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洞窟壁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药师经变》不仅数量多,场面宏大,而且,几乎每幅都有乐舞的内容。因而,对这一经变中乐舞的研究成为敦煌舞乐形象研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集中了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的《药师经变》共32幅,试图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乐舞场而在《药师经变》中的布局演变规律以及乐舞自身布局的基本特点,并对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一部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的密教经典。进入21世纪,敦煌壁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逐渐成为国内外敦煌图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敦煌壁画中目前发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共8铺,包括盛唐4铺,晚唐1铺,宋代3铺。其中莫高窟第169窟前室北壁发现的宋代一铺,虽然内容不多且有残损,但仍然为研究敦煌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宗教功能、题材组合、分布关系和绘制形式等提供了珍贵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日本奈良传香寺藏南宋刊《法华经》卷首印画,表现了《法华经》共十五品中30个有榜题的画面[1]。以卷首画的形式来表现诸多经变场面且画的内容比较特殊,是以往印经画中不多见的。这种经变画可资比较的有相关的两宋印经卷首画、插画和敦煌石窟壁画、石刻。但此本与其他不同,两宋其他印经卷首画或插画通常表现的是众人围绕佛说法的独幅画面,敦煌隋代以来至归义军时期流行的法华经变画、麦积山石刻法华变各有不同的重点图像。本文通过与同期或北宋时期以及敦煌壁画的对比,解读了南宋时期这种《法华经》印画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的宣教重点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保存在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的经变画有30多种约1200铺,是唐宋时期敦煌壁画的主体。大部分经变画都有学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研究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的学,已经发表的论近百篇,显示敦煌经变画研究不断发展与深入,本拟对敦煌经变画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并附全部研究论目录。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中的《福田经变》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的重要职能是反映现实。佛教艺术在历史上也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用写实手法描绘空幻的"佛国世界"的,可是也有极少数宗教题材的壁画描写了现实生活,尽管这些壁画有它的宗教目的,但是比起大量"净土经变"来,在认识和描写现实方面要直接得多。敦煌莫高窟北周和隋初的两幅《福田经变》就是一例(图版肆、伍)。  相似文献   

6.
榆林窟第25窟壁画藏文题记释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榆林窟第25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重要石窟,研究者曾根据画面风格断定其年代为8世纪,并将北壁《弥勒变》古藏文题记解读为与画面内容相关的“老人入墓”。作者通过对藏文题记的解读,确认此题记为供养人题记,施画者为生活在9世纪上半叶的僧统曹僧政,为吐蕃僧人“尚希”同向功德而作。题记的解读可为敦煌中晚唐壁画的风格确定一个年代标尺。  相似文献   

7.
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所开凿的洞窟中,榆林25窟是相对较特殊的一个,窟内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弥勒经变延续了盛唐洞窟中经变画的构图、风格,而正壁残存的一佛八菩萨图在造像样式上与窟内其他图像则有一定的差别。从正壁残存的主尊、菩萨名号题记中可以发现,唐代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能够与之相对应,但是该经对八大菩萨身形的描述与榆林25窟的图像有一定差别。此图像与藏经洞中的部分绢画具有类似的风格特征,其中一部分有藏文题记,表明它们与居住在敦煌的吐蕃信众有密切的关系,而藏经洞中发现的藏文抄写的《八大菩萨曼拏罗经》可以证明此地的吐蕃信众确实信奉这一经典。一佛八菩萨的图像在吐蕃本土拉萨及青海地区屡有发现,其中西藏昌都与青海玉树的两处摩崖石刻由高僧益西央开凿,年代均在九世纪初,这些遗迹说明一佛八菩萨图像在吐蕃本土的流传情况。在这几处图像与榆林25窟的一佛八菩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吐蕃流行的八大菩萨图样并不十分固定,但其构图和风格是基本接近的,而榆林25窟所采用的图像可能来源于吐蕃地区。  相似文献   

8.
牛潇靓 《丝绸之路》2014,(22):59-60
敦煌石窟艺术是指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等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壁画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划分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七种题材。从历史年代角度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本文以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梳理并研究唐代经变画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敦煌石窟依据《贤愚经》绘制的故事画,在早期洞窟中就已经出现了,如第275、254、257、285、296等窟,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隋代。初唐至吐蕃占领时期,此类故事画在洞窟中消失。而到了晚唐五代宋时期,依据《贤愚经》绘制的屏风画出现在第85、98、108、146、55等洞窟壁画的下方,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贤愚经变。本文从艺术特色、内容取舍等方面对敦煌石窟中的贤愚经变进行了比较,并尝试分析贤愚经变入绘洞窟的原因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维摩诘经》是佛教石窟经变中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各大石窟不同时代几乎皆有。敦煌莫高窟以此经的经变为数最多,麦积山石窟亦出现多例。《维摩诘经》在浩瀚的佛藏中倍受佛教徒及艺术家经变造像选材的亲昵,或许因它与众佛典宣传的佛教思想内容有所不同,此部经典是如何...  相似文献   

