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世新 《文博》2010,(3):9-12,37
胡人是我国古代中原汉民族对北方和西方异族的通称。先秦时的胡,专指匈奴。汉晋时期"胡人"泛指匈奴、氐、鲜卑、羌、羯,"胡人"的范围已由北方逐渐扩大到西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商业民族,他们沿着传统意义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大批东移,不但为世人留下了精美的文化艺术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先进的科技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匈奴进入欧洲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匈奴人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战国时期,匈奴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常南下攻扰中原,我们所熟知的“修长城”、“公主和亲”、“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重大事件,都记录着汉与匈奴的纷争与和解。  相似文献   

3.
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支叫“狄历”的古老少数民族就已经生活在北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这支民族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典籍里被写作“丁令”、“丁灵”或“丁零”,它是古代中国最北边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被匈奴人流放在北海边上放牧的大汉使节苏武还曾被丁零人盗走过牛羊。丁零人逐水草而居,过着食肉饮酪、衣皮寝毡的游牧生活,曾长期被匈奴奴役,其中许多人沦为匈奴贵族的奴隶。当匈奴被西汉王打败而走向衰落时,这批丁零人就和匈奴奴役的其他民族的人一起逃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为开发古代甘肃做出了…  相似文献   

4.
《湖南文史》2009,(7):35-35
人们常把不负责任地乱说一气,或没有根据,没有道理地瞎说称为胡说八道,比喻不可信。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乱道,会甚么悬丝诊脉!”“胡”是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这时候,居住在西北的主要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胡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因此,中原人把他们的话叫“胡说”。  相似文献   

5.
匈奴,作为第一个走进文明时代的古代中周北方民族,曾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甚至有人认为,匈奴人的活动“对于欧洲古典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世界史上的大事”。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匈奴的研究总是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而对其文化问题则涉及不多。故笔者试图对匈奴文化之基本内容与特征做一初步探索,希望能对全面认识匈奴族有所裨益。不当之处,尚祈批评。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胡"曾被用于泛指来自西方和北方或国外的人和物。但是,其起因仍待研究。"胡"字在汉语中读音为"hu",很接近北欧地区八种语言和古凯尔特语中的"Far"、"Ver"、和"Fade"等表示"远"的单词的读音;同时,"胡"字系由"古"和"月"二字构成。其中"古"可能表示"古老",而"月"则可能是指"月支"部落。据此,可作这样的猜想:当西方人首次到达中国时,遥指西方并说来自"远方"("Far"、"Ver"或"Fade"),曾途经"月支";而当时的中国人则误认为,他们所说的"far"、"Ver"或"Fade"(远)是地名,就把这些西方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胡(hu)",并误认为该地区是古代"月支"游牧的地方,就在"月"前加上"古"而创造出"胡"字表示该地区。从而,就把这些来自西方的外国人称为"胡人",并用"胡"泛指来自西方的物品。如果上述猜想属实,则可进一步从语言学方面推测当时到达中国的西方人所属族群,并从"胡"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时间及首次将西方人称为胡人的时间和月支游牧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时间,推想出这些西方人到达中国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据古代中国史籍记载,当匈奴冒顿单于兴盛之际,曾进犯匈奴以东诸部.这些部落就是“东胡”,即“东方野人”之意。冒顿获全胜,东胡随之灭亡.部分东胡人臣服于征服者,而大部逃往后贝加尔地区,并游牧于鄂嫩河、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河谷及毗邻地区.这些迁徙者的历史命运后来同后贝加尔和北蒙地区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他们成了后来北蒙古诸部的骨干. 公元初数世纪,中国编年史家把东胡的直系后裔称为乌桓和鲜卑.乌桓和与它北部毗连的部分鲜卑人组成了南部群体.与匈奴人战后,该群体占据  相似文献   

