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Ann Taylor Allen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2013,39(4-5):615-619
4.
5.
7.
8.
9.
11.
12.
魏玛共和国犹太人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方式上都表现出高度的德国认同。德国犹太人的这种国家认同既有重要的历史基础,也是现实的需要和客观环境压力的结果。魏玛共和国犹太人的德国认同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犹太教、犹太文化限定于宗教和文化的而非民族的层面,从而减少其与"德国国家认同"的冲突;二是强调犹太人与德国主流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紧密关系。犹太人的德国认同对其族群产生了重要影响:犹太族群中发展出了对东方犹太人的歧视;排斥犹太复国主义;低估反犹主义的危害,以致对大规模地迫害、屠杀犹太人缺乏预见性等。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10-15日,德国汉堡大学教授汉斯-维尔纳·格茨在天津师范大学进行 了为期一周的讲学。格茨教授是德语国家中世纪学学会会长,1990年至今就任汉堡大学中 世纪史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中世纪早期的公爵》、《中世纪神学》、《欧洲中世纪生活》、 《中世纪早期的妇女》、《中世纪研究入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500-1050年》、《12世纪的 历史意识》、《现代中世纪史研究》等,其中《欧洲中世纪生活》一书已于2002年翻译成中文出 版。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986—1987年,联邦德国就纳粹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是否独一无二以及如何对待纳粹历史等问题,发生了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争"。这一争论的爆发和推进是联邦德国历史学学科内外复杂语境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第一,联邦德国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围绕新的历史政策展开的讨论;第二,历史学内部的分裂和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竞争;第三,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代历史学家在学科和职业的自我认知上的共性与分歧;第四,大众新闻媒体作为活跃的争论平台的介入。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争论的中心议题、发展轨迹、阵营形成和论战氛围。在这场争论中,历史学家的个体性与职业性、历史学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史学争论的学术性与策略性构成了一个紧密交织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article it is argued that Heinrich Iren?us Quincke who should be credited with the discovery of lumbar puncture. Although some authors mention the names of James Leonard Corning and Walter Essex Wynter as well, it is demonstrated, by comparing the relevant publications, that the discovery, the application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and the introduc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lumbar puncture were done by Quincke. At first, the purposes for performing a lumbar puncture were purely therapeutic, for instance CSF-drainage in hydrocephalus and meningitis. But, soon after, it was applied for diagnostic aims as well. 相似文献
19.
陆束屏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22,(1):4-14+139
德国商行礼和洋行的工程师克里斯卿·克罗格1936至1938年在南京生活、工作。日军攻占南京屠杀军民之际,他留在南京,协助约翰·拉贝管理安全区,尽力保护难民;同时,对恐怖笼罩下的状况作了长篇详细的记录。他的这些证词真实记述了日军屠杀、强奸、掳掠、焚烧等暴行,其中一些片段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检方证据宣读。虽然在1939年1月离开后未能再踏上中国的土地,但他对这个国度一往情深,对南京大屠杀期间遭受的苦难铭记于心,并在南京大屠杀50周年前夕,重新整理当年的目击证词,寄给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