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焱 《丝绸之路》2009,(20):76-78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本文试从牵牛、织女神话故事的流传过程来分析《迢迢牵牛星》,认为作者就是从神话传说中获得灵感,通过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崭新、感人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
李思儒 《神州》2012,(35):33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他所编的《文选》中选录了两组著名的无名文人五言诗,其一是"古诗十九首"其二便是所谓的"苏李诗"。"古诗十九首"作者和时间历来存在争议,作品多为抒发夫妻相思之苦的咏叹人生之作。"苏李诗"旧说是苏武、李陵诗作的合称,现在我们所见的"苏李诗"最早见于《文选》,列于《古诗十九首》之后,多为赠答留别、感伤人生之作。古诗十九首与苏李诗作为五言诗的代表作,艺术成就较高,形式也较为完整,对于诗歌的进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直都知道"古诗十九首"与"苏李诗"关系密切,而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剖析,从一韵重用、凑韵、通押合韵三个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明代杨慎从诗歌的角度论《易林》的价值,以为"魏以后诗人莫及",晚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闻一多《易林琼枝》选录之,闻氏认为乐府诗和《易林》是"汉诗中的两大成绩",说《易林》与《史记》是"整个文学史二大杰作",钱钟书也盛称其文学上之意义。最可注意者,《易林》中"天女推床,不成文章"是说织女,而该书中三次引述的"夹河为婚"一首,也明显是写牵牛织女的故事。那么,汉代反映"牛郎织女"传说的诗歌不止《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首。《易林》为西汉末年崔篆所撰,但《隋书·经籍志》以来于其卷数、作者的著录皆有错乱。作者或作崔篆,或作焦赣,或作崔赣。考其文多次言及西汉事,而不及东汉之事,其中有歌颂王莽德政语,则为西汉末年所著无疑。这也与文献中多处记载崔篆撰《易林》的史实相合。由此可见,汉代诗歌中咏"牵牛织女"之作,最早出现于西汉时代。  相似文献   

4.
“古诗”之数,不仅十九之限,余见《乐府诗集》所收“古辞”之中,相与援袭,而存在一个共同的模仿对象,即乐府民歌。《乐府诗集》中《西门行》、《艳歌行》、《长歌行》等,当与乐府民歌相去不远,其主题元素广泛影响文人“古诗”制作;《西门行》一首尤为十九首中多篇祖述,而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为其改写。即此改写的言辞整练、构篇变化与音乐脱离,显见乐府歌辞向文人“古诗”的过渡,体现了后者的共同特点。究之“古诗”之作,并非“作者”的个体“创作”,而是展转相袭的共鸣抒写。  相似文献   

5.
何军民 《丝绸之路》2011,(12):70-71
《古诗十九首》围绕着一个共同主题,即对生命哲理美的深切感悟,将诗意的审美设定与生命的超越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诗意的丰富性之中融合着深刻的人类生命的哲学冥想,生命的哲学思考中蕴涵着诗意的丰富性;永恒与有限、忧郁与欢乐及来去亲疏的矛盾在哲理的审美性和生命的理性化中展开。  相似文献   

6.
高如民 《史学月刊》2004,(10):127-128
《万国公报》,系英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综合性刊物,在近代中国报刊史上占有重要位置。20世纪70年代后,关于《万国公报》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朱维铮、郑师渠、黄新宪、王立新等均有力作,涉及到该报与近代的一些重大事件,该报与近代基督教的传播,也涉及到该报与晚清的教育,而对《万国公报》关注教育的原因分析方面,较为集中、详细论述的并不多,本力图对此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婧瑜 《神州》2013,(6):4-4,6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诗学史上一组优秀的作品,这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感伤情怀而备受喜爱,笔者认为这种感伤情怀源于诗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且标志着五言诗创作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邹振环 《安徽史学》2013,(1):122-128
朱维铮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本文以作者亲历的事实,并利用相关书札文献,比较翔实地描述了朱先生组织"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策划出版《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和《中国文化史丛书》,以及筹办"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和著作《走出中世纪》等若干重要的工作,阐明其作为80年代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和规划的主要策划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颜坤琰 《名人传记》2022,(10):14-19
萧红被文学界和广大读者誉为“民国才女”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洛神”。她才华横溢,在人才济济的作家群中出类拔萃。但是,倘若没有鲁迅的教海和扶持,她很难得到一个广阔的文学舞台,也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传世佳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0.
这边和那边     
《中国国家旅游》2014,(1):10-10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里的这个句子,原本描述的是分处星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之间的隔绝与相思;而若是挪用它来形容毗邻地域之间的关系,或许也还算恰当。本期《中国国家旅游》杂志报道的“双子城”——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中俄之间的界河黑龙江,把原本在气候、风土、景观上并无二致的地域突兀...  相似文献   

