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燕 《沧桑》2010,(5):14-15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体现了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其产生于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知识分子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作用、价值取向、成长道路以及政策体现等方面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唐靖 《黑龙江史志》2008,(24):21-22
知识分子救世意识是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体现。但过分自负的救世意识却很容易膨胀为病态的救世主意识,失去宽容,强行以个人好恶为社会标准,从而给自己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此问题的自省应是知识分子启蒙他人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五卅前共产党人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并非一个抽象的固定概念,更多是一个充满意见分歧和观念竞争的持续辩论过程。知识分子是否中国社会变革或中国革命的先锋,以及知识分子是否一个“阶级”,曾经是得到过全党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共党人探索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群体“经历和体验”应置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演变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湖南作家肖仁福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贯穿于官场小说创作中,深刻剖析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为官者的信仰危机,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他的官场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人性的危机,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暗含了犀利的眼光与机智。  相似文献   

5.
翟韬 《史学集刊》2023,(6):59-71
在冷战前期中美对抗的时代,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宣传攻势。这种攻势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中国大陆居民,运用中文媒介“对华宣传”;另一种是运用外文媒介在国际舆论中开展“涉华宣传”。对华宣传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运用的主要媒介是广播和邮寄印刷品;涉华宣传的目标人群是外国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主要媒介是新闻和出版物。大体上,美国对华和涉华宣传针对的受众是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宣传媒介的选择相应地也是“智识活动”和“知识体验”式活动(广播读书会、时政新闻和书刊、社会纪实小说等),内容多围绕深度时政新闻话题展开。这是美方针对第三世界社会精英一种惯常的宣传技巧,体现了冷战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呈现三大特点:一,“体验中的理解”,利用研究主客体在血脉、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勉力进入先辈生存的精神家园,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二,“建构中的阐释”,力求在某种独特、精致的理论建构中提出假设,表达观点完成叙述;三,“批判中的反思”,通过广义上的学术批判,对古往今来的士之论士、儒之论儒、知识分子之论知识分子的成果进行反思。此外知识分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心》是以细致的心理主义的手法对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的灵魂进行深入的剖析,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矛盾、无奈、孤独以及竭力寻觅"自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这部小说也是漱石自身寻觅超越"自我"的一种具体的行为体现,是漱石获得"自我本位"论的实践之作。  相似文献   

8.
《祝福》中封建权势者、封建卫道者、底层劳动者和我形成了一个颇具匠心的人物层面结构,该结构使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剧生发出独特而厚重文化内涵——在与启蒙对象的艰难对话中,深刻体现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与传统文化社会的隔膜,以及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自身在五四特殊德启蒙文化语境中思想灵魂的惶惑与孤独!  相似文献   

9.
黎焕颐的随笔散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索,一往情深的故土情结,对诗歌创作及现象的思考,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和自我的深刻审视,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精神,颇具启迪意义.同时,也使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视点、观念和个体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下基层体验生产劳动并和工农大众打成一片,原是大好事,也是人人都会拥护的事。可惜那时这种好事却并非出于自愿,不是硬往下赶,就是用形势来逼。1958年右派下去固然是惩罚,但毕竟还只限于不够驯服的一部分知识分子。1969年9月的“五七”干校,强制面就更广了,几乎是全体,而用意也更为深远:要一个不剩地把知识分子从上层建筑中赶出去,以确保那一帮人的江山永不变色。在永定门上车的时候,我还没想得这么远。当时只不理解为什么偏偏在国庆前夕那么迫不及待地把大家赶下去。另外,对工宣队把我们移交给军宣队,我心里也有些嘴…  相似文献   

11.
刘菲 《沧桑》2010,(3):137-139
作为国内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以及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亲历者,钱理群用自己的方式一方面坚持着严谨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始终进行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提出了自己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隐痛与反省,而同时期的共和国一代知识分子也在做同样的思考。本文试图以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中的自我思考作为切入点,探讨共和国一代知识分子矛盾坎坷的心路历程,进而联系历史、社会、国家、个人等众多复杂因素,深入分析中国知识分子面临1949年后国家与社会转型的选择。通过综合分析各家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明确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其言行对社会发展尤其是精神价值的重要影响。由此思考知识分子应秉持怎样的原则应对历史的潮流,而这也是值得一代代人思考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代社会的进步不单纯体现在那些先进人士的行为中,那些"顽固"人士思想的变化更能体现这种变动。林纾著作权思想的变化就符合了这种情况,他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开始并不认同稿费,可后来却成为稿费有力追求者,林纾思想的变化更能体现近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以前对林纾研究多集中在翻译的文法、艺术等方面,对其著作权思想研究不够,所以从其思想变化的角度研究,更能体现其代表性及进步性。  相似文献   

13.
陈红民  吴萍 《民国档案》2023,(1):106-114
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蒋介石在败退台湾以前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有些混乱,但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希望知识分子能在协助政府、领导民众方面做表率,帮助其达成治国目标。蒋吸纳部分知名知识分子进入政府,并在新生活运动、知识青年从军等运动中对知识分子有所寄望。但蒋不了解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与平等的追求,对知识分子的诉求缺乏包容与沟通,导致广大知识分子最终走向国民党的对立面。这也是蒋介石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胡适对待中医的态度历来众说纷纭:胡适如何看待中医?他是支持中医还是批判中医?胡适对待中医的态度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密切相关:他不接受中医理论的思想体系,但是出于实用主义对于效果的重视,在西医疗效不佳的时候,他也愿以做实验的方式接受中医治疗。胡适个案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即他们现代化的思想与所处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医疗情境和人们的择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武田泰淳不仅是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也是日本文坛“战后派”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武田特殊人生历程的分析,客观审视其第一次战时体验和评传《司马迁》的创作背景,以期更加清晰地阐释武田文学的发端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谦 《百年潮》2006,(10):45-49
"新事物"与旧思潮 五七干校不仅担负着干部"下放锻炼"、"重新学习"的任务,也承载着对知识分子"再教育"的使命.作为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他们通过干校既要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干群关系),又要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甚至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为当时知识分子已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正是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干校的理论与实践折射出一些中国近代以来激荡、张扬的思潮.  相似文献   

17.
王一笛 《神州》2012,(20):11-12
金庸的创作打破了以往通俗文学中"大团圆"的形式,在众多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孤独与疏离。金庸笔下人物的孤独感往往体现于其生活状态的孤独,内心体验的孤独以及生命本体的孤独三个方面,三个层面交织起来,使金庸小说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同时也使武侠小说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抗战时期毛泽东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改造知识分子思想重在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彻底解决立场、态度和为什么人为主题。这一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相当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他参加革命事业后自身直接经验的总结。这一思想为以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比较定型化的理论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英国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现实素材的不断丰富下,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在不断的丰富,这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深刻的诗歌意蕴同样感染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情与意的完美融合发掘了诗歌的现实价值,体现了时代发展同诗歌创作的同步发展。本文从全球化发展的视角下对英国诗歌的情感寓意与现实价值进行时代的解析,探究人类真是的内心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1867-1870年,王韬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出访并旅居欧洲的知识分子,随后出版《漫游随录》。王韬对欧洲民俗积极体验,形成许多理性认识。王韬对欧洲城市的现代性日常生活进行体验,对欧洲的城市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活进行参验,并在异文化下积极进行人际交往和宣传儒家文化。王韬对欧洲民俗的体验和认识,对他个人思想和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同时具有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双向文化交流意义,值得我们珍惜与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