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的王素先生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对中国传统经学的一大贡献,也是近年来敦煌吐鲁番学的又一重要成果。本书上卷是唐写本《论语郑氏注》的校录。《论语郑氏注》自南宋亡佚,明清以来不断有辑佚本出现,但都不足原书的十分之一,无从窥知其书原貌。本世纪初,人们在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古代遗址发现的唐写本中,陆续找到了6件《论语郑氏注》残卷,从而对郑注《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文物》1972,(2)
一九六七年在吐鲁番县火焰山人民公社的阿斯塔那东南段砖窑附近,发现一座唐代墓葬,生产队当即把这一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县文物保管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的指示精神,在贫下中农的协助下,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发掘清理。在这座墓葬中,除文书契约类,还有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写的《论语郑氏注》,是目前国内比较最完整的  相似文献   

3.
自清末以来,在敦煌及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写本《论语郑氏注》、《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音义》等《论语》注本,学者们通过对这些《论语》注本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新见解。  相似文献   

4.
唐写《论语郑氏注》对策残卷与唐代经义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7号唐墓出土了一些与《论语郑氏注》(以下简称《郑注》)有关的对策残片。这些残片后经整理者拼接缀合,成为一件对策残卷。笔者曾对此进行过考索,认为它原是唐代前期西州地区流行的一件《郑注》对策范本;并认为,《郑注》对策范本的产生,是唐代经义对策重视《论语》经义及郑注诸经的必然结果。由于篇幅限制,对于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很少涉及。其实,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很重要。我们知道,《文苑英华》所辑唐代对策中,没有经义对策。对于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譬如唐代经义对策的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书中的第四件《论语郑氏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唐以前为《论语》作注释的有几十家之多,其中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注本为最有名,时称《论语郑氏注》。隋唐以后,各家注本绝大多数逐渐失传,《论语郑氏注》也不例外。为了弥补这一损失,清人马国翰等潜心悉力搜辑失传了的各家注文,把它们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里,其中《论语郑氏注》分量很少,大概还不及原书百一,使经学研究者十分惋惜。清末敦煌文书出土以  相似文献   

6.
《文物》1972,(2)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这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卷唐代写本《论语郑氏注》,即是这些文物中的一件,出土地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卷中有两处写着抄书人的名款,一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9,(6)
重庆图书馆藏郑氏注韩居抄本《慈湖春秋传》十二卷,实为《永乐大典》辑佚本。其证有三:其一,《注韩居书目》卷一著录此书系"四库馆抄出",《永乐大典书目(残本)》著录"杨简《春秋传》";其二,郑氏注韩居抄本《慈湖春秋传》中僖公、襄公合三十五年经传皆阙,而这是《永乐大典》辑佚本《春秋》经解著述内容上的共同特点;其三,更重要的是,《永乐大典》残卷今存《慈湖春秋传》原文十一条,而此十一条皆在郑氏注韩居抄本中,文辞几乎全同,仅有数字讹脱之异。特别是郑氏注韩居抄本所载双行小注,尤为其从《永乐大典》辑抄的确证。同样是《注韩居书目》卷一著录"四库馆抄出"的敬铉《春秋备忘》,亦当为《永乐大典》辑佚本。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不仅表现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而且在婚姻礼俗方面,也显示出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特色.关于这一点,唐代墓志对当时婚姻习俗及其特点都有反映.以下摭拾数例,以资参证.一、婚姻年龄中国古代早婚习俗极盛.《礼记·内则》郑注昏礼云:“女子十五许嫁,笄而礼之.”可见当时社会上女子15岁为婚龄的现象十份普遍.这种早婚风俗在唐代社会依旧盛行,大量唐墓志中多有反映.如《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58《有唐卢夫人墓志》云:“年一十有二,归我扬子府君”.河南开封博  相似文献   

9.
熊飞 《文献》2001,(3):40-47
一、中唐有两个书法家窦臮 《述书赋》上下篇,是唐代著名的书论著作.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其赋并注是"前检校刑部员外郎窦泉撰,检校国子司业窦蒙注定.①"张氏的著录,几成定论.但是,这个题署是大可怀疑的.  相似文献   

10.
郑玄为《孝经》作注,见于多种文献记载和目录书著录,本不值得怀疑,但因此书系郑玄晚年之作,未及传授给弟子,故多数弟子不知,加之其孙郑小同传出时题为"郑氏注",久之遂有学者质疑。先是南朝萧齐陆澄提出"观其用辞,不与注书相类",唐修《隋书·经籍志》沿袭其说,刘知几又提出"十二验"以疑之,甚至还有人提出"康城胤孙"说和"郑称"说,遂造成一定混乱。对此,历代学者,特别是清朝学者多予以驳斥,今列举其说并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11.
《古论语》中的“车中不内顾”,《鲁论语》中为“车中内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内”、“退”同源通用状态的时代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内”所表示的意义的变化。从语法结构、语义推衍、“内”“退”的同源通用到《论语郑氏注》、《论语集解》的本选择都说明《论语》原貌当依古论为“车中不内顾”。  相似文献   

