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北京的民风民俗五花八门,有说不完的典故,讲不完的掌故.中国民间文艺研究大家路工先生曾辑了一册《清代北京竹枝词》,古籍专家雷梦水先生又辑有一部《北京风俗杂咏》及《续编》,这些都是以诗歌方式来记录老北京风俗的好篇什,让后人在琅琅上口的诗句中品味过往.但他们都漏掉了一个好本子,那是一册百年前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宣言书和皇城...  相似文献   

2.
正韬奋的道路早在195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求学时,就阅读了邹韬奋的名著《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对韬奋先生极为佩服。我把新闻界老前辈邹韬奋和范长江作为学习的榜样,立志要做他们那样的新闻工作者。1958年6月韬奋先生的遗作《经历》出版。那时正是全国"反右派运动"后期,也是我北大毕业、等待分配的时节,没能看见《经历》一书。直至1978年6月,《经历》第二次印刷出版时,我才读到它。《经  相似文献   

3.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8,(2):172-174
20世纪60年代末,上小学三年级的我开始在课上偷偷地读《红楼梦》,书皮外包了一层牛皮纸,上面写着“小矿工”,以备老师发现时蒙混过关。那时正值票证时代,每每读到书中钟鸣鼎食的古人生活,我的肚腹中便隐隐回荡着现实的饥鸣,身不由己地向往着《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那种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咳!那厮们究竟哪来那么多使不完的钱?  相似文献   

4.
海淀文联主席卫汉青做副主编的《海淀报》隆重推出了《红楼园址在海淀,暗借圆明作大观》这部近10万字的学术著作。它是两位红学爱好者方金炉、王学仁先生于1982年写出来的,书中明确地给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和圆明园划了等号。也许是小人物的关系吧,他们的研究成果一直没有受到应  相似文献   

5.
凯和 《满族研究》2000,(3):68-69
现在研究《红楼梦》一书的人很多,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现在更有一种趋向是离开《红楼梦》本书的研究越来越多。我以为《红楼梦》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总应以研究本书上所写的问题为主,才不离开本题。  相似文献   

6.
宝民 《文史月刊》2014,(11):57-57
读吴学昭女士所著的《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此书的排版方式,是通行的横排简体字,然而,读到本书的第5页时,读到了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红楼梦新谈题辞》,这首诗却是用繁体字印刷的,我在阅读中,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字体不统一的情况,我想,可能是为了表示庄重,本书中所有的诗全用繁体字印刷吧,  相似文献   

7.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发表的《在〈文汇报〉北办的经历》,是朱维铮先生的口述,由金光耀先生采访整理。看到这篇文章感到很亲切。金光耀先生是历史学家,还钟情于文革史研究,我很敬重。我和朱维铮先生也有过交往,1982年,我(时任《红旗》杂志编辑)到复旦大学组稿,曾在他家和他晤谈,很投机,他还送我他著的书。朱维铮先生这篇口述,是研究文革史的一份重要史料,但他关于北京地质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有幸先后搜集到解放初期出版的俞平伯著《红楼梦研究》、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和俞平伯辑《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再来阅读这几部红学著作,不禁感慨系之。作为《红楼梦》研究史上最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影响了其后的红学发展,而且对广大读者也有重要的帮助。由于这套丛书是王耳先生(即文怀沙先生)主编的,且文先生先后为这三部著作,写有跋、代序和出版者说明,这就不能不重视文怀沙对《红楼梦》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近来广州市内有一种看书的流行病。无论大学生小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均手不释卷。你道他们看的什么书呢?他们看的是北京鼎鼎大名的教授张竞生所著的《性史》。  相似文献   

10.
冯凌琦 《神州》2012,(34):52-53
翻开书籍《师道:为师亦有道》,一行娟秀的字映入眼帘:审视教育本身,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噢,原来在这本书里沉淀着教师的"道"。在书中,谈永康教授的《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深深地吸引着我,文中说台大教授傅斯年先生谈到自己的教育的理想,其中之一竟是"一个理想的大学,平淡无奇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对《红楼梦》人物的命名颇具匠心,尤其是宝玉及其姐妹身边的丫环,他们的名字不仅新雅,而且往往又是双双配对,排列整齐。最明显的要数贾府四位小姐身边的大丫头,以琴、棋、书、画列名:元春的曰抱琴、迎春的曰司棋、探春的曰诗书、惜春的曰入画。曹雪芹如此为人物命名,似乎是受到明人卫泳《悦容编》的影响。《悦容编》又名《鸳鸯谱》,是一部阐述闺房生活审美情趣的书,它在闺房陈设雅供、女儿服饰容态、以及色空空包等面的审美见解颇与《红楼梦》相关合,故笔者认为这本书是《红楼梦》的文化原型之一。[注]书中有《选侍》一则…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2月8日,我受邀前往甘肃省图书馆,一览谭蝉雪先生捐赠的70余种河西宝卷。"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自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专题研究孟姜女故事开始,宝卷进入学者视野;30年代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将这种民间说唱艺术纳入中国文学范畴后,宝卷断续受到了学界的重视。而由于河西宝卷流行于敦煌一带,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受到数位有见识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段平安、谢生保、谭蝉雪、方步和等,其中三位学者与我甚有机缘。  相似文献   

