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元代翰林机构,包括翰林国史院和从中分立出来的蒙古翰林院。它们的成立,与其说是模仿汉式制度而设,不如说是忽必烈对前四汗时期负责文翰事务的必阇赤体系一步步变革的结果。这些变革分六步进行,分别发生于中统元年的四月、七月、中统二年的五月、八月和至元元年的九月以及至元十二年的三月。变革的原则是既吸收引进一些汉式王朝诏令事务上的制度因素,又保留原先必阇赤体系的大致形态。必阇赤体系的变更,往往伴随或跟随着元朝行政中枢中书省的类似变迁,后者由前四汗时期断事官机构演变而来。元代翰林机构尽管职掌式微,却是汉人、南人发挥政治作用的一个主要场所,其实权轻微的根本原因在于皇权的扩张。  相似文献   

2.
清人关前,已建立了严密而有效的政治机构和一套完整的统治政策。继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为削弱王公大臣的势力,皇太极设立盛京六部,它在机构设置、施政形式及内容等方面虽仿于明制,但又具有本身特色,反映了清初国家向封建制度过渡这一阶段的特点。六部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皇权,为缔建统一的大清王朝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对清初六部建置及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满族社会和清王朝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时期,为了管理游牧封建社会的需要,颁布过一部大札撒 (法律)。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因大札撒不适应管理广大农业封建社会的需要,先后颁布过若干条画,以统一全国的法律;到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将已颁行的律令汇编成《至元新格》,成为元朝的第一部法典。但是,这部法典比较简略,不便实行,因而又陆续颁布了若干律令。于是有人建议将累次颁布的律令再汇集为一部较完整的法典。英宗至治三年 (1323年),正式颁布了《大元通制》,是为元朝的第二部法典。这部法典分诏制、条格、断例和别类四  相似文献   

4.
元中都的兴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朝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中都。一个就是今天的北京。至元元年(1265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如旧。”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史》卷58《地理志一》)。忽必烈即位后,以开平为首...  相似文献   

5.
查洪德 《文献》2005,(4):213-217
元代僧人、政治家刘秉忠是一位很具特色的人物,在元初政坛,他是一位不动声色的风云人物,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为当时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17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去职,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蒙古乃马真后元年,从禅宗大师海云法师晋见忽必烈,留忽必烈幕府.秉忠博学多能,善谋划.曾上万言策,进说忽必烈:"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建言革除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爵禄,减赋税,劝农桑,兴学校等.后从忽必烈征云南、征鄂州.秉忠为元朝营建上都、大都,立朝仪,定官制,建议以大元为国号等.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令其还俗,复刘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卒赠太傅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改谥文正,赠太师.  相似文献   

6.
元朝建立以前,统一的蒙古民族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以畏兀字书国言”,开始出现体现蒙古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为适应建立大一统的蒙汉大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开始进一步重视立法工作。但元代最重要的立法活动,集中于英宗时期。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制定了《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元典章》分前集和新集两大部分。前集六十卷,包括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十门,共三百七十三目,每目各分若干条格。记录了自元初忽必烈当政至英宗时期长达五十余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典章制度。其内容多为《元史》所不见。《元典章》的新集,续载了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二年(公元1322年)的法律文  相似文献   

7.
<正>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元初铜权,重612.5克,通高10.8厘米,钮为方形圆孔,有使用痕迹,权体为扁六棱体,上敛下丰,似塔状,腹部阴刻有"至元廿四年般阳路造十二"11字铭文,束腰,平底,通体黄铜铸造。"至元四年"是公元1287年",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13世纪初,在我国北部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蒙古  相似文献   

8.
田晓雷 《史学集刊》2020,(5):120-128
金朝六部延续了隋唐以来的分司架构,但与中原王朝不同,金朝以主事直接负责六部分司,并在分司下设诸科作为具体办事机构。除了常规的分司之外,金朝六部还有"六部所辖分司",向兼掌政务、事务的方向发展。金朝六部延续了唐朝的四等官和勾检制度,以六部郎官为各部判官,以主事为各部勾检官。金朝六部分司和郎官架构虽然继承唐宋制度,但并非照搬,而是依据统治实际,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设置,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色彩。  相似文献   

9.
元代河南二姚,是姚枢和姚燧伯侄二人,洛阳市人。二姚先生生活在元太宗窝阔台汗、元定宗贵由汗、元宪宗蒙哥汗、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时代,历经五朝。史书上有系年可考者,系从元太宗乙未(公元1235年)到元仁宗至大五年(即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凡七十七年,实际上,在元太宗乙未年前姚枢处于弱冠年龄,尚未入仕,这样算,二姚约占一百年的时间。从忽必烈统一中国到元的灭亡,还不到一百年。姚枢死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终年七十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史志》2012,(10):11-14
<正>历史阶段:元公元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367年(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十一月蒙古诸部首领在斡难河召开"库里尔台"(全部落联盟首领大会),推选铁木真为蒙古大汗,即成吉思汗。  相似文献   

