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历史上看,治国有三个核心内容:任人、信赏、必罚,其实就是讲的吏治问题,吏治在历史上便是评价一个君主是否有作为,是否能够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标准。治吏之重在于考课——把握绩效评估的关键,可以说每个朝代的治吏之道都是重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本文尝试以明朝考成制度为例探索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的沿革及其现代启示的内在规律性,从而发掘对当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形成以来,君主对民众的统治主要依靠各级官吏。官吏负责传达执行君主的命令,直接管理广大民众。官吏是否尊主奉法、尽职尽责,直接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尤其强调吏治,他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吏者,民之纲本也...  相似文献   

3.
明代朝觐考察制度是明代统治者针对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明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建制完备,贯穿了明代的整个历史进程,其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各级地方官吏的切身利益和各项政令的下达实施,同时也促进了明代当时吏治的整饬和官员队伍体系的更新换代,并为其后的清代所效法。但明中叶以后,由于吏治的日趋腐败和制度的逐步僵化,使得朝觐考察过程中考察不公、处罚不严等诸多弊端逐渐显现,直至明亡。  相似文献   

4.
捐纳是清代官吏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封建吏治腐败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借助捐官执照这一实物,对清代捐纳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弊端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通过层层叠叠的各级官僚机构、不同层次的官员,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其对黎民百姓的统治和管理,即当时的所谓“吏治”。他们在长期的统治实践中,也深切体会到吏治的好坏,与社稷的安危密切相关,尤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官逼民反”,使某些封建统治者更有所警觉。因此,某些有作为的皇帝总是企图从整顿吏治着手,要求各级官吏“矢忠矢公,清廉勤政,各尽职守”,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当时的封建王朝也曾颁布过种种严刑峻法,规章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奖廉惩贪。清初的几位比…  相似文献   

6.
卢经 《炎黄春秋》2001,(7):78-80
中国封建专制君主政体延续二千多年,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势力和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朝吸取了历朝兴衰成败的教训,强化了这种政体,在18世纪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帝制。这种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皇权的形成和高度发展,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封建官僚制度则十分完备,这种比较完备的政治体制具有其自身致命的缺陷,官吏侵贪是其缺陷之一。官吏侵贪的实质是官僚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乾隆中叶,吏治迅速腐败,官吏侵贪肆无忌惮,成为清王朝逐渐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不难看出,历朝历代对于高级官吏的治理向来都是比较重要也是比较困难的。乾隆朝六十年堪称有清一代立法惩贪最为严厉,也是最有建树的一段时期。研究乾隆朝对高官腐败的惩治,对于了解清代吏治的全貌,总结其吏治得失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王晓哲 《沧桑》2012,(4):26-28
古代社会一直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并把“德”作为选拔和考课官吏的重要依据。从先秦到明清,每个朝代都赋予道德新的选课标准和方法,基本内涵为公正仁义,清明廉洁,谨慎勤恳等,其具体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在不断细化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官吏选课制度,成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内容,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组织体系和社会生活,对加强吏治建设,强化政府效能,巩固国家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代官吏的俸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论及宋代官吏的俸禄时,以往史学界多存有一种误解,认为当时官员的俸禄都很高,并且经常以清代学者赵翼的“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这样一段近于夸张性的话作为佐证。 实际上,宋代官吏俸禄的高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这不仅表现在吏人很少吏禄,就是一般士大夫的俸禄也随官品之大小,差遣之有无而大相径庭,即使《禄令》所载的待遇,与实际收入仍有一定差距。根据笔者研究,宋代广大下级官员的傣禄并不高,有的则远远不足以养廉。这种现象往往在少数宰执、大臣高俸禄的掩盖下,被人们所忽视。为此,本文拟就两宋官吏俸禄的实际状况作些分析,并由此考察俸禄不足对官吏生活和吏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动荡与乡约格局的畸变“乡约”做为一种区域性的基层教化组织形式,历来均以儒教的精神感化为其运作的核心功能。“乡约”制度形成之初,基本遵循蓝田吕氏兄弟制订的约文“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或违约者亦书之”。多少带有民众自发聚合的契约性质,一些地方绅士也往往以“乡约”的纯粹教化精神做为区别于世俗吏治的主要标帜。清初,一些上层统治者开始以宣讲圣谕的形式强行介入“乡约”的传统组织,使其正式转型为吏治的附属机构,乡约的纯粹教化功能发生了畸变。“乡约”性质的转变固然与“吏治”原则对基层乡  相似文献   

