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孔飞力教授《晚清的起义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和社会结构研究》一书是七十年代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走向新潮流的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197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再版面对中国近代的种种新问题,本书作者从美国老一辈中国学家的“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注)转向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答案。本书描述了自十九世纪初期直到近代影响中国甚巨的“军事化”过程,其中探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许多问题。例如,近代史应当如何划界?其动因是什么?绅士阶层在近代作用的演变,这种演变如何影响了地方和全国政治。近代中国社会“军事化”的社会构造,它与地方行政贸易网络结构的关系,与地方宗教及家族组织结构的关系,绅士阶层的属性及其特点等等。尽管本书讨论的问题主要来自美国学者之间的学术对话,但其中某些问题的提出及其着眼点对中国研究近代史的学者也许有所启发。此外本书运用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国内进行史学方法大讨论的学者们也会有所裨益。今将总括全书的新版序言及第一章第一节译出,希望有助于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注)关于美国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参阅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1988年中华书局)一书.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时代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制定》一书的序言中,戴维·莱姆伯顿特别提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发现自己需要系统闸述关于‘中国的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是如何制定的’这样一本书。”该书的出版使莱姆伯顿梦想成真,其圆满成功得益于下述三个因素:首先,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政策程序已达到了可以被评述及分析的成熟程度。改革时代的机构最早可在多克·巴涅特(Doak Barnett)的《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1985)一书中瞥见,然而这些机构当时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至于巴涅特该书的中文译本被用  相似文献   

3.
台湾著名哲学家张起钧教授著有《烹调原理》一书。在此书序言中,他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我们中国圣贤设法把人生的倾泄导向于饮食,因此在这方面形成高度的发展。”中国饮食风俗极其耀眼夺目,这固然与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诸多的人文条  相似文献   

4.
陈来元 《百年潮》2007,(11):70-73
中国和以色列从1950年6月就开始了建交谈判,直到1992年1月双方才建立外交关系,中间相隔42年。两国建交被拖延了40多年,并不是两国不想与对方建交,也不是两国间存在影响建交的双边问题,而是中以关系的发展受到双方各自与第三方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现象在国际关系史上虽非绝无仅有,但却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论文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充分反映出这位近代著名史家的渊博学识,五十多篇文章涉及到广阔的研究范围,有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关于蒙古史研究,关于佛教史研究(包括敦煌写经及西夏文佛经)等,都颇多独到的见解。但本书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书中陈寅恪为别人的论著所写的序、跋、审查报告。这是因为:第一,这类文章都已收入本书,而为其他两本论文集《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初编》所没有。第二,作为近  相似文献   

6.
陈文艺同志编撰的《近代国际关系史》一书即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三十余万字。本书是编者从事近代国际关系史教学编写的教材。其特点:(一)突出了近代欧美列强争霸的内容,揭露了近代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对近代国际社会的危害作用;(二)对亚非拉国家,特别是中国在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实事求是的阐述;(三)严格遵守结构体系和内容统  相似文献   

7.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关于中国近代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界的热门课题 ,论述近代文化的著作也屡见不鲜。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中华书局 1 997年 9月第 1版 ,以下简称《概论》)就是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可喜的收获。全书分 1 4章 ,论述了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近 80年间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与同类著作相比 ,《概论》一书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一、系统阐述关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文化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关于“文化”一词的概念问题。中外学界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二三…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一部由国内学者著述的拉丁美洲通史《拉丁美洲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已于1983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学者对拉丁美洲史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书的作者是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春辉。李春峰教授长期从事拉美史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在高等院校开设拉丁美洲通史课程的学者之一。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结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建交60年。1956年5月30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与埃及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此开启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大门。从1956年到1966年间,中国先后与25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在与非洲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双方一般都是先从民间往来和商贸、文化交流等开始,逐渐增进相互信任和了解,最终实现政治上的建交,新  相似文献   

