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律多元的视角下,清代刑事性地方性法规具有不同于现代法理的内涵及特点.在创制、引用等实践环节中,此类法规极大程度脱离了地域特点的影响而成为审断经验的载体,其特点的变换亦足以体现清代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立法、司法的权限纠葛及相关的法律施用精神.  相似文献   

2.
谢启昆修纂的嘉庆《广西通志》,是清代"省志楷模""官书创体",为后来多省修志所取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其版本源流以及当前收藏情况,凸显地方性古籍亟需整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引发后来者对地方古籍旧志存藏与整理重印的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3.
儒家管理文化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本文试着从孟子"仁政"教化"两个侧面来阐述儒家管理思想,指出在价值内核上承认追求合法利益的正当性,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目标是儒家管理文化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为现代管理所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笔者将《诗》、《书》、《礼》、《易》等初原、根本的典籍称作“中华元典”,尝试探讨中华元典的文化功能。以下分论之。 一、《诗》的文学价值与教化功能 作为中华元典重要组成部分的《诗经》,其历史作用可从文学价值与教化功能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先论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首次将立法权下放到设区的市。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盟市,自此正式取得了立法权,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先后制定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在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立法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性法规的贯彻执行。《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是赤峰市享有立法权后颁布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文章以《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实施为例,对赤峰市首部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条例的颁布情况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条例实施后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三部分从条例自身及实施情况两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希望对赤峰市地方性立法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例"作为区别于"律"的一类法源形式被确定下来。与明代相比,清代刑案类条例数量有了极大增长。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以往研究并未对明代"事例"给予应有关注,忽略了其与清代条例的真实对比情况。此外,早期立法方式、特殊社会背景、多变的犯罪情境、以及礼法服制等因素影响的加深,都促进了清代刑案条例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清学史研究除史料搜集整理外也必须建立在视野扩张和方法更新的基础上。《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一书,在批判20世纪清学史研究基础上,以清代儒家礼教主义运动及考据学派兴起两大研究旨趣,运用问题导向性研究思路与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跨学科综合方法,对清初与乾嘉两个时期考据学之别的揭示,清学史话语体系的解构,清代考据学与西方古典考据学中西比较,清代宗族建构特点、动力及所引起的有关祭祀、祠堂制度、古代宗法制争论与儒家礼教主义关联之阐发,为清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视域。儒家礼教主义作为古代中国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参与整个中华帝国建构。清代儒家礼教主义事关帝国统治全局,考据学兴起只是其学术推进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清初满汉矛盾中区别汉人与满人的文化符号,更参与到满汉交融的制度建构,是满人汉化及"满汉交融"背后的制度"利器",不仅促进清代考据学派兴起,也影响到理学在清代转向。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纵欲风气,是人类自然属性的表达,表明理学教化在实践上的松动,士人们对欲望的态度已不再完全受制于理学的价值判断.在与纵欲风气的互动中,无论是笃行"天理"还是溺于"人欲",士人们都承认欲望难以消灭但必须消灭,因为其蕴含着对儒家理想世界秩序的反动因素.在政府层面法律规训几近失效的背景下,恐吓、隔离与惩戒取代儒家的道德礼乐教化,成为了家庭层面规训"人欲"的主要手段,显示出理学家对儒家学说本身的教化能力已经不再自信.  相似文献   

9.
自从孔子开辟儒家教育事业,到孟子便有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自觉与基本定位.由此之后,历代儒者可以不作官、不造论,但却不能不以教育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基.到了王阳明,其对儒家的教育思想更是大用发皇,虽然人们往往从理论学理的角度称其为心学,但其心学理论却主要是通过教育与教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其教育思想则主要表现为"寓教于乐",并通过"各适其性"与"随材成就"的途径,从而生动地凸显了儒家"成己成人"的关怀.王阳明的教育与教化实践,也向当代的儒学研究提出了一个究竟应当如何认领儒学传统价值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成功方法之一,是用习俗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之中,荣辱观的教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惯常用礼仪进行道德教化外,楹联习俗也是其中方法之一。一直以来,用楹联习俗感化和教育人的方法,得到后世许多儒家文史学者的响应,他们常常把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融注在楹联文本之中,利用楹联传播的特点对人们实施教化。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也应当充分有效地整合楹联资源,借鉴楹联习俗的教化方法,发挥其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奎杰 《沧桑》2008,(5):130-131