11.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壁画原定名为《法华经变》,后有学者提出新定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本文对相关定名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认同新的定名,并认为敦煌唐前期敦煌法华图像相关的两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宋时期,敦煌文献《什物历》中的"踏床"不是当时敦煌民众对"榻床"的俗称,它应当是指垂足坐时供人们承足所用的脚踏或脚凳。隋唐时期,善跏趺坐成为敦煌石窟中弥勒造像的基本身姿,这一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的弥勒佛或菩萨垂足而坐、双足所踩的莲花踏的形象,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的"承足床"的功能一样,也可以被认为是脚踏。五代、宋时期,以方形或长方形较为常见的室内家具——脚踏在民间流行开来,并成为后世官吏、文人和皇家身份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绢画北宋淳化二年(991)《报父母恩重经变》,自上而下绘出过去七佛、弥勒降生于转轮王国、报父母恩重经变和比丘尼戒行的邈真并題赞.画面上关于七宝中的珠宝、藏宝、马宝的榜书有误.施主制作此画的目的是为了歌颂和纪念比丘尼戒行.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集》所录之伯二一九三号《目连缘起》、斯二六一四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北京成字九六号《目连变文》、斯三四九一号《频婆娑罗王后宫缧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上海图书馆藏原卷与伯三三七五合卷《欢喜国王缘》、伯三0四八与斯四五一一号《丑女缘起》、斯三0五0号《不知名变文》经一再校正,尚有可补充的余地,本文对上述诸卷进行了补校。  相似文献   

15.
《大方便佛报恩经》向来被视为敦煌报恩经变的本来源,发现较晚的变《双恩记》则相对忽略。本以报恩经变中现存之榜题字逐一比对两本,发现榜题具有在有限空间中惯有删减与经相同段落字的特质,但却出现经中所未曾提及令人费解的“施主”一角,而此角色恰是变中所屡屡提及;且变形容的“施主”与报恩经变图像上呈现的情境相符合。据此,将报恩经变的本来源视为变《双恩记》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相似文献   

16.
《吐蕃兵律》形制古旧、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是一件出自敦煌蕃占时期,或自敦煌流传至西藏阿里地区的古藏文文献,是目前所见历史最早、内容最具体、篇幅最长的吐蕃时期的军事文书,为研究吐蕃借鉴唐朝军事制度等提供了新材料。“战时禁止损毁佛殿等律例”的作用在于作战时期尽力保护佛教圣物,此律的颁布与吐蕃统治者倡扬佛法、遵奉佛教的历史息息相关。“琼(■)和库隆(■)的律例”中记载的人物信息可为写卷断代提供依据,“幻化王”为墀都松赞普,称其为祖父者为赤松德赞。文章通过分析这两类典型律例,认为《吐蕃兵律》极有可能是在赤松德赞时期制定,并以法定文书格式颁布。  相似文献   

17.
《敦煌学辑刊》2009,(2):19-19
2009年6月4日,敦煌学基地举行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共8名硕士生参加了答辩,分别为:刘真《吐蕃占领时期敦煌观音信仰研究》(指导教师:杜斗城教授)、孙景《敦煌文书(道教诠理答难)校录研究》(指导教师:刘永明副教授)、顾淑彦《敦煌石窟贤愚经变研究——以莫高窟第146窟为中心》(指导教师:刘永明副教授)、  相似文献   

18.
麦积山石窟壁画中的《子变》麦积山石窟中保留下来的壁画大都残破不全。只有少数壁画可以考证辨认其内容。第127窟前披的《子变》虽也残破,但却是麦积山壁画中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一幅本生故事画。它是依据西晋圣坚译《佛说子经》绘制的。故事的大意是:古...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变文选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对敦煌变文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例如王重民等六位先生编校的《敦煌变文集》,潘重规先生编校的《敦煌变文集新书》将禄鸿先生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及其他许多专著和论文.巴蜀书社去年出版的项楚著《敦煌变文选注》,则是敦煌变文研究的一项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室郑炳林编著、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的《敦煌碑铭赞辑释》一书是关于敦煌文书中的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汇辑、校注和研究的著作.敦煌河西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辉煌的发展时期:一个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个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大中二年张议潮收复敦煌,咸通二年收复凉州,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统治,辖区东起灵武西至伊吾,据有六州之地,至北宋皇佑年间曹贤顺领归义军事,前后20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