11.
《汉书·诸侯王表》云:“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这里所谓“立二等之爵”,就是设立了两个等级的诸侯,即所谓“大者王,小者侯也”。《后汉书·百官志》注说,“列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汉代王国和侯国都有自己的一套官吏制度。本文就汉代列侯的家吏制度,作一个初步的研究。同时,对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墓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萌芽阶段。从总体上说这个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人事制度,但已经有了萌芽。在官吏的选拔方面,夏朝开始产生官吏,商朝实行“亲贵合一”,西周建立“六官制”。上述这些官吏群,大多采用世卿世禄制,属世袭制,还说不上是选拔官吏。到春秋战国时,实行军功爵制,按照军功的大小给一定的爵位。“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军功爵制是封建社会第一个任官制度,破除了奴隶制时代的等级制度,促进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开始重视对官吏进行考核。周朝的“巡狩”、  相似文献   

13.
清代直省官员没有专项办公费用,导致陋规盛行,雍正朝已通过耗羡归公及定额发放养廉银试图补救。但咸同后官场应酬及公务需索无度,陋规津贴名目繁多,吏治腐败与财政混乱相伴而行。光宣之交,在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促动下,统一公费标准提上议事日程。但对"公费"概念认识的模糊,直接造成制度立意的偏差,为官吏化公为私提供了可乘之机。虽迄清亡直省公费标准仍决而滞行,但其所开启的行政经费用途公私不分的恶例,以及官制改革、财政与吏治相互制约影响的教训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4.
嘉庆帝非常重视用人问题。其人才标准,主张“德才全备”。如果两者不能兼顾,则宁要德而不要才,重视官吏清廉正直、勤慎诚信的君子操行。这一用人思想,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吏治状况相联系,也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嘉庆帝的用人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拔毛者惩,碰根者罚“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这是1368年明王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反复告诫官吏们的一段话。但有的官吏偏偏置若罔闻,“拔其羽”者有之,“摇其根”者有之。对此,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非惩治不可:“养粮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贱良民”。1369年,他便对群臣宣布要“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于是,一场历史上仅见的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反对贪官污吏的斗争,逐渐展开。开国初,两浙、江西、两广、福建的地方官因贪污被杀的很多,…  相似文献   

16.
《沧桑》1993,(2)
武则天,山西文水人。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唯一女皇,从公元656年受高宗委托“决百司奏事”到公元683年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从公元690年正式登基做女皇到公元705年驾崩,其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近半个世纪。她之所以能成功地驾驭时势,其用人之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吏治问题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并潜心研究的一个问题,吏治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武则天作为大唐帝国的一代女皇,她曾亲自撰写或委托文人学士撰写了许多论著。主要体现其吏治思想的有《百僚新诫》、《外戚诫》、《臣轨》等书。而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有武则天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三月撰写的《臣轨》一部。这部书的目的是“令贡举人习业”(《旧唐书·礼仪制》),以  相似文献   

17.
文荟园     
古代官吏退休制度 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流官致仕制度。到了汉代,致仕逐渐形成为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一)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二)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宋时期,对退休官吏的经济待遏有很大提高。唐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退休以后,五品以上官(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可得半禄。有功之臣,…  相似文献   

18.
胥吏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现就胥吏制度的几个不甚明确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有关“官”、“吏”、“胥”在职务上的不同,历史上早有记载。国家机关中有决  相似文献   

19.
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刘伟督抚制度,是清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督抚为封疆大吏,“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①。其职权之隆,地位之尊,为历代所不及。晚清时期,尤其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开始,督抚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其突出特点就是,中...  相似文献   

20.
洪振快 《炎黄春秋》2014,(10):87-93
历史学家吴晗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贪污现象“无代无之”,“竟是与史实同寿!”注1的确,打开中国的史书,不绝于书的就是关于贪腐的记载。有贪腐,就需反贪腐。吴晗总结说:“历朝的政治家用尽了心计,想法子肃清贪污,树立廉洁的吏治,不外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厚禄,他们以为官吏之所以不顾廉耻,倒行逆施,主要原因是禄不足以养廉,如国家所给俸禄足够生活,则一般中人之资,受过教育的应该知道自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