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蓉 《风景名胜》2014,(12):146-149
也许很多人见过莫干山夏天时的苍翠欲滴,但少有人见过它深秋时的斑驳色彩.如此一想,心里不仅庆幸:“嗯,是该秋天来的,也许这正是它四季中最美的时候.”德清,这个距离杭州车程约30分钟的小城,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彼时,我因为工作原因,往返于德清与杭州之间,对德清的各个景区也算是如数家珍.但奇怪的是,虽然是这般熟悉,却愣是一直没去过名声在外的莫干山,至于那里近几年兴起的各家“洋家乐”更从未踏足半步.相反,倒是人离开了德清,反倒有了去莫干山的机会,也去了一趟那家名叫“山中小筑”的民宿.  相似文献   

2.
周艺 《风景名胜》2016,(6):146-149
从杭州坐高铁去德清,不过短短的十几分钟,这远远少于很多都市人每天耗费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 工作日的清晨,我逃离喧嚣的城市,一路向北,前往莫干山脚下的郡安里君澜度假区. 坐拥湖山,回归自然 郡安里君澜度假区与莫干山有着不解的情结.整个度假区总占地约1350亩,背靠莫干山,也因此拥有了优越的气候环境.极为难得的是在度假区的山野之间,还有一个私家水库——长林坞水库.水库中,水的温度常年保持在5至15度之间,在营造了一片优美水景的同时,也发挥着调节局部气候,改善环境的作用.从高处俯瞰,一方碧水恰到好处地镶嵌在群山之中,恬静悠然.  相似文献   

3.
浙江德清莫干山海拔700多米,素有“清凉世界”之称。莫干山满山秀林翠竹,到处流水潺潺,“白日不用扇,晚上把被盖”。在那里避暑可享受“竹经清风涤烦暑”之妙。江西庐山东涉鄱阳湖,北临长江,风行水上,气候宜人。7月平均气温仅226℃。庐山自古有“匡庐瀑布...  相似文献   

4.
《旅游》1999,(9)
莫干山位于富饶美丽的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因春秋末年,吴王派莫邪、干将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休闲旅游及避署胜地。莫干山山恋起伏,风景秀丽多姿,景区总面积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是最好的疗、休养高度,莫干山以自己的特色;竹、云、泉“三胜”和清、静、绿、凉“四优”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江南第一山”。一千多年的开发史使莫干山众多的历史名人,既为莫干山赢得了巨大的名人效应,更为莫干山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文、石刻、事迹以及二百多幢式样各异、形状美观的名人别墅…  相似文献   

5.
(勿)杭州     
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 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褒的田畴 “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还有那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杭州的风物,杭州的人,孕育了杭州独特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6.
郭蓉 《风景名胜》2014,(7):158-163
六月的杭州,渐渐有了夏天的味道.走在路上,空气里飘来的是淡淡的栀子花香.我如约来到位于杭州西湖区双铺镇的一家名叫“灵枫小院”的民宿,它位于镇上的双灵村大龄路110号.来这里之前,我曾无数次想象过它的模样,虽然也曾看过它的照片,但当我推门而入时,我依然被眼前的风景所震惊.我保证,这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又一个美丽而低调的民宿,仿佛如同任何一个隐居在山间的别致小院.  相似文献   

7.
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的莫干山,不仅风物清幽,具有竹、云、泉“三胜”,而且空气鲜洁,盛暑更觉凉透,它与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全国四大避暑胜地。莫干山的别墅千姿百态,混合着许多国家的建筑风格,尤以英、美、俄、德、荷等国家为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美国浸礼会传教士佛兰克发现首次登上莫干山,请浙江东阳籍一位民间工匠关勇利用山上的材料,建造了第一幢避暑茅棚。两年后,美国传教士伊文思率先在山上建造了第一幢别墅。尔后,英、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传教士纷至沓来。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官僚买办、流氓政客等接踵上山,大兴土木…  相似文献   

8.
1962年6月,我随毛主席出巡南方 专列奔驰在江南的大地上.在杭州至南昌的途中,毛主席把我叫进了公务车厢,他正躺在床上看一本线装书,见我去了,放下书,挥挥手:“坐坐!”毛主席叫我去谈什么,我心里没有底.但我早就知道毛主席对调走的战士很怀念,是不是要谈这件事情呢?于是我先向毛主席作检讨,我说:“主席,1959年上级要我们一中队的人减少一点,我当时没有请示主席,把主席熟悉的同志调走了.”我说:“像曾文这样一些同志调到什么地方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若当时请示主席,就不至于发生这事!”  相似文献   

9.
莫干山,浙江省德清县境内一处与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风景区,位于沪、宁、杭金三角地带,距杭州市60公里.它虽不及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却以奇特的山水和宜人的气候而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也是众多历史名流趋之若鹜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0.
相比其他城市的门店,杭州的花间堂似乎有些不同,不是由老宅改造,房间也不是可怜兮兮的十几间.相反,它是一个度假村,也是一个“放大版”民宿,于风景优美的城市郊外之地静候人们的到来,而这一点,从我看见它的第一眼,就能感受得到. 九月的杭州,已有了淡淡的秋意,早晚温差大,天黑得也快.若是下了一场雨,便也是“一阵秋雨一阵凉”.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秋伊始的时候,来到了位于杭州西溪湿地内的“花间堂”.它的全名叫“杭州西溪花间堂酒店”,虽然是一个小众的度假村落,但来过这里的人似乎更原意称之为“升级版的民宿”.  相似文献   

