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大运河这一大型的、部分活态的新型文化遗产,产生了一系列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归根溯源都来自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主要包括与可持续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相对应的规划体系、与文化遗产自身可持续发展相对应的遗产本体保护与利用策略、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遗产管理和环境策略等。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的构建过程集合了我国多年来积累的世界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的实践经验,为促进实现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持。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是中国惟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型的人工水系,2008年大运河申遗联盟的成立正式启动了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东南大学制定了大运河遗产一阶段保护规划要求,组建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专家委员会,2012年9月,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在扬州讨论和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定,2013年大运河申遗的文本将提交世界遗产组织。国家文物局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的关系,申遗只是一种推动保护的方式,保护好大运河遗产、揭示和展示大运河遗产所蕴含的杰出的普遍价值以及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特色并将之传承后代是这一运动的基本宗旨。申遗过程也像是一场对中国学术界和行政机构的国际考试。  相似文献   

3.
禚柏红  方辉 《民俗研究》2023,(2):11-20+157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并非对遗产保护的“盖棺定论”,而是向大运河保护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从作为遗产的大运河层面来讲,也对其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在重大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领域的创新性实践。大运河山东段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山东段,亟待按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标准及要求,以更高层次的“国家性”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鲁风运河”文化品牌,努力使其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东典范”和“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运河申遗前后的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范式,即"中国大运河范式"。在申遗过程中,考古工作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大运河历史变迁与沿革、遗产构成、工程技术及其核心价值,以及大运河衍生的各类文化遗存,充分诠释了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及突出普遍价值,为大运河成功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大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除了继续对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作出阐释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沿线城市、文化作出更加系统、鲜活的考古解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运河申遗前后的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范式,即"中国大运河范式"。在申遗过程中,考古工作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大运河历史变迁与沿革、遗产构成、工程技术及其核心价值,以及大运河衍生的各类文化遗存,充分诠释了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及突出普遍价值,为大运河成功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大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除了继续对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作出阐释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沿线城市、文化作出更加系统、鲜活的考古解读。  相似文献   

6.
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相关标准和申遗工作要求,大运河申遗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和档案资料中心。鉴于大运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线性活态遗产之一,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工作意义重大,同时也难度空前,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扬州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事先启动了遗产监测预警工作。对本段的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协同工作机制、监测管理技术手段、监测预警操作流程等实际操作工作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创新探索,其规范做法被推广至运河沿线城市。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运河申遗前后的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范式,即"中国大运河范式"。在申遗过程中,考古工作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大运河历史变迁与沿革、遗产构成、工程技术及其核心价值,以及大运河衍生的各类文化遗存,充分诠释了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及突出普遍价值,为大运河成功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大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除了继续对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作出阐释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沿线城市、文化作出更加系统、鲜活的考古解读。  相似文献   

8.
崔玲 《旅游纵览》2022,(22):60-62
大运河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升到国家战略,为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历史文化形象、推动旅游利用与活态传承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协同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依照区域协同理论,应正确看待江苏段大运河遗产旅游发展之中的开发利用模式及问题,找到协同开发潜力与支持因素,立足模式特征、协同发展问题,重新规划利用模式,构建核心区发挥引导作用,并以运河为轴心多层次发展,辐射周边区域形成旅游圈,推动大运河江苏段遗产旅游多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晗  赵荣  郗桐笛 《人文地理》2013,28(3):70-73,19
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完全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要素,对于它的保护应建立在对其性质、价值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大运河在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和繁荣的程度不同,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被视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可以被认为是大运河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也可被视为是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实现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安徽段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必须先开展资源调查,弄清家底,然后进行科学研究,并从整体上编制保护规划,努力延续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同时,运河遗产保护还需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做好展示和阐释,鼓励沿线社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后申遗时代对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监测指标体系的探索,以大运河(宁波段)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通用指标为参照依据,以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为实践基础,通过对遗产本体、遗产价值及遗产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探索搭建了一套由3大功能模块、8项指标对象组成的总体框架,再具体衍生分化出若干具体监测分项,最后确定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内容与方法,以期为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娟 《黑龙江史志》2012,(23):53-54
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应建立在对其性质、价值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安徽段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必须先开展资源调查,弄清家底,然后进行科学研究,并从整体上编制保护规划,努力延续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原真性。  相似文献   

12.
国内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聚焦“运河遗产保护” 4月10日在无锡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聚焦”运河遗产保护”.为中国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提出新建议。2006年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争取2014年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小道系统属于国际上历史文化小道范畴,它是一种文化遗产传播媒介,又是一种有效的公众参与系统。小道连接着公众和大运河文化,其发挥其功用的过程,本身就带着公众参与的性质,同时公众的广泛参与又能不断拓展遗产小道的功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小道的建设是基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而进行的一项积极的创新性尝试。  相似文献   

14.
隋唐大运河洛阳段旅游保护与开发是贯彻和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切实实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的现实要求。本文在梳理隋唐大运河洛阳段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基础上,提出加强运河保护、科学合理规划、开发运河旅游产品、培养运河人才、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宣传等对策,旨在保护和开发隋唐大运河洛阳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普遍存在遗产利用程度不高、相关机构沟通合作不足等问题和困难。博物馆作为传承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机构,是保护和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当前运河专题博物馆数量仍较少,运河沿岸城市博物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程度仍较低,通过推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利用、注重教育活动开发和加大文创产品开发营销力度等途径,能够提升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对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从而传承和弘扬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2014,(11):113-113
9月26日,国家文物局在扬州召开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会议。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关强等出席会议。会议回顾了大运河申遗工作历程,总结交流了申遗工作成功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大运河保护工作形势,并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目标和任务做出部署。  相似文献   

17.
资讯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赴河南考察大运河申遗工作 9月18日-21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河南考察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遴选工作。河南境内分布的大运河遗址主要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南段与通济渠的北段遗址.涉及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8个省辖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运河遗产走向及遗产分布的摸底调查.  相似文献   

18.
张慧 《东方收藏》2023,(12):73-75
大运河深刻影响了其沿线历史上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城市格局的营建,结合人类水工智慧,形成发展起水上集镇陶堰,是运河传统城镇的典型,因此其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策略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根据陶堰段运河遗产资源特色和资源整合可行性分析,提出以保护为基础,挖掘价值、阐释内涵为手段,贴近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需求为途径的策略建议,旨在实现运河资源融合提升,促进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从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方面不断激发遗产价值新的活力,使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相似文献   

19.
资讯·言论     
《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第2期(总第320期)京杭大运河——等待拯救的运河文化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俞孔坚提出一个保护概念:遗产廊道。所谓遗产廊道,是从保护单体文物发展到保护含独特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是能够把各个遗产点串连起来的线形廊道,即大运河不仅是一个个散落在它沿线上的会馆、清真寺、船闸,还包括大运河本身及两岸的民俗文化,“我们以前的保护方式只是保护了一个文物,没有保护一种想法、概念和文化传播的途径,人类活动是连续的,沿着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运河遗产及其保护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锋 《中国文化遗产》2011,(6):12-20,10,11,6
为突破自然河流的局限性和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或治水防洪,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运河的开凿.运河遗产保护不仅因其反映了人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水利等方面演进的历史而显得格外重要,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遗产调查、遗产评估、保护规划、遗产管理、遗产监测等各方面都因其时空演变复杂、跨水系甚至跨流域、遗产体量巨大、动态性和在用性等特征表现为尤其困难.我国是最早开凿和利用运河的国家之一,也是拥有运河数量最多、长度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运河保护面临问题最多、最尖锐的国家。以拟申遗的中国大运河为例,阐述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运河遗产保护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期望对解决我国运河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