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杨瀚生起在台湾为祖父杨虎城平反的念头,并在2005年付诸行动,他的作为虽然掀起舆论热潮.甚至引起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注意.但终究没有下文。笔者曾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采访馆长邵铭煌.他提到杨瀚还专门与他讨论过这个问题。邵铭煌的立场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认定将领杀死领袖随从,并将领袖扣押的行为是合法的。让国民党为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行动平反,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2.
曾任北洋政府督军、省长及原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在1948年我人民解放军围攻太原战役中,于1949年3月逃离太原,飞往南京.1949年6月至1950年3月,出任国民党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在此期间,他曾以“调人”身份,奔走于奉化、桂林、广州蒋、李之所,希图斡旋感情,协调一致,但终未如愿.在他担任阁揆、组阁九个月中,正是我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东南、西北、西南之时,蒋军数百万土崩瓦解,局势急转直下,而日益紧缩之蒋管区,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官吏离心,民怨沸腾.阎先在广州,复去重庆、成都,后迁台北,对当时局势,诚如他答李宗仁询问国事时说:“束手无策,坐  相似文献   

3.
2010年5~6月,我多次到美国旧金山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查看资料,得知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于2003年与胡佛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由胡佛研究所提供技术和资金,将目前保存于台北国民党党史馆数量巨大的重要史料,进行微卷缩影与数字化保存。计划完成后,台北国民党党史馆也将保存一份微卷成品,原始档案文件仍保存于台北国民党党史馆。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已向全世界学术界公开国民党档案,现已逐步完成档案文献目录资料库检索系统,以便研究者查阅检索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张大千漂泊海外二十多年后,于1976年初决定移居台北。其定居台北,选地建屋花了一年多,培植花草又是一年。他选地的要求,一是距离台北市区二十多里的郊区;二是山青水秀,能有几棵大树最好;三是如果能有个小池塘种荷养鱼更佳。热心的亲友们都帮着选址,大家都比较看中的是靠近故宫博物院、距离荣民总医院也不远的外双溪附近的一个废弃鹿苑,但要由张大千去了现场才能定。1977年初,张大千去看了地方,初看似乎不太合意,里面乱石成堆,杂草丛生,进出路也较差。不过,大环境应该说还是不错的,青山为屏,且有潺潺小溪流过,张大千当时没有表态是否买下整片鹿苑,当他转出鹿苑,忽然看到苑主的房屋墙角边有一株白梅时,爱梅如命的他,当即决定买下这块地,并交了定金。  相似文献   

5.
正1987年8月20日,台北,国民党军事情报局收到一包厚达454页的泛黄的秘密文件(现收藏于台北"国史馆")。这是退役25年的原国民党"国防部情报局"大陆工作发展室副主任王蒲臣少将寄来的。据悉,这份文件他已经保留了38年。"老田没来吗/常来/他还卖菜吗/对啦/您领我去看看他/有事吗/请他看电影/好吧……"这样一段普通对话就是王蒲臣所寄出的  相似文献   

6.
1983年春天,张大千在台北病逝,当时在上海的谢稚柳格外悲伤,因为他一直企盼着与张大千的会见,谁知35年前的一别竟成永诀。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孜孜于艺坛的探索、追求,多少事涌上心头,最是萦绕心头拂之不去的,还是那一段敦煌情。1942年,谢稚柳在重庆接到张大千从敦煌发出的邀请信,便只身一人,来到戈壁中的敦煌莫高窟。张大千在敦煌和老友重逢,欣喜万分,又是艺术相知,自然如鱼得水。那时候,在莫高窟观摹壁画绝非易事。莫高窟的几百个洞窟分布在鸣沙山的悬崖绝壁上,虽有栈道或小路相连,但年久失修,行走十分困难。每个洞窟中间…  相似文献   

7.
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德高望重,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4月,被国民党特工挟持去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在台湾闲居15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盼望祖国统一。但长期处于失望中,受浓浓的乡愁的困惑,忧郁而死,临终也未能实现他的愿望,抱憾终生。一、重点“护送”赴  相似文献   

8.
京红 《文史月刊》2014,(3):49-49
1916年新年刚过,17岁的张大千随一伙商队从内江老家赴重庆求精中学读书。  相似文献   

9.
林莉 《文史月刊》2011,(3):28-31
从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到1975年蒋介石病逝台北,台湾海峡两岸经历了三次危机。 在此期间,海峡两岸秘使频繁往来。蒋方有著名资深记者曹聚仁,台湾当局“立法委员”宋宜山,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毛泽东也派著名爱国人士、国学大师章士钊先生三赴香港,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  相似文献   

