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杜诗到了宋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江西诗派接受杜诗毋容置疑。但是,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因为没有黄庭坚的才力学识,加上对黄庭坚学习杜诗的方法的一些误解,导致学习杜诗从"活法"变成"死法"。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在吕本中"活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法自然",完成了杜诗接受由江西诗派之"死法"到"活法"之转变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杨晓萍 《文博》2004,(4):21-23
黄庭坚(1045——1105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后世称黄山谷,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的诗歌奇崛放纵,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的始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的词清新瘦硬,和秦观并称“秦七黄九”。他的书法入古出新,个性鲜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宋四家”之  相似文献   

3.
石介《庆历圣德诗》是北宋中期政治、学术与文学三者强力互动的产物。儒道实践精神的迅速张扬,以“君子小人之辨”为核心的朋党政治新理念的成熟,以及赋颂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嬗变,共同造就了该诗不同凡响的精神内涵。作为宋初儒学名家,石介将“道”的普遍原则运用于时政判断之中,褒贬忠佞,形诸歌咏,不仅开创了以赋颂之作为党争服务的先例,且标志着朋党政治已经完成了由权利之争到意气之争的形态转变。在北宋政治文化及颂美文学的演进史程中,《庆历圣德诗》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5.
李泽琴 《神州》2011,(8):25-25
在唐宋诸词中,存在着许多诗词化用的现象。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有一个相关的说法叫“夺胎换骨”。这里,我暂且借用一下。“夺胎换骨”有两层意思,一是“夺胎”,二是“换骨”。具体来说,前者是直接将原句引入词中,后者则更强调化意。更多的情况是,这二者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相似文献   

6.
宋末江西文人刘辰翁以耿直名,他具有江西文人的个性特点。同为江西籍文人,他继宋代欧阳修、杨万里以及其他江西诗派文人而来,并具有江西地域文化性格。同时因处于改朝换代和蒙古族入主的特殊历史时期,其个性更被扩张,他抒发对旧朝的哀怨和新朝的不平之怒,情绪激烈。这造成了其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不一致,其诗词创作有情真与自然的特色,而其文学鉴赏和主张则务求艰涩尖新。然而其实这些都是统一于其耿直的人格特点下,他继承江西大儒欧阳守道之学,表面上畔于圣人之道,实际则是一个有真性情和个性,坚持自我的儒士。  相似文献   

7.
孙云霄 《中国地方志》2022,(6):35-40+125
《江西舆地图说》是一部明代的江西地理图志,现存万历时所刻丛书《纪录汇编》本,卷端仅题“赵秉忠”,未载明其字号或籍贯。晚清的山东地方志以及今人论著中都将此书认定为青州赵秉忠所著。但实际上,题名者是福建人,曾任江西乐平知县。纂修之事,起初由江西巡按赵耀主持,各州县长官负责编辑本地情况,汇总后交由王世懋删润。尚未告竣,赵、王二人相继调走,最终由赵秉忠定稿、邵陛刊刻。此外,现存刻本没有地图,并缺少饶州、南康和九江三府的内容。王世懋的《饶南九三府图说》正好补其不足,两书实出同源。今国家图书馆藏明彩绘《江西全省图说》1册,其文字部分与刻本《江西舆地图说》基本相同,大约绘制于王世懋本和赵秉忠本之间。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先生是政治上的失败者。他学术上的成就,多于政治上的成就。他曾是北京大学的文学院长,是《新青年》杂志的主编;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是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9.
《明季党社考》(以下简称《党社考》)是日本著名学者小野和子先生的一部力作。它的中译本已于2006年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诚如它的译著者李庆先生在《前言》中所说“是一部从党争角度描述的晚明史”。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东林党虽然没有全景式和过程性的论述,但却澄清了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首先是东林党的历史定位。东林党形成于万历年间的后张居正时代。当时,张居正的改革已随着他的死去而归失败,但其影响依然弥散在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研究东林党的形成时,常常会把张居正改革作为一杆标尺,对东林党加以衡量或评说。如…  相似文献   

