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卑段辽自保之密云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年间,我国北方的鲜卑诸部先后崛起。属于东部鲜卑的段部,自段务勿尘为大单于后,专尚勇武,日渐强盛。至东晋太宁三年(325年),段辽杀其主段牙而自立时,段部方强,史称:“其地西接渔阳,东界辽水,所统胡晋三万余户,控弦四五万骑。”它以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境)为中心,控制了今河北省北部的燕山南北和辽宁省的西部地区。在北  相似文献   

2.
公元一——三世纪末叶,在我国北方的鲜卑族中出现了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和拓跋鲜卑几个大的部落,而拓跋鲜卑是诸部中最为落后也是最靠东北的一支。后来鲜卑诸部虽然多称霸一方,立国建朝,但都为县花一现,唯拓跋鲜卑后来居上,入主中原而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一统二百余年。直至隋唐两代,拓跋鲜卑的后人仍为朝中的重臣,执掌大权。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关于拓跋鲜卑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和内田吟风的研究分别汇集为《东胡民族考》和《北亚细亚史研究》。国内研究较多并立有专著的,只有已  相似文献   

3.
渤海始祖姓大氏,史有明文。惟大氏之源流,至今史学界尚存异见。金毓黻先生在《东北通史》一书考释说,因祚荣父乞乞仲象官至大舍利,故以官为氏;日本稻叶君山氏则认为大祚荣因族属靺鞨,靺鞨音近玛法,而女真语大人曰玛法,故因以为氏;日前,偶得《吉林大学学报》一本,拜读罗继祖先生“以大为氏”一文,得知“盖胡人呼一部之长为部大,犹乌桓、鲜卑称大人也,渤海王族之氏大,殆源于此。”综上观之,渤海始祖姓大氏,至少已有三说。  相似文献   

4.
朝阳发现的三燕文化遗物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慕容鲜卑公元3世纪初进入辽西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4世纪起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建北燕的高云、冯跋虽非鲜卑人,但均已鲜卑化,而且北燕又是在后燕基础上所建,所以也归入慕容燕),成为五胡中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从慕容鲜卑入居辽西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慕容鲜卑经营辽西二百多年。龙城(今朝阳市)曾先后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三燕文化遗存。如大型墓葬多随葬成组的鎏金铜马具、鎏金带具及金步摇,流行石椁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北方边疆游牧民族持续地迁入中原,与汉族人民混合聚居,最终融入汉民族之中,促成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的新局面。其中鲜卑族一支———吐谷浑部的西迁,不仅打通了久已中断的古丝绸之路,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绕耳的西行曲《阿干之歌》。鲜卑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学者认为鲜卑人是使用古蒙古语的民族。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与乌桓两个集团。在北者称鲜卑,居南者称乌桓。匈奴衰败后,鲜卑变强盛。北匈奴西迁后,漠北草原上遗留下的政治真空被鲜卑人填补起来。…  相似文献   

6.
正今黑龙江省所辖地区自古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但几千年来黑龙江地区先民们创造了鲜卑、渤海国、金源、女真等辉煌灿烂的文明,这其中以鲜卑文明最早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建立北魏政权,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鲜卑为东胡后裔。东胡为我国东北部古老游牧民族,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服虔语说:"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  相似文献   

7.
出土文物二三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日本银币《和同开宝》的定年1970年10月5日与10月11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先后出土了两瓮唐代文物,已考定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  相似文献   

8.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史学集刊》2006,(4):124-131,143
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所做的考辨,认为目前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计算《魏书·序纪》所载拓跋鲜卑早期世次的积年时,应以22-25年为一世,而不是30年为一世。嘎仙洞是乌洛侯人报告的拓跋鲜卑先世的石室,但现在还不宜轻易断定这里就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拓跋鲜卑的信史最早仅能上溯至成帝毛,昌意、始均等记载都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不具有史料价值。拓跋鲜卑先世的第二推寅与檀石槐的西部大人推演不是同一个人。计算拓跋鲜卑人口时固然可以按一“落”5人估算,但拓跋鲜卑人的“落”并不能等同于家或户。  相似文献   

9.
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魏发祥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拓跋鲜卑发祥地在大兴安岭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嘎仙洞所发现的文物除拓跋鲜卑自己派人在洞壁上所镌刻的“石刻祝文”外 ,全然与东胡鲜卑以及拓跋鲜卑毫无联系。 (2 )将李敞当时镌刻在洞壁上“石刻祝文”的有关内容与《魏书·礼志》对照后可知 ,《礼志》中拓跋鲜卑所谓的“旧墟石室”在乌洛侯国的说法是对《石刻祝文》 :“幽人忘遐 ,稽首来王 ,始闻旧墟 ,爰在彼方”原文之窜改。 (据“石刻祝文”则知拓跋魏的“先帝旧墟石室”之说源自乌洛侯神话传说 ,然不始于本民族 ,这是荒唐可笑的 ,其说之漏洞和破绽由此可见一斑。) (3)拓跋推寅南迁之大泽实即《山海经》的大泽 ,地在今河套一带 ,故知鄂尔多斯高原乃拓跋鲜卑实际的发祥地。 (4)拓跋魏屡以“西部鲜卑”自称 ,而西部鲜卑源自匈奴之属部 ,源出塞北之地。  相似文献   

