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天地》2009,(5):71-71
专家考证,中国的“熊猫外交”已有上千年历史。据日本史料记载,早在公元685年,武则天就曾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熊猫和70张毛皮。大熊猫真正作为最高规格国礼发轫于1941年,当时,宋氏姐妹向美国赠送一对大熊猫以示对其救济中国难民的谢意。到20世纪70年代,大熊猫被中国送往世界各地,“熊猫外交”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2.
周文玖 《史学月刊》2002,(8):95-100,104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至40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产生的学术背景,与“史界革命”、文化史的兴起、通史与专史关系的认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等人,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形成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初论公众考古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公众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并对如何将兴起于西方的公众考古学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如何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公众考古学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犹太人在中国”的述日渐增多,到20世纪80、90年代,这一题目己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与19世纪时“开封犹太人”在欧美引起的那股热潮不同,这次的“犹太人在中国”热不仅局限于学术界,而且扩展到了公众关注的传媒和影视领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政治色彩。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王仕军 《文史天地》2011,(11):14-17
宋氏三姐妹如此显赫,后人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宋氏家族是近代中国四大家族之一。这个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家族,其成员如今已纷纷辞世,他们显赫的时代也已随风远去,但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仍是研究历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也是小说家不断加以演绎的世纪传奇。尤其是这一家族的三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以各自的非凡魅力及其缔结的在20世纪最为引人注目的三桩婚姻而名扬世  相似文献   

6.
何蜀 《文史精华》2004,(5):25-27
江姐,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因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党史小说”《红岩》的相继出版,而成为当代中国公众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 她本名江竹筠,地下党组织内一般都称她“江姐”。1948年初,她的丈夫彭咏梧(中共川东临委委  相似文献   

7.
郑媛 《文物世界》2010,(4):49-53
<正>"公众考古学"一词其实最早并不产生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英美国家,目前公认的它是从查尔斯·麦克吉米西  相似文献   

8.
华中鲁艺“三英杰”丘东平、许晴、刘保罗□刘小清1941年初诞生于苏北盐城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大江南北诸多文化人络绎不绝汇集其间,可谓群星璀灿。其中有三位杰出的文化工作者,他们都有着传奇的经历,都曾在30年代就活跃在中国的文坛、艺坛上。他们在苏北为...  相似文献   

9.
深化边疆理论研究与推动中国边疆学的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三次研究高潮与三次学术研讨会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硕的成果,可用“千年积累、百年探索”来概括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研究、总结前辈研究的历史遗产后,认为自19世纪中叶迄今,中国边疆研究曾出现三次研究高潮。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是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突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第三次研究高潮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世纪初,曾有过这样的对联:“泛三神山得点金术;炼五色石夺造化功。”“顽石通灵,造出琉璃世界;斯人不出,谁收破碎河山。”这是时人对鹿蒿玻璃厂的盛赞。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09,(12):86-86
“侯宝林难倒了华罗庚!”这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北京。 侯宝林问华罗庚:“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等于四?”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周扬、夏衍等,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创建人。在“左联”初期,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算良好,但到了1932年底却骤起风波,1933年下半年周扬担任“左联”党团书记之后,他们间的矛盾不断爆发,至1936年因“两个口号”的论争而尖锐化,互成仇人。对此,周扬等历来怪罪于胡风的“挑拨离间”。其真相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韦大林 《百年潮》2007,(3):34-37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安徽先后进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即“责任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即“包干到户”或“大包干”)及“农村税费改革”的试验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国外公共考古学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峭巍 《南方文物》2010,(3):110-114
公共考古学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公共"(Public)一词的含义一直都是公共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共"蕴含着国家和公众两个不同的维度,根据"公共"一词包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国外公共考古学的研究经历了政府参与、公众参与、公众导向等三个不同的阶段,这对中国公共考古学的定位于"面向公众的考古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吴原元 《黑龙江史志》2008,(16):134-135
韩国的中国研究历史悠久,但当代韩国的中国学肇始于朝鲜战争。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韩国的中国学经历初创期、发展期、勃发期三个阶段。当代韩国中国学的发展,与中韩关系、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随着中韩关系的密切,韩国的当代中国研究更趋活跃,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海外中国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改革贯穿于整个20世纪,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阶段改革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效率政府”是这一时期行政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第二阶段改革实施于20世纪中期,“忠诚政府”成为联邦政府改革的特点;20世纪70、80年代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强调官员的职业道德,改革特点为追求“道德政府”;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管理进入一个全面调整时期,“重塑政府”成为行政改革追求的主要目标,从而在实践上把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推向了高峰。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精简机构、节约开支和提高效率,始终是20世纪美国联邦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防止职业官僚垄断政府权力和整治官僚主义作风,也始终是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红菊 《安徽史学》2022,(6):116-124
20世纪,我国兴起了两次“太平洋问题热”或曰“太平洋热”。一次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次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太平洋热”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有显著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某些关联和延续性。两次“太平洋热”都是由现实需要引发的社会关注和学界探讨,都成立了民间组织,并出版了一系列著述。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国际格局和时代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次“太平洋热”有着本质不同,最突出变化是中国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梳理两次“太平洋热”的成果,对深刻认识国际形势演变和我国的战略定位、太平洋于我国发展的意义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漱渝 《纵横》2009,(12):20-24
中国青年党是中国“国家主义派”的主要政党,也是少年中国学会中的右翼成员分化而成的一个组织。它虽滥觞于爱国主义的泉眼,但自成立伊始即流人了反共反人民的沟渠,因而成为了中国政坛的一股浊流。20世纪40年代虽然在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程度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容提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主究竟是第二代侯利还是利的兄弟,是近来马王堆汉墓研究中争论得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该墓的下葬时间、遣策内容和“利”封泥等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墓主下葬的年代是这场争论的最关键之所在。如果不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利说”便很难令人信服,只能让位于“利兄弟说”。  相似文献   

20.
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新谦 《史学月刊》2003,2(3):13-18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费正清。在半个多世纪里,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用来作为其解释中西文明冲突的工具。多年来,史学界对此多有争论,对他的中国史观也褒贬不一。对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以及他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的背景及其实质进行一些理性探讨,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