12.
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大师,所著《论语孔氏训解》一书被清代学者目为伪书。但事实上《论语》孔注绝非后人伪造,孔安国和《论语》有一定的联系,他确曾考论古今文字,为《古文论语训解》,但流传下来的《孔注》屡经后人的口传笔抄及增删,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孔安国对《论语》的注解,重在训诂,兼及大义。《论语孔氏训解》是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论语》注本,也是儒家经典中"行于世"的最早注本。  相似文献   

13.
皮锡瑞在其《经学历史》中称唐代为"经学统一时代",称宋代为"经学变古时代"。唐代经学在"统一"的主要状况下,逐渐生出反动。唐代早期,刘知几已经开始怀疑传统经学,元澹又非《礼记》并难郑玄注,而中唐新经学之兴起最为引人注目。中唐新经学与古文运动在思想和人脉上都有密切交往,古文运动鄙弃传统章句注疏之学,主张直接把握经学大义,支持学者对经学作出新解释,部分士人并尝试亲自重解经学。这种对传统经学的反动,逐渐发展至于疑经。经学变古这一萌生于唐代的伏流,最终发展至于宋代而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4.
在学术史上,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在倍受后人推崇的同时,也为部分学者所深相诟病。人们不断发现某些题为"师古曰"的《汉书》注文,实际上是其他《汉书》注家的成果,从而据此认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抄袭"他人注解。对此,指责者颇多,而证之最详,持之最力者,当为杨明照先生,其著有《汉书颜注发覆》一文。但批评颜师古"抄袭"的学者多忽视了颜注《汉书》在经历唐代长期手抄流传,及宋代以来屡经校订、刊刻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在当今通行的中华书局本《汉书》校勘记中便收集到不少误改、误衍"师古曰"的注文,并据此推测被后人指责为"抄袭"的《汉书》颜师古注文,很可能多是后人不断增补、改写的结果,颜师古似不当为此种"抄袭"负责。  相似文献   

15.
唐人化用《选》诗范式举要党银平《文选》所搜集的六朝诗篇,是唐代诗人师法仿效的不祧之祖。李善《上文选注表》称其:“后进英髦,咸资准的。”(1)显然已视其为唐诗创作的源头与活水。《池北偶谈》卷十二《唐诗本六朝》条认为,“唐诗佳句,多本六朝,昔人拈出甚多,...  相似文献   

16.
王光青 《文博》2006,(2):58-59
笔者曾在《文博》1993年增刊第2号玉器研究专刊发表过《西安发现唐代乐舞玉带銙》之后,一直对唐代乐舞题材有兴趣。在小小的玉銙纹饰上,记述了历史,再现当年霓裳的羽衣,歌舞升平的兴盛景象。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帝国,政治上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上发达,科学技术进步,国际贸  相似文献   

17.
唐代文学创造了中国文学的巅峰,但唐代文人的处境,却普遍悲凉。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大部分身世坎坷,英年早逝。"初唐四杰"中,王勃做过几任小官,但都被革职,26岁溺水而亡;杨炯开始只做了一个校书郎,是一种主管典籍整理的工作,最后死于县令任上。"初唐四杰"中,骆宾王名气最盛,7岁时就写出了《咏鹅》这样的名篇,但一生跌宕。  相似文献   

18.
孙星衍校刻《孙子十家注》时误判孟氏注是《隋书·经籍志》所载的亡佚书目梁“孟氏解诂”。事实上,中唐时期已经没有梁孟氏注《孙子》的流传。《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的孟氏注,自集注本出现以来,凡见诸著录并明确言及注者时,均言其为唐注,十一家注的辑者亦认定孟氏注为唐注。孟氏注的校语中出现了“人不疑”“人不危”的避讳表述,证明孟氏至少参校过唐代避讳改字后的《孙子兵法》文本。就孟氏注而言,孟氏注16处袭用杜佑《通典·兵典》的内容。十一家注中的唐注普遍存在对曹注的义疏,孟氏注也有两处;同时,孟氏注中还有两处对杜牧注的义疏,显然孟氏注晚于杜牧注。多种证据均指向孟氏注为唐注。  相似文献   

19.
张岩 《文物天地》2020,(3):77-81
《陆宣公集》,唐代陆贽撰,吉林省博物院现存有三卷(十二至十三、二十二)二册,元刻本。一册为唐《陆宣公集》卷第十二、十三,分别为奏草卷第二、第三,另一册为唐《陆宣公集》卷第二十二,为中书奏议卷第六。此书于2014年入选第二批《吉林省珍贵古籍名录》,2016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书体,自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经过三百余年,楷书法则逐渐具备,及至唐代初叶,继承了隋代巳经形成的集大成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阶段。初唐的书法家,人材辈出,创造出楷书的不同风格,使得这一个时期的书法,呈现着一种绚丽灿烂的景象。不过唐代初期距离现在已经一千三百余年,在这样悠久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次变乱,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已是寥若晨星,我们要系统地研究唐代书法,仅憑这一些传世的墨迹是不够的。而有唐一代的丰碑巨碣,很多都是书法大家的精心杰作,在当时巳经成为鑽研书法的典范。这些碑刻有很多一直保存到现在,尤其是宋元以来的精旧拓本,前人所谓下真迹一等的东西,大大充实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宝库,使我们至今还能全面地看到初唐书法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