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区儿童流离失所。爱国实业家竺梅先目睹难童惨状,募资筹办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成为战时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出资兴办的灾童教养机构,历时五载。本组史料收录了国际灾童教养院有关组织创办、经费补助等与振济委员会来往函件,对于研究战时儿童教养救助工作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1939年7月1日,我们西康教养院留渝部分约一百名儿童在廖应钟、黄衍桐、张白璐、蒋瑛、黄德莲、李桂芝、李秀珍等带领下从北温泉公园爬山到了绍隆寺,并入了北泉慈幼院。一全民抗战开始后,为抢救战区难童免于战火灾难,使之能在大后方和平环境中继续生活、学习、成长,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战时儿童保育院、儿童教养院、慈幼院纷纷在各地成立。世界红卍字会北泉慈幼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北泉慈幼院正式成立于1939年5月4日。院长周之廉女士,河北南宫人,时年37岁,身高一米七左右,身材苗条,肤色稍黑,不爱打扮,穿着朴素大方,常穿淡蓝色阴丹士林布旗袍…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与日军浴血奋战。无数抗日志士奔赴前线,英勇捐躯。党的领导干部因为领导边区建设、指挥军队作战,将孩子交给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抚养与教育。方志敏、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子女以及毛泽东的女儿李讷、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李鹏(国务院原总理)等都在这里学习、成长。当时,陕北除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还有个机构叫陕甘宁边区难童教养院,是时任绥德分区书记习仲勋成立的,专门收养陕甘宁边区的孤儿和难童。  相似文献   

4.
杨洋 《神州》2008,(6):39-41
保育会成立后,大量接收难童,在那烽火岁月,那些可歌可泣的妈妈们,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和顽强的毅力,保护了民族的希望,使儿童免遭战火的荼毒。仅截止至1943年底,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所设的保育院就已收容了28923名流浪难童。均县遇真宫为战时儿童所提供的庇护,已载入史册,其院长罗叔章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1939年7月,是齐新、李融中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齐新于193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当时已经有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在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中,她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主持创办战时湖南第二保育院,收容和培养了从日寇铁蹄下抢救出来的300名难童。李融中早在1931年就读于天津河北师范学院,并在长沙从事小学教育,是颇有名气的教师。她和齐新共同创办第二保育院,以后又当上了第四保育院院长,收容培育了400余名难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成为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有用人才。她们对于战时儿童保育的无私奉献,是一部惊心动魄而又充满爱心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1939年7月,是齐新、李融中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齐新于193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当时已经有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在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中,她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主持创办战时湖南第二保育院,收容和培养了从日寇铁蹄下抢救出来的300名难童。李融中早在1931年就读于天津河北师范学院,并在长沙从事小学教育,是颇有名气的教师。她和齐新共同创办第二保育院,以后又当上了第四保育院院长,收容培育了400余名难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成为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有用人才。她们对于战时儿童保育的无私奉献,是一部惊心动魄而又充满爱心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自抗战以来,战区扩大,妇女儿童流离失所,为了儿童不失于教养,特成立中法儿童教养会,以协助政府收容难童,施以教养。本组史料即为中法儿童教养会筹备会、振济委员会及教育部之间为中法儿童教养会筹备及资金等问题来往文书,对研究战时中法儿童教养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2005年5月28日,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魂系中华——抗日爱国将领李汉魂长女李浈捐赠文物史料展》。展览中关于李汉魂将军的一批珍贵文物史料,由其女李浈女士无偿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本文在整理这批史料后,选取广东儿童教养院的一系列实物照片,探讨抗战时期李汉魂伉俪在广东的难童保育工作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时期,难民人口中1/3以上是难童。难童救助被誉为抗战时期"一份伟大的工作"。学界认为,它"开中国有史以来有组织大规模儿童集体保育事业之先河,是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中国现代化的儿童福利工作,实际上始于1937年,政府与社会通力合作,"由急救难童以及于奠定现代化育幼事业基础"。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得到救济教养的难童有20万名左右,"为中国有组织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儿童福利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急救难童,重视难童的教养工作。尽管在整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推行的儿童福利政策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其制定的“善种、善生、善养、善保、善教”的儿童福利政策,还是初步显现了现代儿童福利观念的某些特征。应该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难童救济与教养方面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始建于1937年9月初,前后坚持服务战场5年余,除政治宣传、民众动员、伤兵护理等日常工作外,还参加了台儿庄战役的火线服务,筹建难童教养院照顾战争遗孤。服务团的组建及出征,表明抗战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加强了对国家的认同,发挥了稳定军心、宣传云南军队的作用,增进了内地人民对西南边疆的认识和了解,鼓舞了西南地区各族人民抗战建国的决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2.
1942年,鲁山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许多无家可归的穷苦儿童饿死在街头。是年11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为救济灾童,决定在省府所在地鲁山县成立省立儿童保育院。现根据当年被该保育院收容的灾童程守义、刘广生、赵宗敏、黄俊岭、马应明、郝建文等人的回忆,以及《河南民国日报》的有关报道,整理成此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急救战区儿童联合委员会是抗战末期政府与社会联合组织救济难童的国际性机构.该会采取委员制,经费以国际援助和国民政府拨款为主,采用西方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实施救济.联合委员会从成立至结束历时两年,虽然发动成立系因解决湘桂难童问题而起,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其工作范畴从战区不断推进到反攻区和收复区,共救济十一省市难童六万余名,与抗战初期的抢救难童运动一前一后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4.
正1939年,从苏联回国已经两年的蒋经国,被蒋介石任命为赣南地区"一把手"。有一次,蒋经国到赣县农村巡视,在一个名叫社龙村的地方,看见一个孤儿满脸污秽,破衣烂衫,蜷缩在村头草垛边。他心生怜悯,将其带回赣州,取名何社龙,并送进儿童教养院,进行精心培养。几年后,何社龙从教养院小学部毕业,学习成绩名列第  相似文献   

