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规模的"虎患"问题,"虎患"所反映的是人与环境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究其根本是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自然环境变迁,最终影响到同一生态系统下的虎的生存,导致了"人进虎现"的结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厦门作为个案,试图揭示清末民国时期厦门"虎患"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环境变迁与"虎患"问题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对厦门方志资料以及近代报刊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同治、光绪以及民国期间报刊所记录的厦门"虎患",与此时的厦门城市开发建设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广西的虎患及相关生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维宽 《史学月刊》2007,(1):109-116
在历史上,广西曾是华南虎的重要栖息地,明清时期广西经历了一个较严重的虎患过程,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清初和清末三个时期的虎患非常严重,这反映出三个时期广西的人工生态环境因受战乱的影响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自然退化,田地荒芜导致次生性植被复萌,为虎患的爆发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安定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加强,特别是清代乾、嘉、道时期的山地垦殖运动兴起以后,广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森林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虎患逐渐减轻。但人类在免受虎害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生态恶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关于周昭王南征江汉地区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早期,今江汉地区的虎方和荆楚始于周人分庭抗礼,从而导致周昭王对江汉地区的两次征伐,这就是南宫伐虎方和昭王亲伐荆楚。然而,对于周昭王两次南征的有关问题,学术界迄今仍见仁见智。为此,笔者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结合起来并相互参验,对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 对南宫伐虎方有关问题的考述虎方的确切居地不详,大约位于今湖北境内的汉水东部地区。早在商代,虎方就反抗过商王朝的统治,并遭致商人的征伐,如《佚存》498是一版武丁时期的卜骨,刻有几行同文的卜辞…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虎是甘肃地区主要野生动物之一。明清时期甘肃地区虎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且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地理格局。清乾隆时期是甘肃地区虎的生存状态峰值期,数量较为丰富,分布范围覆盖全省,此后虎迹逐渐消退,部分州县几乎绝迹。森林覆盖率日益降低,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大量土地荒地被开垦,虎自身的利用和贸易价值,以及频繁的战事影响是导致清代乾隆以后虎的数量迅速减少、分布范围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甘肃地区虎的分布变动呈现出一个从"猛虎肆虐"到"虎迹少敛"的轨迹,这是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对发展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诚 《攀登》2005,24(4):137-138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同时,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制订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其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哨棚嘴文化的大发展和玉溪坪文化时期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玉溪坪文化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玉溪坪文化时期东、西部及东南部由于各种原因,原控制力量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减弱,这些地区与玉溪坪文化核心区相似的自然环境或良好的文化认同也进一步推动了玉溪坪文化向这些地区的扩张.  相似文献   

7.
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刚 《清史研究》2001,(2):120-124
本文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闽粤赣三省虎灾的成因、危害及其分布和演变趋势。指出这一时期三省虎患之所以空前绝后,主要原因就是随着大量人口不断向山区进逼和新作物的引进推广而出现的山区开垦规模的扩大,其对山林资源的严重破坏,激化了虎与人之间的矛盾:要么虎吃人,要么人杀虎。其后,山区开发已达极限,老虎不断为民捕杀,乃至造成华南虎濒于绝种的境地,虎患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8.
