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签定《中英南京条约》起,清王朝就接二连三地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或割地、或赔款,中华民族陷进了屈辱与苦难的深渊。只有一个名叫曾纪泽的二等外交使臣,经过艰苦谈判签下的《中俄伊犁条约》,才在那段屈辱的外交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0,(3):95-95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干多年,清代以前,对外交往不多,没有国歌这个概念。到了清王朝,因外交需要,才第一次有了国歌。  相似文献   

3.
清朝的官俸     
《文史博览》2007,(4):32-32
清朝的官俸水平相当低。人们常说“升官发财”,那时候升官其实并不能发财,除非做贪官。《大清会典》卷二一“文职官之俸”条:“一品岁支银一百八十两,二品一百五十两,三品  相似文献   

4.
清朝的这一禁令,今天看来,不仅不近人情,而且十分荒唐。制定了这样陋规的国家,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相似文献   

5.
清朝的玻璃制造与耶稣会士在蚕池口的作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主教耶稣会士纪理安、倪天爵、纪文和汤执中等人在北京任职期间曾经在蚕池口建立了制造玻璃及画珐琅玻璃器皿的作坊。其多数制品是日用工艺品,亦有数学和天文学仪器,而以金星玻璃为代表的佳作则是中国和欧洲宫廷及教廷之间互赠的礼品。本文大量使用西方档案叙述了欧洲的玻璃工艺,特别是吹制、添色、雕刻和抛光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由盛转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清朝的法律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清朝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在明朝的基础之上,又突出其民族统治的特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本从清朝统治立法和司法的角度,论述了清朝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清朝夏都     
魏少波 《风景名胜》2009,(1):122-126
它,曾经是清朝的夏都,更是清朝的睛雨表;它尤如一张椅子,在上面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承德避暑山庄,我国现存规摸最大的皇家园林。见证了一个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历程,也见证此后中国变革的百年风雨。  相似文献   

8.
张晋藩 《清史研究》2002,25(3):17-25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 ,不仅其经济超越了前代 ,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对清朝法制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及其发展阶段与特点作了详尽的阐述 ,论述了清朝法制发展从兴起、成熟到衰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字狱就是因文字缘故而造成的罪案,随着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而愈演愈烈。清朝的文字狱尤为残酷,是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使用的工具。满族人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将文字狱作为清廷加强思想控制的有力手段,这导致清朝的文字狱越来越多。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其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字狱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表现,并分析清朝文字狱产生的深层原因,旨在揭示文字狱是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必然产物,也是清朝统治者用以镇慑官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南明历史书法,是清朝官修《明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南明抗节人臣的表彰与南明帝王史事的处理。从康熙中期正式官修《明史》到王鸿绪刊刻《明史稿》,再到殿本《明史》刊布,官修《明史》关于南明历史书法的讨论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对于南明抗节人臣,起初一本"周之顽民,即殷之义士"的忠义原则,主张大肆表彰忠节,到后期则取法《宋史》、《元史》表彰易代之际人物的做法,表示"不没其实",但在历史叙述上更多地叙述明亡以前史事,而略写南明时期抗清事迹。关于南明帝王史事,由最初讨论为依据《宋史.瀛国公纪》体例,附于《崇祯帝本纪》论赞之末,到独成《三王传》,附于《诸王列传》之后,而最终改置于其始封诸王之末。这样的做法,明显地体现了清朝官方弱化南明历史的政治企图和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11.
许栩 《文史天地》2003,(9):41-42
清朝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是历代帝王中难得的长寿者之一,康熙享年69岁,在科技及医疗条件较差的古代,这一寿龄可谓长矣。而历代300多位皇帝的平均寿命竟不足40岁。然而,康熙的继承者们除雍正、乾隆治国有方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均为庸碌无为之辈,并使大清帝国最终走向倾覆的不归之途。其因由何在?除开政治、经济上的诸多原因不谈,从现代生殖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妨专门考察一下康熙及清代诸帝的生育情况,为大命题提供小小的视角。清代自顺治帝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到宣统帝灭亡,共经…  相似文献   

12.
清朝皇帝的中国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清宣统三年末,隆裕皇太后在清帝逊位前夕向全体臣民宣布:“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历尽沧桑、千锤百炼的“中国”概念,终由清朝一锤定音。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朝不仅留给今天中国人民国家版图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界定“中国”一词内涵与外延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清朝皇位继承问题,是史学界同仁多年来一直瞩目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因其时间跨度大.涉及问题多,所以仅有一些局部性的研究成果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珍副研究员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多年的辛勤积累和持续努力,著成《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一书,由学苑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全书共6章、20节、48万字,是目前面世的同类著作中,最新、最全、最有深度的成果,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受到同仁们的关注和欢迎。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文史》2008,(10):34-35
慈禧死后的宣统二年(1911年),清廷深觉在对外交往时,往往只能听到异邦的国歌,唯独听不到大清国歌,太有失体统。于是由宣统皇帝批谕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这首国歌由溥侗、严复等编制,歌名叫《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白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涛涛。”这首歌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并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但歌词写好后,却无人谱曲。后来只得求助于懂音乐的外籍传教士。但他们搞出来的不中不西的曲调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及至1911年10月4日方由宣统下诏“定为国乐”。不过,这首国歌颁行不到一个星期,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这首短命的国歌从此也就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15.
慈禧死后的宣统二年(1911年),清廷深觉在对外交往时,往往只能听到异邦的国歌,唯独听不到大清国歌,太有失体统。于是由宣统皇帝批谕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这首国歌由溥侗、严复等编制,歌名叫《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白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涛涛。”这首歌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并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但歌词写好后,却无人谱曲。后来只得求助于懂音乐的外籍传教士。但他们搞出来的不中不西的曲调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及至1911年10月4日方由宣统下诏“定为国乐”。不过,这首国歌颁行不到一个星期,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这首短命的国歌从此也就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16.
清朝先后出过141个状元。其中常州一地即有状元4人。吕宫是顺治四年(1647)清朝科举开考“招贤纳才”的第一个状元。  相似文献   

17.
清代盛京昭陵的建筑、管理、沿革所构成的历史文化风貌与清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昭陵初建,其工程时间之短、建筑规模之小,反映了清初国力之有限以及满族早期的节葬与火葬习俗。清入关后定鼎中原,随着国力的提升,对昭陵进行了“积累式”的补建修缮,使陵寝格局逐渐完善,陵寝景观庄严壮丽,民族特质别具一格,建立起完善的陵寝管理体系。清末在列强的蚕食鲸吞中,清政府虽然屡次表达出对盛京陵寝的关注与重视,但实际上却透露出“弱国无外交”的无奈窘态,反映出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清朝灭亡以后十余年间昭陵仍然依照“清皇室优待条件”予以保留,直至1927年被开辟为公园。透视清昭陵建筑群的历史变迁俨然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8.
清朝建立初期,遭到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难,社会生产力出现严重倒退。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清朝初期,当权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采取很多经济增长方式,试图尽快回复社会经济。文章主要对清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经济恢复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以及清朝前期统治者对恢复社会经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在清朝中期,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清朝初期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清朝的民族立法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它所建立的法律制度,不仅因袭明制,维护封建法律制度体系,而且突出了其民族统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北京一位清朝官员在自家院子里,和妻儿一起过着悠闲的日子。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统治体系完全瓦解。很多清朝的大官要员不得不赋闲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