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已有对方志美的追求。清代著名方志学者章学诚说:“纂辑之史,则以博雅为事,以一字必有按据为归,错综排比,整炼而有剪裁,斯为美也!”但直至当世,才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来认识方志的审美问题。几十篇论及方志美的文章中,多是谈论方志文本美的表现以及编纂美和读者的审美效应等,是否构成方志美学体系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2.
世间一切事物的美都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 美的形式与形式的美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形式美可以脱离美的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外形的美虽然不可能改变美的内容.但有助于美质的显示。志书形式不外乎有两种涵义。一是方志的物化形态,一是方志的结构形式。方志丰富的内容由文字记录下来。以合适的载体出现,这是其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有论认为:“方志美学是研究方志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语言字、书形版式、装帧设计美的意识和美的标准的科学”。“方志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体例、结构、语言字及其社会功能。”笔认为:“方志美学是研究方志实践过程中审美主体对方志实践活动的审美关系和方志美创造的一般规律。方志美学是融方志学与美学为一体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于修志人员对语言关注不够,语言入志数量很少;加上志书主要是使用汉语记叙体,所以,我们应当了解语言,了解汉语,要准确地运用汉语记述一地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各民族的语言。方志语言是随着方志体裁的不同而随其变化,准确、灵活地运用方志语言是志书编纂者的基本功,也是对方志语言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方志这个概念是涵盖从方志编纂到方志接受或从方志实践到方志理论的全过程。那么这个全过程的核心要素则是方志文本(或作品)。笔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故曾给方志作过这样界定:“方志就是一项以编纂和使用各类方志文本为中心的基础性学术文化事业。”(拙文《方志主客体关系论析》,《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6期)传统方志学对于方志文本问题也曾有不少论述。  相似文献   

6.
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尽管美学基础理论已支撑起美学成为专门学科,但对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仍然处于动态研究之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发,有关科技美的提出,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美学自身研究的成果。科技美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被提出而后确立的,显然更具有时代特征,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反映。科学,指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形态;技术,指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最终形成产品,是知识的物化形态。科学美主要表现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当中,技术美主要表现在把美引入生产过程之中和生产成果——产品当中。科学美和技术美,都体现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科学家、技术人员美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方志观念是从根本上回答方志"是什么"的问题,是对方志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的概括认识。无论是从方志实践上看,还是从方志理论上看,方志观念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对方志观念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最早出现的是笔事说,随之出现的是文本说,最迟出现的是事业说。笔事说观念流行于汉唐,文本说观念流行于宋至清,事业说观念流行于民国和当代。事业说观念迄今仍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其中典型表述就是实现"六个转变"和"十业并举"。  相似文献   

8.
惹格阿合  费星华 《神州》2012,(22):91-91
语文教学主要是文章教学,而仞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美的特征,语文的教学就是审美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已经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和时代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诱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崔静思 《神州》2020,(1):38-3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们在生活中学会了造物,在意识中逐渐建立了造物的情结。从最一开始的简单可用到后来的美观实用,造物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室内设计也不例外,人们通过对美的内涵以及形式法则,追求室内生活空间的美,那么室内环境发展以来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揭示美的规律的呢,阐述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10.
方志信息     
方志理论研究信息王林在《浙江方志》1997年第四期发表的《关于方志本体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提出:方志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而长期存在,关于它的性质,各说其是,难以决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识上出现偏颇,人们习惯于“一部书主义”,将志书涵义代替方志涵义,将志书的性质与方志的性质等同起来,实际上是将方志的“表现形式”与方志的“运动形式”混淆了。王林认为,方志的特性导出方志的内涵:方志是官方对一地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括一套认识观念、观点,即方志观:一套研究方法:一套表达形式。而方志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王冰 《神州》2011,(8S):95-95
美的艺术造就美的民族。杨德如《语文美育学导论》中谈到:所谓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是~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  相似文献   

12.
宋莉娜 《丝绸之路》2009,(12):70-71
本文从公文本身所具有的美谈起,进一步说明公文应该追求语言美,要“根据美的规律创造美”。在对现代公文语言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突出实用性、重视格式和挖掘语言美三个方面,说明了应该如何追求公文的语言美,提出公文美应该是实用与审美和谐统一的美。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谓方志,不是指方志文本,而是指以文本为核心的整个方志事业。方志本体和本质两问题皆为方志理论的基础课题。近年来,随着新方志学建设的不断发展,有的学者已开始思索这两个问题,也曾刊发过几篇文章。但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思索仍较肤浅,有些意见甚至还是片面的。为了促进新方志理论研究,笔者便不揣浅陋,试就方志本体和本质两问题作如下论析。一、关于方志本体有人撰文曰:“方志本体就是由方志内涵、方志外延、方志特性、方志特征四部分组成。”(王林《关于方志本体的理论探讨》,《浙江方志》1994年第4期)“方志…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志书具有学术性,那么这种学术性就是其写作主体所作学术追求的结果。为了研究方志写作的学术追求这问题,我们还得从人类生产的一般特征谈起。马克思在论及动物生产与人类生产差异问题时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动物和人类在生产尺度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宇宙间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它的规律性。方志也是一样,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规律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关于方志规律问题的研究,我国古、近代方志界的仁人志士,尤其是当代史志界的同仁,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今后方志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第一届大规模社会主义修志活动是空前的,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总结,概括升华为理性认识,无疑这对于探索方志规律,指导今后志书的编修,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试就修志主体与客观、宏观与微观及…  相似文献   

16.
“方志的功能在于: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自然和历史和现状,达到资治、教育、存史的目的”。方志的这一功能,是迄今为止为广大方志研究所认可的。  相似文献   

17.
彭辉 《神州》2011,(12):91-91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有无尽的“美”的宝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美”展示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领略、去追求。感知关,激发审美情趣;理解美,接受美的陶冶;鉴赏美,品味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对方志语言美的要求是伴随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而产生,主要又是针对旧志语言提出的,因为新旧方志毕竟是两个性质不同社会的产物。新志书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文风严谨、朴实、简洁,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证明新方志使用语体文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但也应看到,首批新方志在语言方面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一部份过于拘泥记述体而忽视了汉语语汇、语法、修辞、音韵的功能,忽略了文体的丰富性,削弱了志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方志纂修历史悠久,现存方志种类繁多,有关方志研究的成果颇丰,其中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多将方志作为史学研究的资料。而受西方"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中国学界的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开始对接甚至合流,社会文化史研究兴起,其主要策略之一是将文本作为一种分析手段,以考察背后的情境。尤其是后现代史学在认识论层面指出"文本"与"过去"之间的间隙,修正了传统史学企图通过"文本"重建"过去"的实证主义立场,指出了探究"文本"形成过程中所关涉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孙晓杨 《丝绸之路》2012,(8):100-101
内审美是相对于具有外在客观对象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型审美而言,意指一种完全内在的、封闭的、独特的个人审美体验,是一种内在精神型审美。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内省式审美方式是一种只有在完全超越功利计较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下才能达到的人生境界。这种审美把人类美好的精神向往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一种极大自由的精神创造,是对感官型审美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