8.
王蓬 《丝绸之路》2014,(11):28-41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越使,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史记·大宛列传》 历史的呼唤 司马迁与张骞均为西汉同时代人,尽管史家讲究“生不列传”,但由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出生入死,敢为人先,打击匈奴,交好西域,当时也为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故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开篇即以数百字介绍张骞生平业绩及贡献。东汉班固作《汉书》时,则把张骞、大将军李广利并列建立专节作传,使得张骞“凿空”,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勋,名标青史,永垂后世。2000年间,非但没有被岁月淹没,倒因为中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对外经济交流上发挥着重大作用。追思先贤,当年张骞不畏艰险,“凿空”丝路的精神也益发应该彰显、发扬光大,张骞当之无愧地被列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9.
龚留柱 《史学月刊》2006,(11):115-118
一秦汉的皇帝为什么要北征匈奴?是由于血缘和种姓不同而产生的民族冲突吗?《史记》和《汉书》的《匈奴传》都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把匈奴和华夏归于同一祖先的说法,明显出于后人的附会,但它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代从来都不是以血统或种族来区分华夏和蛮夷的。如夏商  相似文献   

10.
“文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自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即接受了西方所确定的基本内涵,而舍弃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明”一词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及价值判断,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得不面对“失语”的尴尬和由于传统断裂而产生的“无根”的惶惑.为此,我们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一词的使用状况入手,结合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参考当下学者的研究成果,发掘“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话语系统中的内涵和所指,以开启尘封已久的通向中国古代“文明”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荥阳三中史地组提问王国维观堂集林林卷十三,鬼方昆夷猃狁考说:“我国古时有一彊梁之外族,其族西自(?)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略中国……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是鬼方、猃狁、昆夷、和匈奴原都是一种人,只是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汉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本文通过对李广服兵役的年龄和结婚年龄以及李当户生年的考察,认为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活了24-26岁。  相似文献   

13.
秦皇、汉武,并称于世。汉武帝作为一位“将将善术”的军事统帅,已经刊入军事史册。而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却至今很少有人论及,但是人们悉知,秦始皇统治期间所进行的战争,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早已著下不可磨灭的篇章,时人和后人都一致称颂:“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海内为一”,“自上占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功齐三代”。这个时期的战争,无论是“并吞战国”,还是“南取百越”、北“却匈奴”,秦始皇始终  相似文献   

14.
英国剑桥大学从事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李约瑟博士,曾叹为观止地断言道:“中国古代科学遗产中间,有两门古老而辉煌的学科至今难以被现代科学所征服,那就是经络与陶瓷,但,也为期不远了!”经络学说至今还不被西方医学所承认,而中国古代陶瓷的发明与发现,其精深博大的古陶族谱,以及其美不胜收的陶图腾美学境界,已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而贵为天骄的中国古陶瓷,展现在现代史上,遭受过圆明园大火那样的列强掠夺,又受到“文化大革命”毁灭性浩劫,现在又面临着经济大潮的冲蚀……“文革”中文物遭劫难30年前,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刚刚…  相似文献   

15.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是北疆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本文认为汉政权的出现既是匈奴人长期和汉族保持密切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匈奴人认同“中国”,并进而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标志。汉政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促进亍北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和方式的发展,而且也是边疆民族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开始,由此也奠定了北疆和中原地区融为一体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匈奴,英文名为Hungary,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最早建立游牧帝国的民族。它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活跃于北方大草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匈奴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其首领被称为“单于”,即“天子”的意思;单于之下有24级长官,各统帅一万骑兵。自战国秦...  相似文献   

17.
邹林 《文博》2006,(4):69-71
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都城长安城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唐长  相似文献   

18.
临桂自古以来是广西的文化之邦,享有“状元县”、“将军县”、“冠军县”的美誉。在中国古代广西籍的10位状元中,临桂人占了5位。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广西人在中央政府中任职最高的陈宏谋和李宗仕均是临桂人。自唐朝至民国初,临桂人著述结集出版的达200种,居广西之首位。临桂人聪明勤劳,开拓进取,敢于争先。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年代,临桂县先后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匈奴和鲜卑族金银器的动物纹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被人们称为“马背民族”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和蒙古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草原金银器艺术上,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史书中有关安禄山等杂胡记载的考察,论述了唐代活动在北方的原出粟特地区的“杂胡”在文化上所受到的突厥等内亚游牧民族的各种影响,并结合个案指出当时的“杂胡”实际上并不具有统一的族属意识,其成员认同胡人还是突厥往往要视个人具体情况而定。此外文章还揭示了粟特后裔在晚唐五代的进一步“内亚化”,从而动态地分析了入居北方边境地带的粟特人所经历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