10.
正唐朝及其以前,只有那些有德有才之人和父母长辈,才被称呼为"大人""先生",唐朝以后,子之于父则称"家大人""尊大人","大人"这个词则用来称呼当官的和顶头上司。《汉书》记载:"范滂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这里的"大人"是称呼母亲的。同样《汉书》中记载,疏受叩头说道:"从大人议。"这里的"大人"是称呼  相似文献   

11.
杨德才 《文献》1999,(4):33-40
一、《梁书·徐摛传》之舛讹 《梁书》卷三十《徐摛传》云:"太宗后被幽闭,摛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但较之萧绎《法宝联璧序》,便可发现其中有误,徐摛应生于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其卒时年岁为八十一.关于这一点,曹道衡先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徐摛生卒年》一文已作考辨①.  相似文献   

12.
史话  焦彦超 《北方文物》2022,(1):94-101
辽东属国设立于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设置的主要背景在于东汉初年乌丸的内附,直接原因是安帝时期鲜卑与高句丽对幽州的侵扰。辽东属国首县昌辽(昌黎)经历了从西汉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到东汉初辽东郡西部都尉治所,最后到辽东属国都尉治所的变迁。东汉末年,辽东属国废于公孙氏政权。曹魏灭亡公孙氏政权后,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后改其为昌黎郡,并为晋所继承。  相似文献   

13.
《魏书·倭人传》“住七八十年”解──“倭国乱”之年代考述李纯蛟据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记载,当中国汉朝时,在今日本列岛上有分立的“百余国”。到了公元2世纪,其中的倭国发生内乱,从而开始了女王统治的时代。关于日本古史这一重大...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区北魏城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自古就是各民族生息游牧之地。鲜卑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源自东胡。根据《魏书.序纪》推断“汉初(或者更早),拓跋鲜卑已在大兴安岭北段驻牧”。《后汉书。鲜卑传》记载,自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东胡的一支逃至辽东塞外,驻牧于鲜卑山。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  相似文献   

15.
李致忠 《文献》2007,(3):33-39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十谓:"朱子劾唐仲友一重公案,世固鲜有知之者.淳熙八年,唐仲友守台州,领公使库钱刻《荀子》、《扬子》二书,为朱子所弹劾."其下引述朱熹弹劾唐仲友第六状中相关文字,最后归纳说"可见仲友被劾,伪造会子亦其一节,非专因刻书也."  相似文献   

16.
乌桓遗存的新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在河北滦县塔坨村发现一处墓地,破坏比较严重,简报认为是东汉末年的鲜卑墓地①,这是在河北境内首次公开报导的被认为是属于鲜卑的墓地。东北地区是东部鲜卑和早期拓跋鲜卑的主要活动地区,近年来对鲜卑遗存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50年代在内蒙古呼盟发现扎赉...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诸族多选择在北方边疆的山川形胜之地定都建国,比如汉赵国起于吕梁山西侧的黄土高原,慕容部据辽西大凌河谷而由弱变强。但不是所有的山川形胜都能为民族发展提供庇护,诸族首领选择的多是那些偏离周围强大政权尤其是中原政权的浅山河谷地带。如因坚持在蛮汉山下的盛乐发展,拓跋鲜卑所建代国才得以数次中兴;亡国之余的乞伏鲜卑因选择在洮西大夏河谷复国终于称霸西北;据湟水谷地立国的南凉却因过早将国力集中于河西走廊而迅速灭亡。可见,北方边疆上的山麓河谷对诸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这对拉铁摩尔的边疆"贮存地"假说是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北齐魏收撰述的《魏书》,在唐、宋间以抄本形式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残缺.因此,北宋仁宗在嘉祐六年(一○六一年)下诏三馆秘阁校订、修补,接着,于治平年间开雕,这是最初的《魏书》刻本.由于靖康之乱,中原遭遇涂炭,本书也至残缺.此时蜀地因免于战乱,尚保留有以前颁布的刻本.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年),眉山重刻了《魏书》和《宋书》、《梁书》、《南齐书》、《北齐书》、《周书》,《陈书》、即所谓眉山七史本(宋蜀大字本)的《魏书》.该本《魏书》影印后,被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就是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本子.  相似文献   

19.
正一、补史传中人物所缺之官职《幽栖寺重修大殿记并阴》云:"将仕郎、新授涿州军事判官赵沨。"①考碑大定二十二年岁次壬寅十月戊戌朔十五日立。《灵岩寺田园记》:"承务郎、守秘书丞、兼尚书礼部、员外郎、骁骑都尉、赐绯鱼袋赵沨书。"②碑又云:"明昌六年十月二十有三日记。"以上两碑所言之人皆赵沨也,故可合之与《金史》比照。考《金史》,所言甚是简略,《金史.赵沨传》云:  相似文献   

20.
“八王之乱”的结束是以东海王司马越的胞弟南阳王司马模杀河间王司马颐为标志。《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及辞书、年表都将“八王之乱”结束的时间定在公元306年。这一年代,在中国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上是有出入的。《晋书·孝怀帝纪》记载:光熙元年“十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己亥,封彭城王植子融为乐城县王。南阳王模杀河间王颙于雍谷。辛丑,以中书监温羡为司徒”。《资治通鉴》卷86也如是记载。由此可知:司马颙被杀是在光熙元年十二月己亥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