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结合历史事实和伍慧明的《望岩》对“纸生仔”的形象塑造,分析探讨了“纸生仔”对美国华人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对整个华人社区的影响。“纸生仔”作为美国华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一方面,它给众多通过“纸生仔”进入美国的个人及其家庭、整个华人社区造成了长久影响;另一方面,“纸生仔”的影响是代际传递的,它影响了整个华人社区的社会关系。同时,《望岩》展示了在麦卡锡时代和“坦白计划”背景下的华人社区,揭示了“纸生仔”对华人社区造成的持续伤痛。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妾的儿女》为中心,辅以《残月楼》和《巾帼》的文本资讯,探讨20世纪上半期加拿大华人社区女性群体的历史境遇、生存形态以及由此给家庭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论文认为,加拿大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华人社区家庭模式的改变,既植根于加拿大华人社区对传统中国伦理和中国习俗的无意识坚守,又与异域生存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是中国传统嫁接于异域土壤的特殊产物,也是加拿大华人在当地环境中不得不做出妥协、适应和改变的生存策略。这些改变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当时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也会随着这一历史阶段的结束和所在国政策的改变而渐趋消亡。但是这一阶段对加拿大华人社区及其后代所产生的影响却仍然以种种可见和不可见的方式持续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问题。作者通过对其本人在洛杉矶和纽约两大华人移民社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个人访谈和实地观察所收集的实证资料的系统分析,着重探讨矛盾重重的华人移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如何处理复杂的、不断变动的家庭关系以及移民父母如何选择轻重缓急的策略,并依靠社区的力量来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论文通过对跨国领养的出现及其发展与国际政治气候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美国跨国领养家庭如何建构跨文化的"家"等问题的分析论述,揭示了美国公民跨国领养的历时性变化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国际政治大背景以及通过对美国公民来华领养及其连带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某种世界性的关怀与视野,已经是美国中产阶级民众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美国人所领养的数目庞大的中国婴孩,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美国中产阶级或者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家庭中生活,他们将有着与其他的美国华人不同的社会资源与背景;他们对中国和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甚至可能会直接在两国关系上发挥影响,日后必将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人研究的新视角:文化社区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圣路易华人社区的发展与演变,提出了美国华人社区研究的新观点——“文化社区理论”。圣路易华人“文化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唐人街,也不同于当代美国东西海岸许多地区以商业利益而形成的新型郊区唐人街,它是由于中华文化凝聚力而产生的社区;华人聚集一堂,不仅是为了经商贸易,而更多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文化社区现象标志着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6.
正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万晓宏博士的新著《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12)》已于2013年11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章38万余字。该书分别介绍了1965年以前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方式、影响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因素、当代美国华人精英的政治参与、当代美国华人参政团体的政治参与、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方式的多元化等内容。由于美国是一个以欧裔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移民国家,华人在美国是众多少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人学者陈依范先生偕夫人陈元珍、公子陈一文,于5月6日访问我会。洪丝丝、肖岗等学会同志与他们进行了交谈。陈依范先生向与会人员介绍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他把美国华人历史作为美国历史的一部份,纂写《美国华人》的过程.作为“梨园在西方”这个文化艺术组织的董事长,陈依范先生介绍了粤剧在美国华人社会的兴起。梨园在西方,填充了华人社会文化生活的的空缺,他希望中国文化能和西方文化融汇贯通。陈先生的《美国华人》已由工人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论文梳理了近年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主要背景、路径与方式,并以2016年美国大选中华人参政现象为例,分析了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新特点、新趋势,探讨了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局限与瓶颈,以期形成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未来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论文认为美国华人参政的未来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仍将保持强劲势头,但政治弱势地位也将长期存在;第二,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基本模式初步形成并将长期发挥影响;第三,美国华人族群是否团结,将成为能否保持参政上升态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解彩霞 《攀登》2008,27(5):79-82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给农民个人、家庭和农村社区带来了一系列显性的和隐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农民群体和整个社会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论文探讨了旅美华人在海外红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学者及其各自的学生、亲友在美国及中国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红学研究圈。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对西方理论的吸收借鉴,以夏志清、周策纵、唐德刚、赵冈、余英时、余国藩等为代表的美国华人学者,对红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反思,他们采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信息技术和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引入红学研究,深入探究了《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出了"红学革命"和新典范,力求将红学研究重心放在文本研究上,还红学以文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华人学者还通过组社、办刊、任教、办会和学术争鸣等方法促进了《红楼梦》在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例,论述了新移民产生的背景、中国新移民在移居国所面临的挑战、移居国的制度限制与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探讨了海外华人移民子女教育的成功因素。认为在西方或东方不同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子女教育问题对于中国新移民家庭来说都是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华人家庭面临着种族歧视的结构障碍以及文化和代际的双重冲突,新移民除了依靠自身能力和经济社会背景外,还通过华人社区的社会支持机制来缓解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代际冲突,使移民子女取得教育的成功。而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新加坡,择优录取的教育制度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国新移民在子女教育上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制度和结构引致的机会缺失,他们更多依靠自身的经济、人力、文化资本和跨国家庭资源应对新加坡的考试制度和过早分流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焦虑。海外华人移民子女教育的成功,除了新移民由于超高端筛选而有较高起点这个因素外,还因为重视教育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和虎妈式的严管良教,以及与多层面的移出环境和移入环境等结构性因素和社会支持机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宋李瑞芳(Betty Lee Sung)所著《美国华人异族通婚》(英文),1990年由美国纽约移民研究中心出版。该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以大量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美国华人异族通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从而向读者揭示出华人异族通婚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美国混血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所著《春香女士》小说集里描写的有关美国排华年代华人家庭的六篇小说为例,探讨分析了美国西部华人夫妻关系、美国西部华人异族通婚关系和华人家庭伦理传承等问题。从这些故事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水仙花"独排众议,为华人家庭文化辩护,批评中国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专横。同时,她明显受了当年美国妇女平权运动的影响和接受了种族歧视的现实,认为华人家庭生活文化不能在美国社会共存。  相似文献   