13.
正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去陕甘宁边区采访之前,在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当时的陕甘宁边区真的如他所说瘟疫蔓延吗?又是如何防疫的呢?据查阅当年的《新中华报》和《解放  相似文献   

14.
正"文革"后,梁漱溟著作最早出版情况张建安(以下简称张):令尊梁漱溟先生已经辞世30年了,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仍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影响着当今社会乃至以后的时代。他的书仍在不断地以不同形式出版,均拥有众多的读者,不少还是畅销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很多书的整理出版,比如《梁漱溟全集》《梁漱溟日记》《梁漱溟往来书信集》等等,您都做了很多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的繁荣,尤其是戏曲文化的兴盛,是《红楼梦》改编与演出的前提之一。清代《红楼梦》戏曲的改编与演出以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北京与扬州是道光之前戏曲文化的中心。从现有资料可知,《红楼梦》传奇的改编与昆剧的演出主要以这两地为主。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江南文化中心,光绪年间《红楼梦》昆剧在上海上演。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清代《红楼梦》粤剧《黛玉葬花》等文词雅训,对"鄙俚"的粤剧影响深远,粤剧红楼戏在思想内容、方言使用上有明显的岭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无意中看到黄海先生写的《走入“街角青年”———来自一个城市边缘群体的表达》(远方出版社,2004年8月版)一书,翻开扉页便让我不忍再放下。在其书中我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了“街角青年”———我们再熟悉不过,称之为“小混混”的一个群体。然而,我们又能真正了解他们多少呢?他们怎么生存,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得他们选择了一种越轨的亚文化社会生活模式,并屡屡和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相对抗?黄海先生的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但是,此书吸引我的不仅仅如此,还得益于黄海…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个人觉得冯玉雷先生这本《野马,尘埃》是中国文坛和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种"博学小说",或者说是"学者型小说"。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很难找到这样的作品,说李汝珍的《镜花缘》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或许可以算一点,擦一点边。我们最近在重庆举行了意大利符号学家-作家艾科(《玫瑰之名》、《傅科摆》的作者)学术讨论会。筹备时我就提议搞一个圆桌,"当今中国学者型作家圆桌",  相似文献   

18.
《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具有众多相通之处,这在清代小说中是独特而唯一的。这除了《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有意借鉴与模仿之外,与它们的作者都是生活在北京的满族旗人不无关系。满族的民族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满族兴衰、满族命运的关注正是《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写作共同的源,主要表现在他们具有共同的满族文化背景、共同的八旗衰落的时代背景和共同的担忧八旗命运的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9.
梨花带血争香艳敢比红楼梦中来——记燕莎石中精品“九九艳阳天”○上官瑾桐《红楼梦》是家喻户晓的文学著作,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石头记》。书中的一石一木引出了世间多少离欢事。真可谓:“话百年只为梦中红楼泪。”今天,我要介绍给大家的却是燕莎友谊商城迄今为止最大...  相似文献   

20.
原中国俗文学会副会长路工先生因病于1996年10月25日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我和他交谊甚笃,他一生勤奋笔耕,著述颇多,出版过5本诗集,编著出版过10余本民间文学专著,他还喜好古典文学研究、摄影、文物收藏。几年前的一天,我去看望他,他拿出深藏三十多年的毛泽东批阅过的《红楼梦》抄录本给我翻读,我一页页仔细阅读,字里行间注入了毛泽东对红学研究的思想精华。我曾关切地询问这手抄本从何处抄来?毛泽东亲笔批阅那本《红楼梦》现在何处?路工对我说,他是1957年在康生家中偶尔翻阅到的,他说,毛泽东是用蓝笔批注在全书的前八十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