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已有亚洲移民到美洲的新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关亚洲与美洲文化渊源的探讨中,委内瑞拉学者安东尼奥·莫雷诺·维亚弗兰卡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在印第安人定居美洲以后,公元前1400年和公元700年先后有两批亚洲移民进入美洲,他们的文化对美洲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他的研究,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中国商朝),一批中国移民从黄河流域向东迁徙,越过太平洋后在中美洲登陆。他们高度发展的文化在美洲传播的结果产生了前奥尔梅克和奥尔梅克文化。奥尔  相似文献   

2.
中国藏研中心晋升高级专家简介卢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多次组织了藏族社会经济历史调查,抢救了一批藏学研究资料,推出了一批藏族历史、宗教、文化、民俗、社会形态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成长了一大批藏学研究人才。1994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又晋升了一批高级藏...  相似文献   

3.
从1982年至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英明举措的深远意义以及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文化史乃至在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方面,已经愈来愈明显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影响所及,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建设、城市文化保护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在本土文化的哺育下,在黄河与长江南北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国历史的大转折关头,汉文化在淮海大地应运而生。它的初期代表人物是刘邦和项羽及其主要追随者。这一批英雄人物亦文亦武,传承了文明的历史,创造了崭新的社会,发展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2008,(8):106-107
中国56个民族均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人文旅游资源。在风格迥异的表演和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盛会里,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的人们,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展示风情,展现各民族"健康向上、多彩和谐"的风貌,吸引着一批批前来探奇探险和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  相似文献   

6.
张彦希 《文史天地》2022,(11):43-47
<正>在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馆藏中,有一批钤印为“志摩遗书”的徐志摩旧藏,原为松坡图书馆馆藏,后转至国家图书馆收藏。在此批徐志摩旧藏中,新发现两份徐志摩手稿。徐志摩(1897—1931)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和著名新月派诗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现当代文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深受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浸润,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结识了诸如狄更生、罗素夫妇等著名作家和哲学家,同时又深受中国新文化运动影响,中西方思想和文化交汇,  相似文献   

7.
刘敏 《旅游纵览》2013,(6):66-6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蓬勃,但是盲目效仿现象严重,导致恶性后果的产生。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并将园区进行分类,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整体现状(一)园区总体数量及分布情况2002年到200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入探索期。2004年11月10日,国家文化部命名了第一批42家国家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8.
正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界掀起旅欧勤工俭学运动。一批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本着"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宗旨,远涉重洋,奔赴欧洲,一边打工,一边学文化学科学,探寻救国之道。鲜为人知的是,山西也有一位旅欧勤工俭学运动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早在5世纪,日本就开始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如文字、儒教、工艺技术等。7世纪,圣德太子推行“大化改新”,先后派出数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更加积极地摄取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近几年来再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可能主要是由下述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改革向纵深发展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使人们感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它一方面涉及社会体制结构的根本改造.另一方面也涉及文化观念和心态习惯的根本改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根基太深。这个传统曾经顽强地反复生长出同一种文化果实,因此若不能予以清算,现代化事业将十分渺茫。因为我们赖以建设现代化的基地就是这样一个历史陈袭太深的古老国家。如果说几年以前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太明确的话,那么儒学文化讨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标志,所谓儒学文化讨论,其实就是以一个具体题目展开的中国传统文化讨论,其目的显然是在反省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基础,以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它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是够份量的。 第二个原因是,一批海外汉学家,尤其是一批华裔学者提出儒学有再度复兴的可能。他们以二次大战后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为依据,特别是以所谓工业东亚(日本和“四小龙”)的出现为依据。引用一些国内不大熟悉的新理论方法,论证儒学在当代和未来中国有生命力的种种可能。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大陆)知识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分子对此作出的反应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徐彬 《安徽史学》2007,(4):126-12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渐成区域文化研究之显学,一批学者致力于徽学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以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为主要内容的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因其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备受学界关注,有不少重要研究著述问世.  相似文献   

12.
说起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来华传教士是个不应绕开的话题。长期以来,他们是作为文化侵略者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其实还有一部分另类传教士,他们来中国虽然肩负着传播基督教的使命,却无意中成了中国近现代化最早的一批科学启蒙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上世纪二十年代,是西方文化思想进入中国的高潮时期。当此之际,一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学人,面对这些与自己一生所受教育和研究大相径庭的东西,真如遇见"洪水猛兽"。所以,起而迎对,甚至激烈反抗,真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这些东西动摇了人家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一九二二年春,上海的一个江苏省教育会,约请在传统思想文化方面极有造诣的章太炎先生,作有关"国学"的系  相似文献   

14.
富宏博 《黑龙江史志》2013,(16):64-68,70
<正>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圣地延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佳木斯,活跃着一支被誉为"革命文艺摇篮"的文化劲旅———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她迁到东北佳木斯市后更名为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她在抗日烽火中创立成长,在解放战争中发展壮大。在长期革命斗争的旅程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精英,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革命文学作品,深入火热斗争生活宣传演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和推动新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鲁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30年代民主与专制论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乱外患频仍的30年代中期,一批深受英美文化影响、笃信英美民主制度的知识分子,突然一反以往地力主在中国实行个人独裁的专制统治,从而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内部引起了民主与专制的激烈论争。尽管这次争论对实际政治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而且,这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朱东安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来的最后一代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不仅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且带头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既是其精华所聚,又是其糟粕所聚。精华所聚,...  相似文献   

17.
张妍 《文博》2011,(5):91-96
本文对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批精美中国陶瓷器进行了评价。其藏品包括彩陶、绿釉陶器、青瓷、白瓷及景德镇瓷。该馆丰富的中国陶瓷器藏品无不展示了我国古代悠悠数千载的文化沉积。  相似文献   

18.
谢忱 《福建史志》2014,(6):51-53
古代的琉球国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1372年与中国建立邦交关系,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此后,琉球国派遣了一批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传统文化和各种技艺。到中国学习的琉球留学生分为两类:一为“官生”,主要派往京城的国子监学习,所有费用由中国政府承担;一为“勤学”,多在福州地区学习。虽然也是官派性质,但中国政府不负责他们的费用,而由琉球王府承担。在福州学习的琉球留学生中,有不少成为琉球史上的风云人物,程顺则便是由三山沃土孕育出的一代鸿儒、琉球伟人。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水洞沟文化勒瓦娄哇技术、彩陶、冶铜术、家培动植物中的绵羊(世系B)、黄牛和小麦等文化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它们来自域外,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最早一批证据和联系纽带。以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为代表的早期中外接触通道,在中国北方以北的欧亚草原,而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绿洲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李尚武 《文献》1999,(1):239-246
西方人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和传介的是一批教会人士.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来华的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学习了中文,进而认识了中国文化,并为之折服.他们回国后,将中国的许多典籍译成了西方文字,第一次引起了西方知识界的强烈兴趣和普通民众的好奇心理.正是在这些早期基督教传教士进行的译介工作的基础上,汉学才成长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各国传播开来.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在汉学的兴起和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