14.
一百多年来,美国华人认同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美国华侨受到美国政府的排斥和中国政府的敌视,其认同主要指向侨乡;20世纪前期,由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积极侨务政策的实施,美国华侨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并不断高涨;"二战"期间美国废除排华法并在此后颁布宽松的移民政策,50年代中国放弃双重国籍政策并鼓励华侨效忠当地,冷战时期中美两国的对抗,使这一时期美国华侨的认同多指向美国当地。1965年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关关系的缓和、两国积极移民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美国华人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美国华人的跨国认同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大学亚美研究系教授赵小建的英文新著《美国华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等级》(The New Chinese America:Class,Economy,and Social Hierarchy),已于2010年由美国新泽西路特格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剖析了当代美国华人社会的内部运作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对美国华人而言,它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机会.华人社会在事件中的表现,让美国主流社会重新认识了华人社会.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人历史学会董事麦礼谦先生应邀前往香港参加《美国华人历史图片展览》的筹备工作。在结束香港的活动之后,他于春节期间来禅省亲。2月24日上午,佛山市华侨历史学会郑庆锦理事长  相似文献   

18.
正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组织力量编写、《海外侨情观察》编委会编辑的《海外侨情观察》(2013-2014)一书,于2014年6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专题部分,分别对2013年世界侨情的特点与趋势,排华演变与中国海外公民的风险管理,美国华人社会中的"同乡会"现象,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二次战后日本经济的空前发展,不仅带来生产力的进步,使整个日本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而且也使日本国民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的变化又对日本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生活中心主义一般认为,个人生活中心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和家庭的利害放在首位加以考虑的生活方式。在日本,随着战败、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追求生活富裕、便利和舒适度等开始在国民价值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生活中心主义得以蔓延。在此情况下,战前、战时的那种“灭私奉公”意识后退,而潜藏于其背后的个人利己主义的世界一举扩大,“灭公奉私”成为支配意识。战后,大多数日本人,比起重视社会的其他  相似文献   

20.
鞠熙 《民俗研究》2020,(4):125-138
以碧霞元君为感召而形成的泰山与妙峰山两处朝山圣地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往学者大多采用"结构-功能"视角,从社会机制上理解朝山进香的动机,要么将女性进香理解为家庭驱动,要么忽略了行动背后的意义系统。在"结构-功能"视角下,"拜神"被理解为即时性的人神交易,"游山"成了休闲娱乐或空间消费,"信仰"与"旅游"被置于动机的两端。但是,以碧霞元君为对象的朝山进香是有自己的"教义"文本的,这就是《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此宝卷将碧霞元君入山修行的历程作为朝香香客的模板与榜样,将行路、入山与观景视为女性个人修行的重要方法。游观山景以入道,这在中国有很长时间的传统,至明代中后期已经形成全社会高度共享的知识。《泰山宝卷》中以这种修行方式来吸引女性,回应了社会上长期以来存在的神圣性召唤,以此形成的女性个人主体性因此可以获得社会承认,并至少在清末北京社会中,影响了家庭关系、财产制度、社会心态乃至皇权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