虎是凶猛而又危险的兽类动物,人称兽中之王。中国境内的虎患至少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虎荟》记载,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以后历朝均偶有虎患之记载,但明清虎患最为严重。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已较发达,然而众多的史料却零散地记录了广东地区不断发生虎患之事实。笔罗列一些资料,采用叙述性的方法进行考述,目的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董志清 《丝绸之路》2010,(18):85-87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然而.西部地区博物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是墨守成规,还是拓宽思路、摆脱困境、明确战略思路,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前途。鉴于此,本文就发展西部博物馆的战略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导致回族习惯法变迁显著,与传统社会相比较,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家庭继承、社会生活方面,回族习惯法在整体上呈现效力降低的趋势。回族习惯法的变迁并不意味着回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和民族意识的消亡,而是民族的自我更新和调适,西部地区的回族习惯法仍会长期存在。回族习惯法的扬弃与自我更新将使西部地区的回族习惯法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律规范协调一致,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旱、涝、蝗、盐碱、风、沙、雹、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河南省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主要原因及所采取的对策,认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水利事业的衰落是当时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今日仍应引起注意。而当时人们所采取的诸多对策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辛庄遗址出土的一件玉龙,据其形态和装饰风格判断,应为凌家滩文化玉器。本文还收集到几件商代和汉代的凌家滩文化玉龙的仿品。大辛庄遗址发现的玉龙、玉虎在墓葬中的位置与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蚌塑龙虎相似,二者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宋汀州最早出现了"虎耳有缺"的记载,并且将之与老虎吃人联系起来,认为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本文试图从环境史的角度提出一种猜想,认为虎耳上的缺口乃"伤口","两耳如锯"则是说此虎伤痕累累。这些都是老虎生存竞争的结果。而老虎生存竞争并在身上留下缺口至宋代时为人所留意,则又与唐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经济开发,以及植被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虎耳有缺如锯也可以视作环境恶化的标志。同时,古人对虎耳有缺的观察及其解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生物知识增长的机制,以及宗教文化在传统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天灾和人为的灾荒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困苦,先秦诸子为此提出以农为本的思想和储仓措施,探讨赈济策略,并提出诸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某些抗灾救荒的思想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In the spring of 2006, Tibetans in China set fire to more than a million dollars worth of otter, leopard and tiger pelts. The numerous bonfires were a response to the 14th Dalai Lama's statement, made at the Kalachakra Initiation Ceremony in India, that Tibetans should cease wearing such pelts. The Chinese state interpreted this as an act of loyalty to the Dalai Lama and this evidence of multiple overlapping sovereignties as a threat to its exclusive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 effort to clarify this space invited a sovereign invocation of the exception, as salaried employees were forced to wear endangered animal pelts, violating Chinese national law. A conjunctural analysis of the Dalai Lama's speech and the subsequent burnings demonstrates that contrary to prevailing narratives, transnational environmental advocacy played a key role. The conjuncture in which these events took place was shaped by multiple competing entanglements of Chinese, Indian, and Tibetan sovereignties with nature protection and transnational activism. Two distinct assemblages, shaped by power rel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sovereignty, formed around protecting the tiger across the Himalayas, with dramatically different effects. The case shows that far from post-sovereig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ature and sovereignty remain inextricably entangled, and illustrates how multiple modes to construct and defend state sovereignty come into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6.
从蠲赈到减赋——明朝灾害政策转变的三个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传 《史学集刊》2006,(4):22-32
明朝处理灾害政策,在明初曾有明显的转变过程,即从以官方一次性蠲赈与减免租赋,逐渐演变为普遍的减赋与减赋后的地方救助。这主要是因为明朝中央集权能力的下降和基层社会空间的变化,以及明初伴随着国家总体政策由重赋向减轻赋税的变化,从而引发其后应灾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3件虎形玉扁足和4件镂空扉棱玉片,应是商代漆器上的扁足及漆鼎腹部装饰的扉棱,进而大致推定出漆鼎玉足和腹部扉棱玉片的镶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是地理科学与经济科学在解决"经济区域(系统)"的发展问题过程中交叉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则是二战后形成的新兴学科,但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思想发展特点,与区位论的发展紧密相联,与区域问题相伴而生,并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越发具有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在思维方法、研究侧面、学科层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但两门学科在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上越来越靠拢,在学科性质上也日益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9.
Sensational reports on the number of newborn in the years of tiger and dragon have aroused great concerns among certain governments. Substantial social cost will be incurred if any age group diminishes or multiplies out of proportion.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facts concealed underneath those breathtaking anecdotes. The statistics of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wan, where people have strong passion for the birth sign dragon and distaste for tiger, shows that there are neither shrinking tiger nor bulging dragon cohorts for the newborn or the whol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