10.
人民出版社今年出版的《拉丁美洲史论文集》是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主编的。文集辑入了我国拉美史学界三中全会以来的研究精萃十七篇。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李春辉为这本文集写了序言。笔者有幸,先读为快,觉得文集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选题广泛,有系统性。文集的选题既涉及到拉美古代史、近代史,又涉及到现代史;既涉及到经济,又涉及到政治、思想意识和文化。古代史上溯到了公元前2600年的玛雅文化,涉及到秘鲁历史上的米达制。近代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墨西哥独立运动、巴西独立、美国与古巴独立战争等等。现代史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尼加拉瓜桑地诺的反帝斗争、巴拿马  相似文献   

11.
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但中南两国的建交却拖延了五年才得以实现。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变化是中南建交延搁和实现的主要原因。建国初期,尽管南斯拉夫符合新中国的建交原则,但中国不得不首先考虑苏联的立场和中苏同盟的利益。随着苏南双方外交关系的恢复以及南斯拉夫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改善,中南才最终得以建交。  相似文献   

12.
杨柳 《沧桑》2009,(2):127-129
新中国成立后,中梵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对抗、对话和接触三个阶段,双方关系的发展一直曲曲折折,但总体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梵建交存在着两大障碍,一是台湾问题,二是中国主教任命权的归属问题。这两大障碍不能移除,中梵就迟迟不能建交。本文通过梳理中梵交往的历史,分析中梵关系受阻的原因,提出中梵关系改善的三大动因。  相似文献   

13.
胡月娟 《神州》2013,(24):1-1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方文化论战》主要围绕中国正统士大夫对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形成并强化起来的。这种态度又如何延续到了近代,并对应付西方文化挑战的方式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本文系统阐述了《儒家文化的困境》这本书的核心内涵,并对这本书的历史地位进行简短评述,最后总结出我从此书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值     
敦煌学辑刊编辑部: 贵刊1984年第1期《关于于闽政权与喀喇汗王朝关系的探讨》一文117页在使用《突厥语大辞典》材料上有所失误。作者说“这从十世纪成书的由喀喇汗朝人所撰写的《突厥语大辞典》序言中的记载也可找到佐证(具体译文略)”。注说:“穆、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序言》维译本”。其实这是误  相似文献   

15.
朱祥忠 《百年潮》2014,(7):42-48
正今年8月15日,是中国和巴西建交40周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从建交到"大象走路",逐步发展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曲折过程。目前,中巴关系已成为中国同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现在出版的这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是在侯外庐先生的旧著《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下卷(1945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的基础上重新编订成书的。书名也是侯先生亲笔题写的。遗憾的是,他没有来得及为本书留下一个序言便告别了人世。因此,我们只好在本书前面重刊他在1944年写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自序》和在1955年写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自序》。这两篇旧序,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有关本书写作和出版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侯先生在重庆一面从事抗日宣传,一面致力于学术研究,是他在学术上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本材料书,供在农村工作的人们看的。本来在9月间就给这本书写好了一篇序言。到现在,过了三个月,那篇序言已经过时了,只好重新写一篇。事情是这样的。这本书编辑了两次:一次在9月,一次在12月。在第一次编辑的时候,收集了121篇材料。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大多数是1955年上半年的,少数是1954年下半年的。当时,曾经将这些材料  相似文献   

18.
正由赵轶峰教授主编的《文本、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国)》一书,2013年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在2012年于长春举行的同名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基础上选编的专题文集。全书31万字,除由主编撰写的《基督宗教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社会史研究的问题谱系》(代序言)之外,收录了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基督宗教各派传播史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本材料书,供在农村工作的人们看的。本来在9月间就给这本书写好了一篇序言。到现在,过了三个月,那篇序言已经过时了,只好重新写一篇。事情是这样的。这本书编辑了两次:一次在9月,一次在12月。在第一次编辑的时候,收集了121篇材料。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大多数是1955年上半年的,少数是1954年下半年的。当时,曾经将这些材料印成样本,发给参加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者不乏其人;但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迄今却未见有专文论述。据笔者所知,美国的费正清教授是最早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的外国人,他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说: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或‘文化素养’的世代相传的自豪感已经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民族主义’,这在将来很可能会胜过那发生在欧洲的单纯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这是极具见地的。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深层的民族主义,它影响着近代的政治与文化的发展。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