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12,(10):24-27
票号是现代银行的前身。"票号"之名取意于经营汇票,因晋商创办经营,所以也叫"山西票号"。开办最早的票号则是日升昌票号。日升昌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总号设于山西平遥西大街,财东是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经理为细窑村雷履泰。其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在乾嘉年间已资财雄厚。清嘉庆末年,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  相似文献   

2.
山西之最     
《沧桑》1993,(1)
我国第一家票号是清代嘉庆年间,由山西平遥人雷履宽开设的。乾隆及嘉庆年间,雷履宽在天津开设一个颜料铺,取名日升昌。在所经营的颜料中,有一种叫做铜绿,这种颜料只有四川生产,购买时要把现银运往四川支付,既不安全,也不方便。雷履宽就在四川设立日升昌分号,就地吸收现款,以支付购买铜绿的款项。这项措施不仅节省现银运送的费用,而且避免了可能遭受的损失,如被枪劫等,一举数得。由此为始,汇兑业务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渐推广到其他商埠。道光初年(一八二一年),日升昌颜料铺正式改为日升昌票庄,这是我国第一家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在此以后,平遥的蔚字五联号、祁县的合盛元、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来到昆明的难民大学生,既要读书,又要谋生,忙得够呛。我的湖南同乡,益阳上湖乡人,有名的“两间庐主人”陈述元更是忙得团团转。他主要读经济系,但又丢不下他的密尔敦、莎士比亚以及文选楚辞和唐风宋韵,还要应付慕名而来的那些学英语、国文的老补习生。他对求教的人来者不拒,连黄埔早期毕业的军训教官毛鸿也曾成为他的入室弟子(毛很进步,吴晗在《人物》杂志上发表过《记毛鸿上校》)。  相似文献   

4.
票号即票庄、汇兑庄,主要是办理国内外汇兑和存放款业务,是为适应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前用起标运送现银的办法,费时误事,开支大,不安全;自嘉庆、道光年间,民间有了信局,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迫切要求以汇兑取代运现,遂诞生了票号.票号的起源有几种说法,通行的说法是:山西第一家票号由雷履泰于道光初年,把日升昌颜料铺改成票号,总号在平遥城西大街路南,分号在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十条南口;几年后出现蔚字五联号等,为平遥帮票号.道光七年(1827),祁县合盛元茶庄改成票号,继有大德通等,为祁县帮票号.同年,太谷志成信绸缎杂货庄改成票号,又有协成乾等,为太谷帮票号.票号存在约百年,前40年(道光、咸丰时期),是晋帮垄断时期;同治二年(1863),浙商胡光墉在上海设阜康票号,继有杨源丰等,为南帮票号;后60年(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初期),山西票号为主,南帮票号为辅时期.曲殿元在《中国金融与汇兑》(1930上海大东书局版)中说:“山西票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约百余年”.  相似文献   

5.
<正> 咸丰六年(1856)创立。财东为榆次聂店村王栋,另有本县王智村米秉义也为财东,与协和信同居一院。协同庆票号初设时资本仅有3.6万两,不足日升昌银本的十分之一,只有天成亨票号的二分之一。然后期以其资金周转快,业务吞吐量大,获利甚多,令其他票号惊讶。协同庆数任经理,各具特色,各扬其长,优势互补,为平遥票号中最有力的领导集体。陈平远出身于日升昌,精通业务;孟鸿仁统筹全局,知人善任;刘庆和心地和平,老成持重;赵德溥深谋远虑,办事果敢;张治达豁达大度,办事有  相似文献   

6.
馆藏日升昌银号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平遥日升昌银号(后改称钱庄)始创于清道光年间,在全国银钱行庄中久著盛誉.本组史料辑自馆藏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反映了民国期间这一著名商号的部分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和斗争,贯串着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是中华民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长期来一直未被史学界所重视,更未有人把它纂辑成史。最近,郭绪印主编的《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才填补了这块空白。前人曾给国民党写了一条上联觅对:“一个政党,二个政府,三个中央,四分五裂”。《国民党派系斗争史》再现了这个历史的轨迹。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精  相似文献   

