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遗产》2014,(3):114
<正>复活后的台儿庄古城,是古运河畔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二战遗存众多的城市;一座集八种建筑风格、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的中国民居建筑博物馆;一座拥有18千米古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中华古水城。她是中国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2.
朱刚 《民俗研究》2023,(6):55-68+153-1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非遗公约》通过以来,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范式转换。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其识别、认定和保护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故其界定和理解也必定以非物质的主体性阐释为依据。非遗保护虽在实践上晚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在认识论维度则实现了重大的革命性突破,是谓“所有遗产都是非物质的”。非遗保护作为一种国际文化政策的在地化实践,对民俗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方法论上更高的要求。《非遗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方法论基础,不仅框定了保护遗产及社区受益这一最终实践目标,同时也呼吁学术界生产兼具学理性与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志山 《世界遗产》2010,(4):68-73
<正>10月15-18日,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潍坊木版年画,土圪塔手工布鞋,黎侯虎,剪纸艺术,二毛皮棉袄,蛋画艺术,西藏藏香,苗族银饰,土家族织锦,糖画艺术,唐三彩……等等,来自全国622项非遗项目、277名"非遗"传承人亮相泉城,向观众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唐彬文 《神州》2013,(16):46-46
五千年悠久历史、辽阔的疆域、多民族融合注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到2011年连续四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涉及29项。怎么样去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当下很多有识之士所关心的话题。从2008年至今,笔者一直视非遗保护为使命,被权威媒体亲切的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使者"。在此,笔者也想就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2014,(11):110-110
10月10日至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此次博览会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主题是“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部分国家近700个项目、560多位传承人进行了展示展演,全面呈现了非遗保护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陈华文 《民俗研究》2010,95(3):66-7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由于自上而下在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加之政府的强力介入和推动,因此,工作效率非常之高,影响也非常之大。其中,关于分级申报制度的实行,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这种从县级至地市级再到省级,然后到国家级的分级递进式申报名录制度,保证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方面,做到有次序、有层次、有轻重缓急的特殊对待,为多民族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王文馨 《黑龙江史志》2013,(21):164-164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遭遇着一场文化的侵略。圣诞节、情人节无声无息走入我们生活当中,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与七夕,人们大多感叹没有往日的热闹。如此同时",韩流"风也深得中国年轻人的追捧。面对现实挑战,2011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分析其定义,提出几点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遗产》2008,(2):112-112
3月27日~29日,在南非比勒托利亚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执行情况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武汉文史资料》2008,(1):53-53
2005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揭晓。其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神州民俗》2009,(8):43-43
9月6日,文化部同意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每两年于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在成都举办一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该节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同时由文化部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两届非遗节的圆满成功,和市委、市政府对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成都已经取得了非遗节的永久举办权。  相似文献   

11.
张特祥 《神州》2021,(3):225-226
从行政法律手段全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性和有序性,极大提升保护的综合效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为行政法律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也极大提高了行政法律保护工作的综合效果.本文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对国外行政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进一...  相似文献   

12.
传统——现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广阔而美丽土地上的56个民族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而多样。神话传说,民歌、谚语、音乐、舞蹈、戏曲、风俗、民居、服饰、工艺、民族体育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期《中华遗产》就包括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如关于藏族的风土民情、饮食服饰、乐舞工艺、以及在贵州遥远的布依山寨曾存在过的古老的榨油工艺等。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06,(3):63-66
任何民族的化都是由它的精英化和民间化共同组成的。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深植着根系。民间化是精英化的背景、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化的生命和血脉。它始终紧贴着大地自由飞翔,带着泥草的芳香,负载着灵魂的重量和祈望,记录、创造、传承着民族化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历程和轨迹,如何在社会转型播散着强大冲击波的今天,把“根”留住,这是需要每个有良知的国人思考的问题。[编按]  相似文献   

14.
彭亮  冯进 《风景名胜》2008,(3):54-67
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为什么会是平遥?中国2000年以上的古城镇大约有2000多个,1982年以来我国分3批共批准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0个,但是只有平遥完好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时期县城的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这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5.
《民俗研究》2021,(5):5-13
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理念下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获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形成国际潮流,并取得巨大成绩。伴随着专业化、系统化的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中国学界也针对这一热点现象和相关问题开展了学术研究,研究的深入逐渐引发了对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传统学科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厘清其与这些学科(特别是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对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归属、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珊珊 《旅游纵览》2011,(11):34-37
<正>流光溢彩的舞台,热闹喧天的礼炮,雄壮激昂的国歌……隆重拉开了2011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大幕。在众多摄影爱好者当中,有这样一支队伍成为古城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就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的百名女摄影家。重重的相机成为了她们行进中的眼睛,多镜头、多角度的互换,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们:告诉人们玩摄影巾帼不让须眉。  相似文献   

17.
18.
朱刚 《民俗研究》2020,(5):5-12
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研究中,以1989年《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1997年《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为核心的事件史梳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相较于前者,既有研究对《代表作计划》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关注仍显不足,对其与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相对滞后。就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演进史的全面抽绎而言,将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纳入过程性分析,并从特定的历史脉络出发进行系统性阐释,或可有助于学界进一步建构对于国际文化政策演进基本过程的多向度认知。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协调不同文化保证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对其保护都十分地重视,特别是在法律方面的保护更加源远流长。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内涵以及它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昆曲《藏·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曲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它的传承与保护,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藏·奔》是柯军先生主创的一部新概念昆曲,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昆曲之美,在戏曲内容、表现手法和戏剧空间等方面更是大胆突破,为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