11.
烟瘴缺是清廷于烟瘴地区设立的特殊官缺。在烟瘴缺选人条件方面,经历了从严格限定到逐渐宽泛的过程。选人方式方面,康熙时地方督抚题补阶段为掣签,雍正以降,改为督抚、两司"会商",其实质为地方督抚对题补缺人事权形成垄断。再者,乾隆初年确立了以保障烟瘴缺官员生命健康为核心的五省籍贯制度,该制为两广部分烟瘴缺所特有,他省未见此制。烟瘴缺俸满升迁方面,由起初列于即升班内,转为部分留于本省升用,说明督抚在烟瘴缺题补中分割吏部对官员任命权的同时,也被迫承担了原本由吏部承担的责任,呈现出权力与责任趋向成正比的态势。乾隆中期以降,烟瘴缺制度未有大的变动,说明其时清廷边疆治理体系已相对成熟稳定。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对马可波罗来华旅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马可波罗寰宇记》所载首个隶属忽必烈汗之地——可失合儿至元上都期间若干地名、史实、马可波罗旅行路线进行了详细考述,总结出《马可波罗寰宇记》存在一种暂时偏离马可波罗旅程正途,而插述与之邻近或甚远地区的编排体例。  相似文献   

13.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以千户制巩固了统治,国土横跨欧亚。至忽必烈在中原大地建立了蒙元王朝。1368年元朝灭亡后,众多蒙古人返回蒙古本土,与当地统治者发生权力斗争。蒙古本土也因无法为骤然增多的人口提供给养而导致经济崩溃。蒙古人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迫使永乐皇帝率兵亲征,更加剧了蒙古困难局面。重建蒙古强力政权的努力一再破产。直至达延可汗,蒙古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位于四川渠县土溪镇洪溪村9组的礼义城遗址展开了全面调查,发现了城门、城墙、水井、池塘、碑刻等遗存,基本理清了礼义城的范围与布局,尤其是在城内发现的多通宋代至明清时期碑刻,为研究宋元战争史以及礼义城的变迁历史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贾玉英 《史学月刊》2002,(12):17-23
宋神宗元丰年间,以监察御史点检三省、枢密院书,创建六察司,以类相分,纠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机构的失职行为;强化对六察官自身的监督机制,在尚书省置御史房,负责弹纠御史六察官的失职行为,且置簿记录其弹纠之多寡当否,御史六察官失察要受到尚书省的弹奏。宋朝御史六察制度投入少收效大,对提高行政效率、整顿吏治等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光绪年间成书的《当邑官圩修防汇述》是一部研究该圩的最具有史料价值的著述。依据这部著述,本文从预警报汛方式、防汛的水利工程与技术、充分的防汛筹备,以及生物防护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清代当涂官圩的防汛问题。  相似文献   

17.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ongzhou was not only a riverside port city for transporting grain to the capital, a key site for goods storage, but also witnessed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of commercial goods from southern China changed from water to land, where commercial goods imported to Beijing together with those to be sold in northern China splits. Both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Gongbu) and Ministry of Works (Hubu) set up their customs in Tongzhou, respectively, and Zhangjiawan was the subsection of the customs; the major commercial goods including grain, liquor, distiller’s yeast, textiles, and groceries, were transferred through the customs of Ministry of Works. Judging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broker house and broker tax, the volume of commodities being transported via Zhangjiawan might be bigger than Tongzhou. Shanxi merchants established guild halls (huiguan) in both Tongzhou and Zhangjiawan. They transported bulk commodities such as textiles and tea to the north of China, while Zhangjiakou and Guihuacheng were their main resale destinations. In other words, both Tongzhou and Zhangjiawan were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ports for the businesses of Shanxi merchants regarding their trades with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as well as the trade at Khyagt between late imperial China and tsarist Russia.  相似文献   

18.
明代宗学于隆庆三年(1569年)开始正式设置,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最后完成,历时49年,先后共设置约30所。然对明代宗学设置的原因,学术界无人问津。本文细绎史料,认为明代宗学的设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初建立的宗室教育机制的固有缺陷是明中后期设置宗学的内在原因;天顺以后王府官选用制度的蜕变、宗室犯罪率上升及犯罪类型多样、随着宗室人口剧增带来的宗禄问题是促使宗学设置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云贵总督鄂尔泰在其“苗患甚于土司”这一错误判断为前提的《改土归流疏》为雍正皇帝批准后,即以铁血政策“开辟”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黔东南“苗疆”,设置“新疆六厅”。六厅苗民在官兵的无尽勒索、欺凌下,以“苗王出世”相号召,掀起雍乾时期苗民大起义。朝廷急调相邻4省官军入黔合力镇压。援黔湘军统领李椅手写之《南征日记》,纪录了此时段内所作、所见、所闻.留下其时“苗疆六厅”苗族社会诸多翔实而珍青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巡检司是明代维护基层治安的重要机构,顺天府地区作为明代的首善之区和边关重地,前后共设置了22个巡检司。通过对这些巡检司的设立时间、裁革时间、衙署驻地及治所迁移情况进行详细考证,发现这些巡检司大多分布在长城沿线重要的关口或运河沿线主要的节点附近,其中最重要的地方有两处,分居京师东西两翼,分别在京师西部山区和京东运河沿线。这两条线关系着京师西部的治安和东部的漕运,因此一直受到重视,巡检司分布得较为均衡,且长期稳定。从数量上看,明初洪武年间巡检司较少,永乐年间设置的巡检司最多,并奠定了此后顺天府地区巡检司分布的基本格局。弘治末年至正德初年,巡检司数量达到最高峰。此后由于国家财政的困难,巡检司在嘉靖年间被大量裁革,它们对基层的控制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