10.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张正权,后改名爱,季爱,字大千,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学画。1917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学习印染工艺,兼习绘画。1919年回上海拜曾熙、李端清为师,书画大为长进,擅长诗、书画。他善于继承传统,博采众家之长,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国画大师之一。《西康纪游》图册,是张大千先生中年时期作品。1947年6月,时值成都洪水为患,大千先生将家眷转移到中和场,便与友人杨孝慈①先生相约去康巴藏区采风。从成都出发经雅安、天全、翻越二郎山,过…  相似文献   

11.
李琴 《收藏家》2007,(11):9-12
河南博物院在建院80周年之际,特邀请台北历史博物馆跨海展出,于2007年9月20日至11月10日举办"三千大千世界—张大千书画艺术展"。张大千笔耕60余  相似文献   

12.
1993年 ,我和林天蔚教授相识于台北。那一年的 1 1月上旬 ,我应台湾淡江大学之邀 ,赴台参加第一届“2 1世纪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会后 ,又到台北的几所大学作学术报告。中旬的某一天 ,我应政治大学历史系的邀请 ,向该系师生作有关北洋军阀史的学术报告。在报告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来邀我到某教室和一位教授晤面。到教室门口时 ,只见一位身材不高 ,但精神矍铄的老教授 ,从讲台上下来迎候。他就是林天蔚教授。当时他正在为历史系学生讲授有关方志学方面的课程。他向我解释 ,因为时间安排有困难 ,所以他让出一课时 ,请我为学生谈谈方…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散叶     
<正>张大千胡子长睡觉不知往哪搁张大千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有一人见此,顿生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上面还是搁在里头的?"张大千一愣:"这……我也不清楚。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晚上就寝,张大千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第二天,张大千对那人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平时是搁哪的。"  相似文献   

14.
《沧桑》1994,(5)
我在赴巴西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馆任职前,就听说张大千在巴西卜居17年,在圣保罗市郊遗下一座名园——八德园.行前,我特地请早年曾从师张大千的刘力上、俞致贞两位教授为总领馆合绘了一帧工笔牡丹鸽子图,以飨大师当地友朋.到圣保罗后,为实现一游八德园的宿愿,我先是邀请在圣保罗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孙家勤教授陪我同往.孙教授是张大千的关门弟子,在八德园受业多年,熟知大千当年的情况和八  相似文献   

15.
六、关于国民党“行政院”由广州逃迁重庆、成都之记载阎1949年10月11日记“:偕财政部长关吉玉由穗飞台北,谒蒋总裁。”10月13日记“:李代总统由穗飞桂林,行政院各首长由穗迁重庆。”10月15日记“:偕关部长由台北飞重庆,宣布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10月16日记“:加大地方权责案  相似文献   

16.
汪毅 《巴蜀史志》2010,(4):37-42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台北 阴间小雨 今天,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百年巨匠——张大千》摄制组的任务是采访大风堂门人孙家勤与再传弟子游三辉先生。而我的任务是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协调摄制组入故宫拍摄事宜,并与杨京岛、安云霁先生拜会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  相似文献   

17.
内江张大千纪念馆于1992年9月11日中秋佳节隆重开馆.海内外参观者对时居台北的张学良将军为该馆亲书“张大千纪念馆”匾额表达了极大的敬意。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张天翼去世有 15年了。张天翼一生写过很多小说 ,是中国文坛久负盛名的老前辈。在他的众多作品中 ,以儿童为题材、写给儿童们看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 ,因此也是一位深受孩子们爱戴的儿童文学家。当我还是一名儿童时 ,曾与张天翼有过一段“共患难”的生活 ,结了“忘年之交”。记得那是 1947年 ,解放战争炮火连天。作为国统区的四川成都 ,正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特务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我父亲张漾兮和张天翼等一大批文化界的民主进步人士都被列入了黑名单。在地下党的及时通知下 ,父亲几经周折终于脱险 ,躲…  相似文献   

19.
沈宁 《文史博览》2009,(9):11-15
本文作者沈宁是陶希圣的外孙。陶希圣曾是汪精卫亲信。1939年任汪伪政府宣传部长.后与高宗武披露汪日签订“密约”内容,逃赴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秘书.并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1947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赴台湾后,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88年6月27日在台北病逝。  相似文献   

20.
高平 《百年潮》2006,(9):30-31
我于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文学队,之后随军进军西北、西南。成都解放几个月后,我由军管会文教科调往川北中江县,参加了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第七兵团的工作团。这个兵团的司令是我的山东老乡裴昌会,他宣布起义时奉我军之命防守成都。我下到第一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