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
本文梳理了明清以来的山东方志分野,总结了山东方志中各县分野分布,并进一步考察了其叙述方式与理论背景。本文认为,传统分野理论自身本存在矛盾,且关注对象为较大的行政区划。多数地方志编纂者并非盲目因袭经典或官方文献,而是有自发的思考与书写。在这种背景中,方志分野叙述既有对分野理论本身的怀疑,也有刻意地调整与弥合。如将之置于思想史的背景中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分野理论的传承脉络及其在思想史与地理学史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潘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1):74-81
有关中国古代地图绘制者的身份一般较少论述 ,尤其是保存在地方志中的大量地图的绘制者 ,我们一般更少涉及。本文在考察现刊天一阁明代方志的基础上 ,对明代方志地图绘制者的身份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这一时期方志地图的绘制者大致可以分为儒士、普通绘画工匠和专业刻书工匠。 相似文献
3.
4.
明代是重庆地区纂修方志的重要阶段,虽大多散佚仅有5部留存,但却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对此整理与研究,不但可以扩充巴渝古代史与文化研究的史料基础,还可以补史、证史,有利于地方人物、史事与艺文之搜集,有利于当代区域文化的发展。但目前学界对明代重庆地区所纂方志综合研究方面比较欠缺,成果很少,且论说不一。因此,明代重庆地区所纂方志的整理与研究亟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古代方志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史料。方志这种特殊的图书表达体裁形式,其图的绘制水平,图的应用范围及其图学思想,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图学的技术水平提供了实物例证。明代方志中的用图十分齐备,有关图表在方志中的作用的论述,其见解亦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7.
8.
9.
明代佛教方志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清时期对明代方志的著录与评价;二是20世纪以来对明代佛教方志的研究。明清时期对明代佛教方志研究主要体现在目录学分类与著录上。主要有官方和私家两方面,其中私家书目类型分为导读、版本、登记考证3类。20世纪以来对明代佛教方志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式概述,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考察明代佛教方志,探讨明代佛教方志的编纂、传播及其史料价值。海外学者对明代佛教方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四川古史,代有记载。自三国时谯周撰《三巴志》始,踵事则有晋常璩《华阳国志》、常宽《蜀志》、唐郑日韦《蜀记》,宋张守约又重修《蜀记》一卷,诸书仅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而已。其编方式,以《华阳国志》为例,“首述巴蜀、汉中、南中之风土、次列公孙述、刘二牧、蜀二主之兴废及晋太康之混一,以迄李特、(李)雄、(李)寿、(李)势之僭窃。续之以两汉以来先后贤人、梁益宁三士女。 相似文献
11.
陈贤波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1)
为强化地方管治,明中后期粤东县级政区屡经调整析分。政区变动牵扯到错综复杂的疆界划定和赋役摊派等地方资源分配问题,造成新县增设过程中充满矛盾斗争。本文以编撰于建县初期的万历《普宁县志略》为例,分析新县的内外困弊及其与邻县的都图纠纷,探讨当地官绅如何利用方志这块园地,通过有意识地书写地方历史来处理新县与原属县的利益纠葛和县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因而非公有制经济是地方志书编修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类型曾于1980年、1992年、1998年、2005年多次变动制定(修订)经济类型(所有制)分类的规定,所以地方志书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应全面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使非公有制经济分类及统计数据的选择使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记述事物归属得当,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统计数据准确、不重复。地方志书在记述非公有制经济时,还要注意"民营"不能与"私有"混为一谈,"民营"与"私有"两者不是同一概念,存在法律地位和定义范围的不同,地方志书不能将"民营"作为私有经济类型记述。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应按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分类,全面系统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记述非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的建构中,人的思维与意志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对历史进行建构,今人将自己的意识写进历史之中。当代贵州地方志中对南明史的叙述,恰恰正是历史与建构之间的一种复杂反映。编撰者在编写南明史时其实就是对贵州安龙的南明史进行重构,从某种程度上说,被建构了的历史已经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历史,字里行间,历史建构者的褒贬之意、好恶之感贯穿历史的始终,溢于言表,袒露无遗。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安庆方志的"忠节"书写对象,包括鼎革之际的各种"忠节"者,尤其抗清殉节者。清代安庆方志中"忠节"书写的不断变化,体现了满清政权为重构易代之际历史,重建伦理道德秩序,以确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而逐步调整针对抗清殉节者的旌表政策,最终采用以"教化"而"去政治化"的历史书写范式的过程。当然,体现清廷意志的国家话语贯彻到方志书写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与凸显地方意识的地方话语产生纠缠甚至争夺,并最终在"教化"的层面上趋向了一致。 相似文献
15.
略论文史研究中地方志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三强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4)
地方志对于解决文史研究中的很多问题,诸如政治、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生平活动,文学作品的系年等等,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以明代世庙大狱、明中期陕西盐政、明初陕西文学以及王安石文系年等问题为例,说明地方志在文史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贵州逐渐建立王朝直接控制下地方流官政权体系的重要时期,但发展的过程却较为缓慢。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背景,使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过程、空间分布和运作模式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流官政权是在卫所制下逐渐建立起来,或者采取“军政合一”的流官政权形式,改土归流的进程也是渐进而漫长,这些决定了流官政权存在设置上的依赖性、政权体系上的不完善性、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明代两浙盐政变革的制度背景出发,考察永嘉盐场成弘时期的盐课改折、嘉靖前期的盐课转嫁、嘉靖后期的私盐倭乱、隆庆年间的赋役改革等历史事件,探讨该过程中州县官府与盐场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对永嘉盐场的个案研究,或许有助于增进我们对明代盐场赋役制度运作和东南沿海社会变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士作为知识与智能的承载者,其治生类型大致可概括为本业治生与异业治生两种。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主要包括耕读传家、医卜杂艺、工贾自食三种方式。由于本业治生途径的狭窄、收益低下与不稳定,中国传统社会的士人形成了"重异轻本"的治生理念。这一理念随着明代社会的变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渐趋深化,并呈现出由重"耕"向重"贾"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士人的生存能力,促动了其社会人格的相对独立。但与此同时,也加深了士人对异业治生的依赖程度,导致其经济人格的渐趋软弱与社会人格独立的相对有限,并成为影响近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4):71-78
关于唐代崖州治所,《通典》等全国性史志皆明确记载在舍城县,正德《琼台志》等海南旧志则认为在颜城县。孰是孰非?因从来无人进行考证和评断,以至两说长期并存。现经深入考证,所得结论是“舍城说”所言为是,“颜城说”完全错误。至于唐崖州治故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东南三十里龙塘镇的珠崖岭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