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徽钱币》2007,(1):35-36,I0001
张凤春先生最近集得比较难得的聚兴诚银行股票5张。其中:①民国十八年七月二十日发行的"聚兴诚银行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股票"股本金壹仟圆券一张,330×280mm。边框花纹为浅蓝色,底纹  相似文献   

2.
张守广 《民国档案》2005,2(1):78-82
聚兴诚银行是川帮银行中成立最早也是最有实力和影响的银行,在四川金融界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在杨氏家族金融家的悉心经营下,聚兴诚银行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并把自身的发展牢固地建立在四川和西南工商业的基础之上,为四川及西南社会经济和抗战时期后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该银行发展成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银行之一。  相似文献   

3.
杨粲三,近代重庆金融界的代表人物,聚兴诚银行的中枢人物,在金融业他透过良好的个人关系和自身的才能创办的聚兴诚银行成为川帮六大银行之首,实力雄厚,影响深远,是商业银行的突出代表,即使是在面临绝境中也能再造金融界的辉煌。聚兴诚银行自创立以来,杨粲三的一生都对聚兴诚银行的兴衰荣辱有着重大的影响。为大后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聚兴诚银行迁行址于法租界,汉行接到陆军185师546旅1091团团部通知须在本行江汉路八十三号之原址内构筑强固阵地以为未雨绸缪之计,嘱即迁让等语,随即派有工兵在柜台内右边动工建筑.汉乃决定于本月二十五日全部迁至法租界首善里第六号照常营业,仅二楼信托部份当有代卖花纱未完之手续暂仍在  相似文献   

5.
聚兴诚银行是四川最早成立的一家民营商业银行,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商业银行之一。1915年在重庆正式创建,1950年实现公私合营,整个经营历程计35年,在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近代四大银行集团——华西集团的核心和领头羊。2013年聚兴诚银行旧址作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之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具有20世纪初典型的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是当年重庆城最高大最新式的建筑之一。它见证了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重庆近代抗战及轰炸的历史,同时见证了重庆城市发展以及建筑业、营造业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以朝鲜殖民地时期华侨制造业中最具代表性的铸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华侨铸造工厂诞生的背景、同乡网络及其生产体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华侨制造业在朝鲜烧锅制造领域里取得垄断性地位的原因,一是华侨铸造工厂里中国劳动者较低的工资及技术开发的进行;二是全国的华侨铸造工厂形成了以河北省交河县为中心的同乡网络并进行协力合作。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谋求战时经济的强化,朝鲜总督府也加强了战时统治经济,生铁原料的配给发生困难,华侨铸造工厂因而纷纷倒闭,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8.
迳启者:查本会奉令筹建太平水池,预防水厂或被敌机炸毁,以为临时救济之准备,其设置地点曾奉汉口市防护团令饬由防护区团各保安公益分会当地业主会同勘定先行呈报等语.兹经勘定,  相似文献   

9.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fter Tianjin’s opening as a treaty port, the urban poor were in an unfavorable situation in controlling the social resources. Facing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poor, the state represente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various levels and the civil society represented by local gentry-merchants have clearly recognized the widened gap and increased opposition in all social strata and communities while the disintegration was close to cross the bottom line. It will affect the social harmony and cause unrests. Therefore, under their advocacy and support, all kinds of relief and charity institutes come into being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balancing the social wealth, helping the lower class, improving the social justice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social order. Translated by Luo Hui from Shilin 史林 (Historical Review), 2006, (2): 77–84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来,桉树由通商口岸龙州、北海、梧州传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桉树的经济价值不断凸显,在官方力量的推动下,从零星的景观树转变为规模巨大的试验林.但是受限于时局、技术、政策,桉树未能在当时广西大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11.
12.
汉代盐业研究一直是盐业史研究的重要部分。西汉初期,盐业采用私营政策,放任于民,在一直以官营政策占主导的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汉王朝采用该政策与当时诸侯王权力过大有密切关系。同时,该政策对汉王朝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对汉初百姓生活改善,有重要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银行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系统的安定,由于它在经济中地位的特殊性,使得银行业受到比其他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银行业的监管一般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内部监管作为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银行业健康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银行业的监管结构框架在经过清末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逐步的建立起来,其中的许多地方对当今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系统的安定,由于它在经济中地位的特殊性,使得银行业受到比其他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银行业的监管一般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内部监管作为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银行业健康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银行业的监管结构框架在经过清末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逐步的建立起来,其中的许多地方对当今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因为财政支绌,减政主义一度成为民初北京政府的执政理念.然而,在民初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非但减政政策执行不力,还损害了其他政令的推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讲,减政政策是北京政府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因为一旦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然会激化各种矛盾而不利于初定的社会秩序.因此,甘冒风险推行减政主义则正是民初北京政府深陷困境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期,近代华南海域贸易中的台湾贸易网络迅速壮大,并与既存的香港贸易网络间展开激烈的竞争。由此,即使在香港贸易网络的传统腹地广州,也受到来自台湾贸易网络的冲击。然而,穗港一带的广东商人们却长期通过香港吸纳日货进口,并牢牢掌握日货经香港转运至广州及在广州市场销售的贸易环节,成为日货行销广州的主要推手及受益者。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在广州抵制日货运动与香港日货对广州走私贸易的双重压力下,台湾对广州的贸易活动陷于停滞,广州的日商势力也奄奄一息。而广州的日货贸易与日商势力间相互分离的矛盾,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广州沦陷为止。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半叶 ,长期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遭遇印度、锡兰和日本等新对手 ,在最重要的英国茶叶市场上 ,印度茶叶早在 1875年已经取得对华茶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印度茶叶 ,华茶出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资本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操纵、中印茶叶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国际茶叶市场结构的变化。华茶国际贸易的衰减对中国茶农、茶商和政府都造成损害 ,带来中国外贸出口结构、政府财政和茶区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8.
何念 《上海地方志》2023,(4):31-38+95
明朝政府提倡“以孝治天下”,在官方引导和贵州儒学的兴盛下造就了明代贵州社会孝亲敬老之风。明代贵州方志中有大量孝行记载,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其孝行充分体现在病床前尽孝、割股疗亲、舍身救亲等多个方面。明代贵州孝行特点有:多为照顾生病父母、女孝多表现为奉养公婆、孝行多受表彰等。明代贵州孝行促进了贵州重孝风气的形成,但也使得愚孝行为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9.
20.
杜立晖 《历史研究》2015,(2):156-167,193
元代在行政体制运行过程中广泛采用一种勘验制度,即勘合制度。已有学者利用传世文献对其起源、出现时间、特点、管理、使用范围等进行了探讨,①亦有学者关注到黑水城元代勘合文书,②但有关元代勘合制度及黑水城元代勘合文书的研究,仍有剩意可寻。现知黑水城出土元代勘合文书原件3件,③为我们了解元代勘合文书的形态、特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依据这些原件及其他相关文书,可进一步考察元代勘合文书的运作流程等问题。今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元代勘合文书的形态、特征及运作流程作进一步探讨,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