11.
正竹海连山,经四百旋高路,轧轧轮声,直上清凉世界;莫干遗迹,历三千载流光,堂堂剑气,凭看吴越春秋。——莫干山楹联莫干山乃天目山余脉,距杭州60公里,在德清县境内,论雄伟不及黄山、泰山;说险峻不如华山、三清山,但山峦俊秀,清泉不竭,绿竹如海,凉风习习,素有"清凉世界"之美誉,以竹、泉、云"三胜"和绿、凉、清、静"四优"的环境闻名遐迩。有人说:莫干之美在剑池,剑池之美在飞瀑。剑池不大,水也不深,但处处陡崖峭壁,流泉淙淙,雾气蒸腾,真可谓是险峻与柔丽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一个人东奔西跑,每到一个陌生地,人们就会问及你的来处.当我告知来自杭州时,对方往往不再看着我,而是若有所思一会儿,紧接着说一句:“杭州是个好地方,我喜欢来自江南的味道!” 虽然,我至今都不知道他们口中说的“味道”是个什么味?但在我心里,我常常这么认为:杭州是个很女人的城市,尤为柔美与娟秀,就连这座城市里的大山与森林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八年北大荒     
1966年,我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1969年5月。黑龙江省合江地区农场派人来杭州招收知识青年,得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即从德清赶到杭州应征。6月,我离开杭州,来到北大荒鹤立河农场。  相似文献   

14.
官德为要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姓对为官者的德历来是看得很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成了国人的口头禅。还有什么“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等等,都折射出了“百行以德为首”的理念,但更高的期望还是“君子怀德”。因为“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诞生伊始,毛泽东曾向子女以及身边的工作同志多次提及一位著名烈士的名字——方志敏! 1953年4月,毛泽东在浙江登莫干山时,对汪东兴说过:“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土地革命时期著名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不了飞天情     
我对于飞天的喜爱,也许和童年时看《丝路花雨》有关。那时,妈妈带着我去看《丝路花雨》,我对英娘的“反弹琵琶”印象极深,还有那漫天飞舞的飘带,洒脱的大喇叭裤…… 那种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美”深深地砌在我的脑海里,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一心一意地寻找。有幸的是,一参加工作便来到麦积山石窟,接触了石窟这一综合艺术。 老师带领我们熟悉洞窟,辨认佛与菩萨,讲着南北朝史,对比着“曹衣出水” 与“吴带当风”。一时间,我脑子里灌满了佛教、美术、历史、古建筑等不同方面的知识与术语。讲到27窟时,我一下子瞪大了双眼。只见…  相似文献   

17.
新米节过了一年又一年,年年都有热闹、美妙的歌声;年青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个个年轻人都用它去寻求如意的伴侣。世上人已无法说清它诞生于何年何地,更无法计算它缔结过多少良缘。拉祜人亲妮地称它“哩嘎嘟”。关于“哩嘎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孤儿叫扎莫。他爹妈生前在饥荒年借了卡些的一斗谷。爹妈过世后,扎莫被抓去抵债。扎莫的童年,就是在卡些家背水、砍柴和放猪中度过的。长到能够抬刀搬弩时,他冬天串山打猎,春季盖楼修猪圈、牛厩,夏日开荒(钅山)地,秋季守谷收各、摘野果。日复日,年复年,扎莫长成了一个无论什么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男子汉。  相似文献   

18.
康克清印象     
张复 《百年潮》2011,(11):20-23
1984年夏秋,我抽空去北戴河看望在那里休养的父亲张仲实。一天上午,父亲对我说:“康大姐也在北戴河,好多年不见了,我要去看她。”在中国谁不知道“总司令夫人”康克清!我陪父亲去看“康大姐”,几分仰视,几分好奇,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康大姐”。  相似文献   

19.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猎头”,但在我的职场生涯中,他们也可以算是我的贵人。第一次和猎头的接触,是一个朋友促成的,我碍于情面不好推却,而且自己也觉得,“猎头”——听说过没见过,是什么样的?只是抱着好奇和试试的心态去见了一面。  相似文献   

20.
写文德桥这个想法是出于学校的一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当时研究的课题是《家乡的桥》,这课题源自第四册语文课本上的一个课后练习。当时我对文德桥已有了一些了解。所以这次创作并没有去查阅太多的资料。文中关于文德桥经常塌陷的故事是听一些“老南京”说的;李白夜游秦淮之类的传说也是平时在报纸上、书上看到的;至于“半边月”的科学道理则要归功于平日地理老师的教导了;文末吴敬梓的诗是上网时看到的,当时觉得它很有趣,没想到这次也可以愈来一用。这么多资料储存在脑子里,到了写文德桥时,就一下子全蹦了出来。所以我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