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尽管有研究证明收益管理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利润水平,但并非所有实施收益管理战略的酒店都能够获得成功.本研究调查主要旅游城市高星级酒店,试图了解目前中国影响酒店企业实施收益管理战略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管理公司的属性是影响酒店收益管理水平最显著的因素;技术型驱动因素中的定价能力和需求预测能力,以及社会型驱动因素中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和组织架构设置都会对酒店实施收益管理战略产生显著影响;但市场细分能力、房间分配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相关激励措施对收益管理绩效的提升没有显著效果.本研究表明,技术准备是应用收益管理战略的必要条件;但想要提高收益管理绩效,中国酒店企业不能只考虑技术因素,还需要更多关注相关社会型因素,充分借鉴国外酒店管理公司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3.
星级酒店精细化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星级酒店推行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星级酒店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注重细化、量化、标准化、协调化、流程系统化、务实与严格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型酒店已经成为我国酒店行业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着重比较了经济型酒店的客房服务和高星级酒店的客房服务,提出部分高端定位的经济型酒店可以借鉴高星级酒店客房服务提升服务品质,来实现持续盈利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高星级酒店在华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逐渐走向困境,低、中档酒店的冲击,新型的非标准住宿行业的出现,酒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酒店行业"用工荒"无不敲打着高星级酒店脆弱的神经。高星级酒店普遍利润下滑甚至破产转型,高星级酒店行业"寒冬"已至。然而高星级酒店前景依然看好,找准方向,危中求机,必将迎来再次辉煌。  相似文献   

6.
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因素,促使酒店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酒店采用柔性管理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重置成本和保障成本五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之《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于2013年正式施行,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因素使酒店人力资源成本压力不断增大。面对严峻的人力资本形势,怎样在不影响高星级酒店对顾客的品牌承诺下,  相似文献   

7.
8.
常晓芳 《神州》2011,(2):85-86
目前,我国高星级酒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而且近年来这种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我国高星级酒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的多方面原因,并针对这些成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星级酒店竞争优势的途径--业务外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星级酒店实施非核心业务外包,降低酒店总体成本,提高效率,进而推动整个旅游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真正实现集团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赵迎 《旅游纵览》2023,(8):160-162
随着酒店数字化运营的逐步深入,以及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针对老年客群需求的市场挖掘越来越重要。国内很多知名酒店集团纷纷开始探索“养老+酒店”这一新模式,抢占老年市场。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本损耗严重、客群需求重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无法满足老年客群的身心需求。本文以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将已经较为成熟的护理关怀理论与旅游行业高星级酒店服务模式相结合,为经济复苏时代酒店的适老化转型以及市场边界的扩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厦门市内侨房处理中的法律问题及现实问题为例,结合现行《物权法》的相关原则及规定,对被改造、征收的华侨房屋之“一房两制”问题、“两权分离”问题、华侨信托代管房之清退问题以及城市侨房的拆迁补偿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主要观点有:华侨房屋的所有人对自己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具有完全的权利,必须受到《物权法》的保护;因历史原因被“错改”的华侨房屋应当退还给业主,但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对华侨的非住宅房屋,国家已进行了赎买或者改造的房屋,所有权为国家所有,不存在退还产权问题;政府机构对确定为华侨的房屋应主动退还给所有人;对已经拆迁的房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物权法》规定了财产平等保护的规则,因此华侨房屋权益优先保护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不再符合《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分为近代和当代两个时期 ,指出近代神户华侨社会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四个特征 ,认为近代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是以火柴贸易和生产为中心的关系。改革开放后 ,虽然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这种关系缺乏坚实经济关系的基础 ,是一种“根”在神户的关系 ,而不像新中国成立以前那种“根”在中国的关系 ,这是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在近代时期和当代时期的主要差别 ,这种差别的产生主要是神户华侨华人社会本身变化———即落地生根的结果。不过 ,未来新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动态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从早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来亚华侨社团与中国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侨民社团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此后,由于马来亚华侨社会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当地华人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转变为外国公民社团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期间,由于种种因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中马建交,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双方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概述各个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华人社会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双方日益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当地华人社会与中国,乃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菊香 《攀登》2010,29(3):46-50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之一。政党制度作为政党政治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我国,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除具有一般政党制度与社会的关系外,还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利益群体、社会资源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贵 《史学月刊》2005,(3):106-110
2004年8月在山东聊城召开的“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讨论的问题涉及到傅斯年的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学术思想、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等层面,展示了近一时期傅斯年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以新加坡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为视点,在民间关系研究的框架内,探讨和阐述了新华侨华人和跨国华人的概念特征、新华侨华人与中—新民间关系的发展、海外民间关系发展的时代价值以及民间关系的模式特征和意义。研究显示,国家关系的建立,为民间关系打开了交流和交往的正式而广泛的渠道;民间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国家关系的改善、发展和地区关系的整合,奠定了厚实的民间基础;跨国移民之于民间关系、国家关系和地区关系的多元探寻,为全球化时代的移民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双赢互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杰 《史学月刊》2005,2(9):83-9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分别介绍了国际移民的规模、流向和主要的来源地及目的地,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际移民的发展特点作了详细阐述,并对"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国际移民的大背景下,国际移民在中国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中国并非移民输出大国,"中国移民威胁论"等都是没有依据的渲染和猜测。中国重视并积极参与移民领域的国际合作,将与各国及国际组织一起努力,共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正常人口流动,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陈虎 《史学月刊》2002,(6):112-118
远古传说对中国史学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20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综合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这一课题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远古传说内容对史学产生的重要影响,远古传说的表述形式.其原始历史意识对史学产生的推动作用,远古传说的传播状况,远古传说影响史学产生和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等,都还有待于作更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刚刚落下帷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日益临近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共党史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任贵祥主编的《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一书。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最终成果,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评选,入围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