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嗜好。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日本文学,都不例外。但是,文学所反映出的民族嗜好,都不是在一瞬间突然形成的,而是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风土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民族学的起源,人类对自身和异族的发现,常常是由谬误的认知和判断而肇始的。包括那些早期的探险家、传教士的“亲历”的叙述,也时而在其后的年代得以纠正。如果试图对某个民族做些概括性的描绘,则容易首先使自己陷入被动与尴尬的境地。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自序中,就坦言道:“在这本书里,我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是长期痛苦思索、阅读和反省的结果。我没有试图与人辩论,也没竭力证明自己的观点怎么与众不同。然而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随时准备接受人们对我的批判,就像孔子谈论他的《春秋》一样。中国是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3.
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命”观指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的责任。这种观念在美国白人文化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发轫于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根植于美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于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随后又受到美国是世界上发端较早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加强。“使命”观所体现出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未必真实,但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却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尤其在美国政府决策者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出来。因此对美国“使命”观的历史与文化起源的探讨有助于从深层认识美国外交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观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脱离不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这种实际,我国各民族又都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于是这两者之间便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各个民族的发展进步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在各项民族事业中,民族浯言文字的发展是共同繁荣的一个内容。从这一角度出发,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发展就与实现四个现代化有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在高校学生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材和教纲上的不统一、滞后性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这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了“政治说教”、“晦涩难懂”和“政策背书”的负面印象.为了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图从学科借鉴与理论比较的角度,尝试提出课程教学创新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本新观》一书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创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与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正确。”这一论断也符合日本的实情。在世界东方各民族中,大概没有比日本更大量、更长久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了。曾经是“远东孤儿”的日本.其社会发展与文明古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美国著名作家霍华德·法斯特的畅销作品《移民》三部曲,书中人物有这样一句话:“美国人真怪——他们总是别国人。”这简简单单一句话,鞭辟近里,道出了美利坚民族的特点:怪,怪就怪在他们总是别国人。 美利坚民族是一百多个民族的混合体(单是纽约昆士区就有110多个不同的民族)。华人,包括移民美国的和在美国出生的,有110多万,占1986年美国总人口不到0.5%。从人数上来说,华人是个很小的民族,但是,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影响、潜在力量和作出的  相似文献   

8.
在二战以后频繁的族际冲突中,一族男性集体地对另一族女性进行性侵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特殊的族际性暴力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它是极端民族主义和男权性别歧视混合交织的产物,其目的是要摧毁敌对方男性群体乃至整个民族的自尊。对异族妇女的强奸也常被用作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或种族灭绝的手段,通过操控或毁灭对方民族妇女的性和生育行为来征服这个民族。在这种民族主义非理性化的场景下,女性的身体和形象作为民族的象征而承受着敌对双方男性群体的双重压制。  相似文献   

9.
梁代生 《攀登》2005,24(Z1):59-61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青海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更是促进民族地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积极探讨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枉会的特殊性,有利于我们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探索青海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金朝儒家民族观探微--金以前儒家民族观发展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长期以来将儒家民族观仅认定为保守的、排他的,其实并不全面.大量资料证明,其还有另一方面,即开放性、整合性.否认任何一方面都不客观.儒家民族观的双重性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儒家文化面对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朝,并非无能为力,其民族观遵循既定轨迹继续发展它的开放性、整合性.本文围绕5个方面系统探讨之,并从中揭示金朝儒家民族观多层面的内容.金朝在对其保守性、排他性进行一定的制约的同时,使儒家文化进一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儒家民族观的开放性、整合性不断转化为中华诸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民族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本文梳理了孔子民族观的内容,归纳了孔子民族观的特点,解析了孔子民族观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爱知县野外民族博物馆,是一座新落成的专业博物馆.它不仅兼备了“野外”“民族”博物馆的表现手法而且从内容和形式上扩大了野外民族博物馆的广度和深度.1988年笔者访日期间,有幸一睹它的独特风采.爱知县野外民族博物馆位于犬山市今井,在“明治村”的北面.博物馆建筑群掩映在翠绿的树林之中.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一派田园风光,是旅游、休息的胜地.博物馆前区的广场是一个偌大的停车坪.展览分室内陈列和野外陈列两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异族邦伯作为一类政治团体早在商代已经存在。西周时期的异族邦伯品类复杂,部分与周关系密切,臣服较早,在伐商过程中立下功劳,故或进入王畿担任官职,或被置于边关要地,承担镇守之职。这类邦伯作为一个团体,参与周王朝的祭祀大典等政治活动,王朝则通过聘礼或劳慰等方式加强与邦伯的臣属关系。部分邦伯处于边域,叛服不定,遭受王朝的武力打击,成为周王的"王臣附庸",供周王驱策或赏赐诸侯大臣。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对封域内的异族邦伯亦有因治之责,至迟到西周晚期,这种因治已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日本观是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薛俊的日本观则是明代日本观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本文以《日本考略》为中心,主要从日本人、寄语、朝贡等方面深入分析薛俊的日本观。他对日本的认识,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代表着浙江人日本观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使命观”是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用来说明他们的行为是实现上帝赋予他们的使命,推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就成为美国受上帝之托向世界承担一种责任。使命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于美国的历史之中。迄至今日,美国许多政界要人,甚至一些知名学者仍然毫不讳言地大谈美国对世界承担的责任。他们认为,美国  相似文献   

16.
"被歧视部落"源自日本古代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近代天皇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一君万民论"原则下,将部落民编制为一般国民,利用神道教化等方式,规范部落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技术、劳动和土地资源吸纳到工业生产乃至战时体制中。在"文明开化"旗帜下,知识界围绕部落民"人种"问题的争论影响了民众在人种观、卫生观、地域观与良贱观等方面针对部落民的歧视态度。普通民众与部落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直接推动了部落民走上寻找身份重构之路:试图融入新兴民族国家的"同和"之路,或作为"特殊"的"他者"而追求解放。部落民的职业、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型,伴随着日本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部落歧视持续至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精神。因此,一国语言政策的制定,语言立法的取向必然会受其语言文化的支配。通过对以民族优越感和使命观为价值导向的、以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核心的美国趋同型文化的分析来证明:正是美国这种特殊的文化维护了英语的绝对权威,主宰了以立法形式抗击双语教育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现象日益严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危机.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引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中,使少数民族文化寻找到一个稳定的、系统的传承机制,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若干所民族中小学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展开调查,找出当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从而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好地完成民族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李云馨 《神州》2020,(4):294-294
初心就是情怀,使命就是担当。初心和使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决定无疑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奋斗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凤林  余正梅 《攀登》2011,30(3):9-1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创建的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当代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