儒家德育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成圣成贤"为最高目标,以"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为基本道德规范,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认为人性可塑,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后天的教化而得到完善。积极研究儒家传统德育思想,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对于优化我国德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勇才 《安徽史学》2008,119(1):84-89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穆只关注其"续"而忽视其"变"的"续宋"说.宋明理学与清代思想之间就其"变"的一面来说,在于成就"内圣"的途径有异:前者主"尊德性",后者主"道问学";就其"不变(续)"的一面说,则是"用"的精神在宋明与清代的绵延相续.清儒的"明道救世"理想与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宋明儒家的"内圣外王连续体"是一脉相承的."经世致用"观念是宋明理学和清代学术思想的共同生命所在,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推进,青海片区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片区内的法治建设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但是在立法实践中,因对"一园一法"模式的误读,制定了内容上无实质差别的地方性法规,导致各园区管理条例内容大同小异,背离了"一园一法"的差异化本质,法律法规冲突与缺位二重并存,管理机关的"九龙治水"问题仍普遍存在等。因此,需要摒弃简单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惯性,补足"一园一法"的协调性和化解契合性障碍,坚持中央立法推动为主导,协同地方立法,突出立法的本土性、精准性与差异性,完善国家公园建设中青海片区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在汉代可否作为独立的法律形式,是秦汉法制史研究的一桩公案。论者对科在汉末三国的发展态势都给予积极评价,主要基于曹魏"难以藩国改汉朝之制",颁行新科的立法活动;由于文献记载阙如,孙吴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的真相,长期以来不为人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大的一批孙吴出土文献,其中不仅有与"科"相关的资料,还保存了"辛丑科"的遗文。本文对吴简中所见科的形态、性质进行分析,指出其以孙权制诏为法源,承担刑罚教化功能;重点考察了作为许迪割米案量刑依据的"辛丑科"的命名与颁行时间,推测其或即嘉禾三年(234)七月辛丑日孙权颁布的以止盗为旨的科令,具有明确的立法化倾向,但很难视为大型法典。如果说曹魏"甲子科"是汉魏间敕例编纂立法化的开篇,则孙吴"辛丑科"踵继其后,犹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清代十八省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清宫和内阁档案入手,探讨清代"十八省"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清初的"分省"实际是"地层累积"式建构的产物,其发端就是乾隆晚期官方编撰的一系列志书、政书;"省"与"十八省"并非清代的正式政区,而只是一种应用宽泛的通称,因此清代的官方文件中存着多个"十八省"体系外的省,并且省下有省。另外,本文还揭示了"统部"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黔东南"苗疆"的有效管辖,遵循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并结合黔东南"苗疆"的不知礼义、经济文化落后、"难以汉法治"的实际,对既定的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与变通,即在黔东南"苗疆"开设"苗科"考试、"设苗籍进取之例"、推行灵活考生户籍资格管理、增加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的内容等地方性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汉族人口的入迁、激发了黔东南"苗疆"民族子弟学习儒学的热情,增强了黔东南"苗疆"人民对中原儒家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清政府在黔东南"苗疆"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17.
张循 《清史研究》2013,(1):24-32
从"社会性格"的视角看,清代考据学相较于宋明理学具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传统的"行道"之途在清代虽已阻断,但考据学预设"道"在古经之中,必通文字训诂方能得道,以此高峻的得道门槛为士人保留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守道"空间;其二,清儒有其特殊的"行道"方式,他们已不是如宋、明儒那样直接在民间布"道",而是在自己所求之"道"与所布于民间的"教化"之间做出了细致的区分;他们虽希望以"礼"来教化民间,但这个施行于民间的"礼"却往往未曾与他们在经书中发现的"道"趋于一致。基于此两点,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核心观点——清代士林思想在清朝严酷控制的氛围下以难以自足的状态存活下去,而越来越成为清廷整体政治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值得反思了。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21,40(5)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主要从立法原则鲜明、保护措施与治理措施并重、注重保障机制建设等层面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其在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之际,存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空间。文本的修改完善建议包括清晰界定重要术语、继续完善程序性规定、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健全有关利益分配均衡制度、充分吸纳青海省少数民族生态保护方面的习惯法等六个方面,进而有助于推动青海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19.
陈浩 《史志学刊》2022,(3):27-36
儒家语境中的“教化”实为一种社会教化,并以设学作为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以期达到化民成俗的理想社会秩序。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伴随着书院演化为一种教育机构而发轫。南宋时期,理学大兴,旨在重振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儒家传统。鉴于学校与科举结合导致其教化功能的式微,南宋儒者有意另建书院作为维系天理民彝、阐扬道德教化的平台。南宋书院发展已具相当规模,且与理学形成“形”“神”互依互存的关系。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由此真正彰显。基于觉有先后的人性认识,南宋儒者赋予书院社会教化“传道济民”的特质:书院重在首先以人伦道德为本涵养士人的德性,成就礼仪贤士,进而影响至其他社会成员。出于“秀于民而为士”的观念,南宋书院从“民”中择其“俊秀”作为施教对象,也呈现了书院社会教化可以通向平民的一面。书院的社会教化是南宋儒者建构的社会教化体系中的一环,大学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精英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正"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2页)。教化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化直接关乎地方风化、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乃至治乱兴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代的统治者均十分重视教化。清朝统治者也倡教化以稳定社会。关于清代教化的研究,自清季民国以来,渐有成果零星出现,但多以各类专门研究中略有涉及为主。如孙俍工《戏剧作法讲义》(亚东图书馆,192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