15.
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南支派遣队曾在广东各地掠夺数千名幼童,或作苦工或准备运往日本,日帝投降后这些难童部分被遣散,许多则一度流落全国,国民政府、军委会及广州市府曾下令各机关部队注意调查,并予收容救济。本组史料分别选辑自广州市及广东省档案馆藏档,以此揭开日军在粤所犯掠童罪行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6.
本刊启事     
贵刊2003年第六期刊载《宋美龄领导抢救抗战中的难童》(以下简称《宋文》),是一篇具有史料价值的好文章。拜读再三,倍感亲切。因为我是当时被抢救出来的一名难童,算是一个亲历者。如今65年过去了,我亦年逾古稀,回首当年,感慨不已。一方面,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儿童带来严重灾难;另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难童的异常心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迅速扩大侵华战争。“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迨至年底国民政府便丧师失地,退往内地。不到两年,半壁江山,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大批难童涌向大后方。国民政府振济委员会收容、救济了许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孓然一身的孤儿到各级保育会疗养院,安排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图解决严重的战时社会问题,并为战后培养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8.
2014年2月4日,是邓颖超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抗战时期,她和周恩来同志曾经在武汉战斗和生活,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国家的解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的武汉是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战中心,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就是由邓颖超等人推动组织的一个抢救难童、保护难童的妇女救亡团体。  相似文献   

19.
韩祖德 《神州》2008,(6):48-49
战时,获救难童何以栖身,是拯救儿童的工作的重心——即使战时环境再艰难,也得为孩子们提供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李家应团结全院教职员工,克服交通阻断、经常得不到总会的经费接济等重重困难,办起了有150亩土地的农场、畜牧场,组成织布、做鞋、缝纫、织袜等工艺组,用生产来维持和改善全院师生的生活。李家应与孩子们相处7年,深受孩子们的爱戴,她用全部的爱心去拯救和关爱这些儿童。在她们的精心照料下,难童们体会到了"第二个家"的温馨与有组织纪律的乐趣,逐步改变了过去的种种陋习,变成一个茁壮成长的文明人。  相似文献   

20.
宇坤 《神州》2008,(6):19-25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无辜生灵惨遭涂炭,中国的儿童也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他们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特别是那些失去了双亲的难童,举目无亲,啼饥号寒。有些还被日军掳掠,施以奴化教育,充当战争的炮灰。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中国妇女界以宋庆龄为首的一批著名人士,在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武汉,发出了"欲救中国,必先救儿童"的呼喊。在中华民族遭受空前劫难的烽火岁月中,无数位妈妈结成一条特殊的战线,竭尽全力拯救、保护成千上万流离失所、濒临死亡的难童,因其历尽艰辛和成就卓越而在历史留下光耀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