11.
伴随唐宋文化转型而兴起的“正统”论,扬弃了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说.以法则性、道德性“天理”取代主宰性、意志性“天命”,经宋儒精心阐发的文化价值理想、社会政治理想“天理一王道”再次构成统合历史兴盛衰亡之变的“贞一之理”。而北宋时代的正统之辨呈现出儒家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在因应时代变化之际曾具有的复杂、深刻的思想面貌。  相似文献   

12.
李晖 《民俗研究》2001,(3):140-151
<全唐诗>里,收有不少有关婚姻风俗的篇章,其中有元和进士、皇太子僚属陆畅以<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为题的两首.诗云: 云安公主贵,出嫁王侯家; 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相似文献   

13.
任何社会理论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社会背景 ,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和局限性。所以 ,把产生于特殊社会背景之下的理论运用于其他社会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研究“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和“后殖民主义”等概念运用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功能 ,强调运用理论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14.
“西安省”考——兼论“大陕西”和“小陕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清朝官方原始档案揭示了在乾隆、嘉庆年间存在一个"西安省",并研究了它的名称来源及空间范围,认为在当时的官方档案中,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存在一个"大陕西"和"小陕西",前者包括了"小陕西"和甘肃两个部分,而后者即为"西安省"。本文同时揭示了清朝省会存在着不同的称谓。  相似文献   

15.
金卫星 《安徽史学》2006,5(5):81-86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所以迅速成为远东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是因为在事变之前日本和中国的政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发生在日本的二二六事件,形成了以主张全面侵华的军部法西斯为核心的政制、经济和对外战略的“举国一致”;同年发生在中国的西安事变,也初步形成了各党各派各界团结御侮、联合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不可能再对日本的侵略退让。日本当局无视中国政局的变化,执意推行既定的侵华方针,是造成七七事变引发远东全面战争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蛋茶"     
唐碧 《民俗研究》2000,(3):173-174
以茶待客是中国普遍的风俗。在江苏南部农村中,待客的“茶”却不是用茶叶,而是鸡蛋、红枣等;主要是鸡蛋,称作“蛋茶”。主人烧茶、来客吃茶部有一定的俗规,以下介绍丹阳县农村的风俗。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从《新历史教科书》到《最新日本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年4月9日,日本有关当局通过了“日本会议”编写的高中教科书——《最新日本史》。本就“日本会议”与去年编写《新历史教科书》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关系,80年代“国民会议”(“日本会议”的前身)教科书事件的原委,《最新日本史》出台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关联,以及《最新日本史》与《新历史教科书》的共同之处进行了剖析,并就《最新日本史》中歪曲和篡改历史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批判。指出日本教科书问题远远没有完结,国内外学术界应该密切注视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动向。  相似文献   

19.
易平 《安徽史学》2007,(6):33-36,42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的"夜不收"与"捉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夜不收"是明代辽东边防守军中的哨探或间谍的特有称谓,而"捉生"则是后金(清)崛起后为获取军事情报而采取的一种捕捉哨探的行为."捉生"的有效实施,体现了军事侦察活动在从明到清转折时期的决定性胜利中做出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