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敬天爱人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征韩论则是导致他下野继而与政府对立的首要原因,同时也被认为是其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东干的族源是中国的回族,"东干"是族名也是地名,是自称也是他称.据研究和考证,东亚东干人理应是回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回族在东亚的分支。  相似文献   

5.
温春香 《民俗研究》2014,(6):100-107
陈元光是漳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开漳事迹至今为人传颂。闽南各地普遍奉祀陈元光,关于他的传说也极普遍。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到陈元光从普通的将领到儒将及神的身份的叠加过程,而其所平之"蛮"也一步步被具体化为蓝雷畲民。与此同时,文献对畲民的描述也趋于典范化,而这一过程与闽粤赣地域社会转型及人群的重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汉代边民身为编户齐民,却与"蛮夷"杂处;名处"华夏"郡县,却居于帝国历史与现实中的"夷区";来自中原,却渐染"蛮夷风";既隶属于边郡政府,又未能完全摆脱其他边境势力的影响。凡此种种,使得边民有着不同于"内郡汉民"与"塞内蛮夷"的族群特征和群体心理。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边民特殊的介于华、夷之间的族群身份。在边疆危机时期及进入华夏中心后,此种身份能够促使边民产生关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为应对与消除焦虑,各地边民精英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体臭,“四夷”的身份标签明朝嘉靖年间,一名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循着大航海家达·伽马刚刚开辟的海上新航路,过印度、东南亚,来到了中国广州。在这座“雄伟的城池”中,克路士惊奇地见到了很多鞑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在长城一带和大明交战时被俘虏,而后被发配到了这座遥远的南部城市。克路士在见闻录《中国志》中说,这些鞑人给他的最深印象。  相似文献   

8.
移民与族群关系问题是当今全球化大都市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经济近3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使之成为当今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人口流动规模最大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2亿多的流动人口。与此同时,国际和境外人口移人中国的数量也在显著增长。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中国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士共102万人。不同社会群体的语(方)言文化、生活方式与习俗、社会经济背景等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程度的隔阂、误解、公开的或潜在的冲突给日益全球化城市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和谐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苗疆”作为历史的地域概念,自明见于载籍,至民国被新的行政区划概念所取代,历数百年。其义或因时间、文化与政治等变化而有不同指向,但最终都归于广义抑或狭义的空间定位上。于明清具体历史情境,“苗疆”当在湘、黔、川交界处,主体乃湖南西部与西北部、贵州东北部与东南部。域内不仅各色“苗人”聚居,且与大量“土人”“民人”共处。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苗疆”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日深,反映了明清以来“边缘”之地国家进程的具体面相。  相似文献   

10.
天青釉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单色釉品种,一般认为其始于传说中的柴窑,而最早的天青釉实物则显现于汝窑。于是,有学者认为天青釉唯柴窑、汝窑所特有。然而近年来,又有学者指出天青釉实非柴窑与汝窑的“专利”,最早的天青釉应发轫于五代时期的耀州窑。本研究将五代二期的耀州窑与汝窑所谓的“天青釉”进行分类,再测定它们的色度,确定“天青釉”的色度数值和相应的天青釉样品,进而明确天青釉的窑口及其起源时间。  相似文献   

11.
谢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35-43,213,214
西汉时期夷夏关系的嬗变是从汉初迫于军事劣势所形成的政治上的“夷夏并尊”到汉武帝时期凭借国力主动“纳四夷于华夏”。汉初,在“并尊”格局下,汉廷想要通过“用夏变夷”和使匈奴“渐染华风”来改变当时的政治困境,并未成功。汉武帝即位后,通过对夷夏关系的反思,采取了“纳之华夏”与“夷夏之防”两种政策。进而认为我国古代的政策一直是南北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在夷夏一体的大格局不变之下,南边逐渐华夏化,北边保持华夷秩序。  相似文献   

12.
鲁北地区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古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推定这四座龙山城址是分属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根据陶鬲炊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之后曾沿黄河故道向东传播,故提出山东地区发现陶鬲,乃由河南豫西地区传播而来,论定鲁北西部三座龙山文化城址晚期。乃由豫西徙入鲁北地带的“鬲族”所占有。通过有关史料分析,肯定鲁北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城址中淄、(氵弥)河以西三座城址晚期易主,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吏实有关,或曾为随夏王室东渐鲁北一带斟姓诸部所占有。  相似文献   

13.
夏商文化冲突的产物--东下冯、垣曲、府城商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峰 《华夏考古》2005,(4):71-77
本文将东下冯商城、垣曲商城、府城商城作为研究对象,从考古学文化、商城年代的角度加以探讨,试图解析其建立及废弃的原因.指出三座商城乃夏商文化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夏商西周金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近50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夏、商、西周金器从用途上可分为人体装饰、其他材质器物上的装饰、祭祀用器、腰带饰四大类。京津冀辽蒙、豫鲁、陕晋、甘肃和四川等地区的金器,各有区域特点并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来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工程的组织形式、科研方法值得总结和借鉴;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对21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夏商城市水利设施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考古所见夏商城址内的水利遗存进行了分析,对夏商城市水利设施的种类、功能、渊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商、周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大规模的族际战争行为实现的,在考古学文化上产生突变是正常现象。夏王朝的建立是本部落联盟内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不可能在考古学文化上出现中断。认为夏王朝的建立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诞生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夏商时期的戈与野战方式浅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戈是车战的产物,二里头出土青铜戈说明车战最晚始于夏末。夏商时期是戈发展的早期,其使用范围随着野战方式的演变而扩展到步兵。  相似文献   

19.
2008年7月18~20日,由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回顾了学术界几十年来探索早期夏文化的历程,总结了早期夏文化研究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讨论了学术界目前关心的早期夏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指明了早期夏文化研究的方向.这次会议在夏文化研究历史中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与中国"早期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夏、商、西周文明是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文明,从国家形态的角度看,与西方文明具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