10.
以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蜀学”是北宋中后期与王安石“新学”、二程“洛学”鼎立的一家学术,在当时思想界颇具影响力。三家之间的学术歧异及其所引发的政治党争,亦北宋历史上一大公案。二苏出身儒学,然于孔孟之道却无所偏主,倡言三教合一,公开会通儒、释、道,至为程朱所贬斥,《宋元学案》乃略其学与“新学”,并附全书之末。且苏氏以文学鸣世,是亦掩其学术思想成就。①“蜀学”遂遭冷落,至今少有抉之者。本文拟对“蜀学’要籍、苏辙哲学代表作《老子解》的版本作一简略叙述,兼及其流传。冀同好匡所未逮。苏辙(1039—1112)字子由…  相似文献   

11.
灭佛首辅李德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山 《文史天地》2006,(10):42-47
李德裕,在唐王朝时历仕穆、敬、文、武、宣宗诸朝,在唐武宗时,位极人臣,走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无法摆脱“党争”的政客。他在党争中发迹,也在党争中败亡。  相似文献   

12.
建安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时“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以“气”为文, 造成一个“梗概而多气”(同上)的文学盛世。三曹父子在文学上和政治上一样,是那一时代的领袖人物。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唐叶露 《福建史志》2023,(6):15-20+75
新旧党争是宋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朋党之争。陈次升是北宋时期著名大臣,历仕三朝,三居言职,经历了由躲避党争到主动参与党争的转变。他与新旧两党官员联系密切,同情元祐党人,名列“元祐党籍碑”。他重视理财,提倡仁政,在地方任职时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百姓。  相似文献   

14.
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在日本战后文坛上,他的战争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日本战后文学的开始可以说是以他的创作为标志的,“真正称得上‘战后文学’的第一部作品的,就是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哦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对野间宏的评价也非常高,赞扬他的长篇小说《真空地带》“带着明显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目的意识”,“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战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1969年至1973年初,“文革”中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邓小平,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危难之时,他矢志不渝,除了参加劳动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1973年2月,邓小平接到中央正式通知,离开江西回到阔别了三年多的北京,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复出”。  相似文献   

16.
“饮中八仙”是天宝初期形成的文人羣体,嗜酒、狂放、风神、才艺等共同特徵,是该苇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其存在时间从天宝元年秋末到天宝三年春初,只有一年又三个月。“饮中八仙”中,除了李适之确实与李林甫有政治上的交锋外,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贺知章、李述、李白、崔宗之等人参与了李适之与李林甫的斗争。但是,“饮中八仙”的交往,使他们陷入了微妙的政治猜忌,最终被迫解体。“饮中八仙”的解体,对天宝文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开元以来统治集团的尚文传统在天宝时期逐渐失落。二,文人聚集方式发生了变化,天宝时期普通文人与执政的宰辅大臣之间相当疏离,他们更多散落在各地,形成大小不一、数量众多的文学军落。三,天宝文学的内容和题材与此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这次收集到的折二乾道元宝真书背穿上“裕”、穿下倒书“裕”(图1)是江西抚州裕国监所铸,是仅见品。背单“裕” 就很珍稀,双“裕”更是令人见爱。  相似文献   

18.
世纪 《湖南文史》2014,(10):17-18
许德珩,1890年生于江西九江。早年加入同盟会,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著名青年学生领袖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1990年2月病逝,享年100岁。许德珩学贯中西,精通英、法两种语言,国内最早的《社会学方法论》一书,就是他译的。他曾两度当兵,并出任过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可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样的经历,少有人为。  相似文献   

19.
“海云诗派”的提法,首次出现在陈永正先生的《岭南诗歌志》(待刊手稿)里。此外,《岭南诗歌志》中还论述了“海幢诗派”。很明显,两个诗派是以诗僧所居寺庙来命名的。《岭南诗歌志》手稿把明末清初诗僧放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去探讨,注意到明末岭南遗民诗僧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诗歌志》之前,陈永正先生还出版过《岭南文学史》①,有关章节阐述了明末岭南遗民文学的历史。相关的成果,有蔡鸿生先生的《清初岭南佛门事略》②,对明末清初岭南遗民的历史勾稽考信,条分缕析,评定论衡;姜伯勤先生《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③,解剖了遗…  相似文献   

20.
在唐宋诗中送别诗创作数量大、质量高,但它们却有自己各自时代的特色。宋代的陈与义被方会回列为江西诗派的“一宗”,但又被称为“亦江西诗派而小异”。在学习杜甫方面有他自己的取舍,在送别诗创作方面,由于二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本文试以两首送别诗对此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