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骏 《史学月刊》2006,4(4):61-66
胡适与蒋廷黻都是20世纪较有影响力的中国留美学者,都曾经十分关心现实的政治,也曾不同程度地参与政治活动,虽然同样受过西方教育,他们的政治主张却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锐 《史学月刊》2023,(12):100-111
帝国主义是蒋廷黻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基于对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形式的认同,他认为中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抵御帝国主义,保证国家主权的完整。但是,蒋廷黻相信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能够让中国从中获益,近代资本主义体系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他认为帝国主义并非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而是古今任何时候都存在的现象,并且无涉善恶。基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蒋廷黻认为中国要想在这样的国际秩序里自存,需要厉行中央集权,进行自上而下的国家建设。总之,蒋廷黻的帝国主义论,既表明他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大势颇有了解,又凸显出他对该如何突破旧的世界体系、构建更为平等且公平的国际新秩序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李建军 《安徽史学》2000,70(3):80-83,,88,
蒋廷黻(1895—1965),字绶章,湖南邵阳人。1906年春,蒋廷黻进革命党人创办的长沙明德小学接受新式教育。不久转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湘潭办的益智中学(John D·Wells……  相似文献   

4.
哈佛燕京图书馆典藏"蒋廷黻资料"系蒋廷黻个人收集、保存的各式文件,由其子蒋居仁(Donald Tsiang)捐献。这批资料集中于1947年至1965年,是研究蒋廷黻本人及中华民国史、当代台湾史的重要史料。笔者受哈佛燕京图书馆委托整理该资料,研究课题"蒋廷黻资料整理与研究"于2011年立项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本辑选编的是1949年前后蒋廷黻与胡适等人的往来函件,反映了他们在国家政权更替之际的思想动态与行动,同时也反映了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初期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联合社成功湖廿五日电)中国驻联合国机构首席代表蒋廷黻之夫人唐玉瑞女士,因遭乃夫遗弃,今日要求罗斯福夫人主持之联合国委员会主持公道。蒋夫人曾向美国最高法院控告乃夫通奸之罪,但被驳回,理由为蒋氏享有外交特权。夫人今日要求人权委员会稍缓讨论全世界人权,且看看联合国代表的家务。夫人指出,蒋氏逃避家庭责任,使伊失去妻子权利并失去合法保护。  相似文献   

6.
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经历沧桑,终于在他的故乡,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面世。此刻,我想起仍存放在广州市图书馆广州文献室书橱里的一本旧书。那就是民国26年,由当时的国立编译局出版发行的《广东十三行考》。书的扉页有梁嘉彬用墨笔书写的亲笔题字:上款“廷黻先生训正”,下款“梁嘉彬敬呈民国廿六年四月”。这应是梁嘉彬赠给业师蒋廷黻的书。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历史真相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确实在没有办法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积极想办法试探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而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中,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这就是国民党  相似文献   

8.
<正>每一时代皆有其"近代",而每一时代的"近代史"皆为历史学的"新疆"。虽然在民国时期的史学界,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占据主导地位(1)。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有不少学者涉猎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就连时常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的陈寅恪也与近代史研究有着诸多的联系(2)。总体来看,民国以来涉猎近代史的大体  相似文献   

9.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积极意义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在没有办法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正积极想办法试图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当时的驻苏联大使蒋廷黻。  相似文献   

10.
湘籍著名史学家蒋廷黻早年留学美国,主攻历史学,归国后先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他的史学研究侧重于中国近代史、外交史,特别是他致力于近代中国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新的历史观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与战时外交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雁 《民国档案》2002,3(1):86-96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近年来已经成为海内外学关注的热点。诸如战时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旧有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对美英等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开拓,均已有不少论问世,探究其中的缘由及曲折历程。这些努力大大拓展了战时外交的研究范畴,也认识到“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EDWARD L. DREYER. China at War, 1901–1949.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5. Pp. x, 422. $114.95 (CDN);

ARTHUR WALDRON. From War to Nationalism: China's Turning Point, 1924–192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xix, 366. $39.95 (us);

MICHAEL H. HUNT. The Genesis of 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xiv, 343. $34.50 (us);

XIAOYUAN LIU. A Partnership for Disorder: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Policies for the Postwar Disposition of the Japanese Empire, 1941–194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xiii, 343. $59.95 (us).  相似文献   

14.
Petra Goedde 《外交史》1999,23(4):693-697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Katharine H. S. Moon, Sex among Allies: Military Prostitution in U.S. Korean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5.
<敌乎? 友乎?>一文,学术界评价不一.本文在对该文写作的策略意图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其为中心对蒋介石 30 年代对日思维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在写作意图上,该文主要是为了推动将华北当局与关东军的交涉转变为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外交部门的交涉,借以消减日军武力威胁的压力.而其中所表达的对日思维,则是以中国存亡为核心,以中日友好为理想原则,结合国际关系、军事战略、中国国家地位,阐述了日本现实扩张政策的局限性和危险性;同时,也结合转型时期中国国家的特点,阐述了中国不会亡于日本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抗日政治的基本思路.这些集中体现了蒋介石的对日思维,是其抗日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刘文涛  张伟 《世界历史》2001,2(5):20-30
178 7年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纵观整个宪法研究史 ,学者们大多从经济、阶级、国内政治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重点阐述它与内政的关系 ,而极少论及它与对外事务的问题。 2 0世纪 70年代 ,以美国宪法学家路易斯·亨金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才发现这一不正常的现象 ,呼吁建立一门外交法学对其加以修正 ,并出版了《对外事务与宪法》等著作。我国史学界长期沿用西方学界的研究模式 ,难以跳出经济、阶级分析的窠臼。近年来 ,受路易斯·亨金的影响 ,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这一动向。本文试将美国外交事务作为切入点 ,探讨其与联邦宪法的关…  相似文献   

20.
In July 1987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Department of Trade were merged into a single department. Fifteen years on,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the merger. It focuses on two questions. Firstly, did the organisational change meet the objectives being sought: that is, better coordination and greater efficiency, flexi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Secondly, were Australia's capabilities in managing it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hanced by the merger? The article reaches mainly positive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