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主战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泰兴“兴学课堂”的课改实践征程,全市“兴学课堂”的推开,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兴学课堂”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主体参与,引兴促学,以学启兴,兴学共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能,在教学成效、示范影响和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明康海《武功县志》在明清方志中享有很高声誉,作为一部地方史料性质的志书,此志所寄寓作者"用昭劝鉴""以寓劝惩"的治政思想十分明确。具体表现为:依法行政、亲民爱民的思想,取信于民、行简靖之政的思想,以及兴学重教思想等。全志材料的剪裁取舍,也完全服务于此编纂目的,对后代方志修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是张謇为南通博物苑南馆作的对联,上联见《孟子·滕文公》,原文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皆所以明人伦也。”意思是:设立“庠序学校”,虽然各朝称法有别,但为了教育是共同的;而教育的目的,则在于使人们懂得做人的道  相似文献   

4.
田秋是明代贵州地方热爱家乡为官清正的杰出代表。他对贵州古代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其贡献集中表现为:他是从广行教化来主张兴学重教,依托社会的主流意识,从而获得全社会的响应和支持;同时,他又是从中国特别是贵州的社会实际出发,力主教育应与日渐完善的科考制度相结合,这样既能解决国家地方的人才需求,同时也为众多下层士子开辟了读书——科考——入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种瓜祭的宗教仪式。《论语、乡党篇》:“虽蔬食菜羹,瓜祭,心齐如也。”《礼记、玉藻》:“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孔颖达《疏证》说:“瓜祭上环者,食瓜亦祭先也。”可见,瓜祭实际上就是祭祖先。这种瓜祭的仪式极为庄重。《礼记、曲礼》:“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等级分明,十分讲究,  相似文献   

6.
"弃儒就贾"是讨论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与士商关系的一个重要论题。一些学者视"弃儒"者为儒生或士人,将"弃儒就贾"之风作为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士商融合立论的起点或依据,进而提出所谓的"新四民论"和"士商相混"说。本文通过对"弃儒就贾"本义的考证后认为:一是此处之"儒"是指科举士子的举业,而非"四民"中的士;二是"弃儒"行为的发生与"弃儒"者儒学水平之高低并无必然联系,即"弃儒"者不一定是儒生或士人;三是"弃儒"不一定"就贾"。因此,"弃儒就贾"之风与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士商融合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对所谓的"新四民论"和"士商相混"说似有进一步检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余治《诗经》偶有所得,现录以呈上,聊供好此者一览并同为探究。 一、《东山》作者辨议。 《诗经·东山》一诗的作者,历来众说不一,《诗序》谓“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郑笺》、《孔疏》至清代一些说诗者都从此说。对比,王先谦、崔述提出了异议。《诗三家义集疏》纠正了《诗序》的说法,认为“代归士述室家想望之情,大夫不能如此立言也。”《丰镐考信录》说:“此篇毫无称美周公一语,其非大夫所作显然;然亦非周公劳士之诗也。细玩其词,乃归士自叙其离合之情耳。”然而现当代的说《诗》者,不  相似文献   

8.
唐末五代时期,莆田才士辈出。黄滔(字文江)就是其中的精英代表之一。他工诗、善文,尤擅律赋,是一位全能的文学家,福建文坛公推其为“盟主”。在辅佐王审知治闽的八年间,他力劝闽王放弃称帝,勤政爱民、重教兴学、通海招商,使闽地的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成为当时全国相对安定的地区之一。诚如明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所言:“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滔规正有力焉。”黄滔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教士之道,其宏纲要领尽括于世祖皇帝卧碑八条,文曰:朝廷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条教开列于后: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相似文献   

10.
秦军作战之勇敢,战斗力之强,在历史文献中不乏记载: “虎挚之士,踺跔科头,贯颐奋戟者不可胜计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与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於堕千钧之重,集於鸟卵之上,必无幸也”  相似文献   

11.
官德为要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姓对为官者的德历来是看得很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成了国人的口头禅。还有什么“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等等,都折射出了“百行以德为首”的理念,但更高的期望还是“君子怀德”。因为“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  相似文献   

12.
《颜氏家训》卷一《后娶篇》云: 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相似文献   

13.
辞令     
《礼记·经解》:“属辞此事,《春秋》教也。”春秋时士大夫重辞令,孔子也重辞令,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极重视《春秋》在表述上对文辞的斟酌。司马迁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这反映出孔子对历史撰述在文辞要求上的严肃态度。《左传》作者概括了《春秋》在这方面的成就,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后来《左传》、《史记》都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成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李桂娟 《神州》2012,(24):80-80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力。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能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教不重学,埋没了学生天赋的活动性与探索精神。课内搞满堂灌或满堂问,课外搞题海战术,学生课业负担重,对学习毫无乐趣可言。  相似文献   

15.
<正>打开清人所编的《福建通志》,不难看到这样的记载:"上杭比屋裕如,士通学业,彬彬文物,有类大邦。"而旧《汀州府志》也记载:"上杭士勤学问,女宇贞烈;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可见,上杭自古便崇文重教、学风笃厚,并培养出一大批多才多艺的客家子弟,其"诗画之乡"的赞誉绝非虚名。人才辈出享誉八闽据史料载,从元至清上杭县有912人获得过科  相似文献   

16.
杨亮 《中国地方志》2011,(11):56-60
发端于清末民初的庙产兴学事件对河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少引起后世关注。通过对庙产兴学事件的分析,对河南地方精英态度的明确以及对河南地方志文献的梳理就会发现,这一事件在河南执行得彻底而坚决,并使河南佛、道二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传统社会渐趋瓦解的同时,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资源等同迷信,也遭到了质疑,而其教训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倪浩文 《江苏地方志》2023,(3):42-45+47
<正>苏州自古崇文重教,办校历史昉自春秋,现存原地办校之学府可上溯至北宋。菁莪棫朴,弦歌不辍,非特诞生了巍巍名校,培养了跻跻名人,也留下了陛陛校园碑刻。据笔者统计,苏州方今存有碑刻或拓片之校园(含曾经办学之所)共180余处,其中碑刻或拓片尚在校园原址的有126处。在校园中,存世的碑刻总量达1300多方。碑毁而存拓片者,去重后数量在400多方。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忠孝观念及其对汉画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忠孝观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它强调居家孝敬父母长亲,处世忠于君王朋友。孔子及其弟子十分强调忠孝的重要性,《论语》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学而篇》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这里孔子把忠孝作为称士的标准。孟子对忠孝也非常重视,他在总结尧舜的统治经验时  相似文献   

19.
盛世修志,敷教之弘制.三才垂文,启运之极致.懿我华夏,自古富舆地之记,由是山川道里攸明,物士民情无隐.文献足稽,布政有据,博厚高明,悠久成业.且夫金字作塔,垒众石而为锥基;《一统》成书,撮众志以括全局.是故县志之兴修为勤政之所尤切要也.  相似文献   

20.
贵阳城东阳明祠门外建筑工地上,杂乱地难放着一些石碑,多为乾隆以后之物,内容多为兴学、功德之类碑记,说不上有多珍贵。但其中有《黑漆行规碑》一通,笔者以为就可宝贵了。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关于清代贵州漆货行业的经济史料。为不使此碑因建筑施工不慎损毁而导致该碑记的失传,特抄录下来,以兹为贵州史志工作者利用。黑漆行规公议黑漆行规小引伊昔渔盐有禁。各严境界之分;陶冶资生.难插新来之党。盖利者./~之所共争也,必限制分明而后奸商裹足;奸商裹足而后上著得安。黑漆底货一行.亦犹是也。黑漆行者,做成黑底各物售与铺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