名敬贤。  相似文献   

11.
正克里特说:"有许多人似乎没有学习过文化,没有学习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我女儿的老外婆,我妻子的老母亲即我的老岳母唐素珍(我习惯叫她老外婆)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老外婆唐素珍生于1927年,逝于2009年,前30年她生活在湄潭黄家坝,后50年生活在贵阳油榨街。老外婆23岁时嫁与一个到湄潭"打工"的四川人(我的岳父,我习惯叫老外公),然后就与那时所有的人一  相似文献   

12.
无疆 《南京史志》2011,(19):6-9
大学女教师夏芮出国深造,把女儿放在父母那里寄养了几年,接回身边后,她发现女儿被外公外婆宠出了一身毛病。面对这样的孩子,智慧老妈启动了"人格塑造"工程——  相似文献   

13.
我的舅舅     
舅舅郑强已经去世10多年了,最近写母亲的一些往事,常常会想起他来。我对他了解很少,有时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如此孤独,不免觉得凄凉。外婆生过5个孩子,其中3个很小就病死了,只留下我母亲和舅舅。舅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外公外婆很宠他。外公是画家,崇尚自由,舅舅受他的影响,性格孤僻、特立独行,朋友很少。  相似文献   

14.
我能记事的时候,我和我的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我的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的外婆是武昌区人民代表,一天到晚忙里忙外的,倒是外公常常静静地和我处在一起。童年生活的那份乐趣,那份安全感我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5.
张海尔 《百年潮》2014,(7):68-72
正母亲原名陈金联(现名陈联),1925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梅园村。外婆是纱厂女工,生性倔强,当时的妇女五六岁时都要开始裹小脚,她不肯裹,每天晚上背着父母亲偷偷地解开裹脚布,白天再假装缠上,后来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大足女子。外婆不识字,但在纱厂里朦朦胧胧地接受了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思想,她常对我母  相似文献   

16.
王艳 《南京史志》2011,(10):54-55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许多年轻的父母不知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而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他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一、溺爱,形成孩子生活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个子小小的妮妮,在园表现出了对进餐不感兴趣的情况。一到午餐时间就心情不好,有时甚至表现出厌恶感。进餐时注意力不集中,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老师喂她,她就作呕。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每天都是外公外婆追着喂她吃饭的,遇到孩子不开心而不肯进餐时,就会带着她到外  相似文献   

17.
    
《华夏地理》2008,(5):60-69
我的学生写英语作文用的是最便宜的纸,洋葱皮一样薄,轻轻一扯就会破碎,对着光线就会透亮。他们的英文微蹩脚,但惟其如此,有时反而更有力量。“我的父母是穷苦农民出身,”一个用“亨特”作英文名的年轻人写道,“父母告诉我们,他们吃过树皮、野啦等等。那时,外公外婆没有开放心想,因为妈妈是女的,不让她上学。”另一个同学这样描绘母亲:“她的又发成为银白色,有几个牙也松动了。  相似文献   

18.
孔东梅 《百年潮》2007,(1):77-79
1979年,我结束在上海陪伴外婆贺子珍的日子,来到北京父母家,开始上小学二年级。那时,我的外公毛泽东已去世三年。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妈妈李敏仍是在哀伤和忧郁中度过的。妈妈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来看望她的人也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19.
苏曼殊(1884-1918)是我国近代集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父亲苏杰生是广东香山人,在日本经商时私纳日本女子河合仙为妾,并与河合仙的妹妹河合叶子私通生下苏曼殊.叶子生下苏曼殊不久就嫁给了一个海军战士,苏曼殊自小跟着外公外婆,名义上却是河合仙的儿子.由于苏家对异域媳妇不予承认,河合仙最终又改嫁了他人,苏曼殊因此受到苏家歧视,四处漂泊,过着半僧半俗、半疯半癫、无依无靠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外婆瘦瘦小小,在肝癌晚期只剩一把骨头,他们说她站起来的时候像一片叶子。“病成这样怎么还让她站起来?”哥哥问。“你不了解她,病成这样,她还是要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澡。”舅舅说。“那护工呢?”我问妈妈。“叫她在外面等着,外婆总是要关上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