8.
本刊二、三期曾发了贺明同志撰写的《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待出)一书中的两章。本期续发《在敌营刻下永久痕迹的人》,主要介绍了三位战俘在敌营的斗争情况。  相似文献   

9.
许多年以前,在洱源县的凰羽坝子里,有一个名叫何彦旺的大土司。在何土司的奴隶中,有一个白族小伙子叫春生,有一个白族姑娘叫桂花。春生刚满十八岁,长得眉清目秀,身强力壮。桂花呢,才有十七岁,人生得似红山茶一般俏丽。春生和桂花在何土司家干活,天天早不见晚见,渐渐处熟了,有时两人碰到一起,见四下无人,也悄悄说上几句话,彼此都有好感。阳春三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有一天大清早,春生赶着一群马出去放牧,走到天马山山脚,远远望见桂花也在山坡上放  相似文献   

10.
悠远的历史回声——“……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有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鄙人常以自夸于世界人之前……”这是梁启超先生的慨赞.几乎就在他讲话的同时,《大公报》刊载了发自山西太原的文章,报道着中国第一家商业票号——曾经汇通天下、享誉海内外的平遥日升昌票号倒闭的消息:“彼巍巍灿烂之华屋,无不铁扉双锁,黯淡无色.门前双眼怒突之小狮,一似泪涔涔下,欲作河南之吼,代主人喝其不平.前月北京所宣传倒闭之日升昌,其本店耸立其间,门前尚悬日升昌金字招牌,闻其主人已告破产,由法院捕其来京矣.”梁启超,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中的弄潮儿,声播海内外的吹鼓手,傲睨天下藐视历史的天才,视“破坏”为第一良药、第一美德的文化狂人到哪里去了?他为之自豪和骄傲的那些富甲天下非数十万金银不称富的商业巨头、金融骄子又到哪里去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外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只留下这世纪末的遗响,只留下那称雄华夏500  相似文献   

11.
正清道光初年,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东双村有一村民叫赵添和,55岁;妻子曹氏,36岁。生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为成锤,两岁;女则为赵二姑,13岁。赵家世代以农为业。道光三年(1823年)夏,赵添和下地耕作,其13岁女儿赵二姑与弟正熟睡,赵添和便将门倒扣上上地而去。同村对门开面店(一说杂货店)的邻居阎思虎(38岁)知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早期的扇,最先称“箑”,又有称“(羽妾)”,后始称“扇”.“箑”字从竹,“扇”字、“(羽妾)”字从羽,可见起初是由竹子和羽毛制成.这种“羽扇”,就是我国最早的扇子,大约出现在殷代.《古今注》有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另有一说,周昭王时,外国把雌雄丹鹊各10只,进献给昭王.到了初夏,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羽,做成了第一把羽扇,当时叫“条融”或“灰影”(见《拾遗记 》).还有一种说法是: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舜时就出现扇了,但那时是用一种雉羽编织的长柄大扇.因古时的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而造“扇”字时,便以“户”下从“羽”.扇子最初的作用不是取凉,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之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演变为“华盖”.到了汉朝,扇子才逐渐成为取凉工具,并且在式样上也有改进.传说西汉巧匠于缓,把七尺多长的叶片连成一个环形扇,称“七轮扇”,一人摇动,满屋生风,其作用和现代的电风  相似文献   

13.
近期,有幸拜读刘昭著《在草岚子监狱里》一书。该书讲述了30年代初中共北方地下党组织被敌人破坏,被捕的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坚持斗争的英勇事迹。书中不断提到一位叫“OX”的人。这是狱中我地下党给一看守人员取的代号。“OX”的真实姓名叫牛宝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红岩村、曾家岩原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重庆与蒋介石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领导所在地。办事处原名八路军办事处,最初设在武汉,1938年10月国民党军队从武汉溃退时迁至重庆机房街70号。1939年5月,机房街房屋全部破日本飞机炸毁,办事处即迁往红岩村(当时叫红岩嘴)和曾家岩50号二地,直到1946年6月办事处迁往南京和1947年2月底反动政府胁迫撤退为止,党在这里整整坚持了七、八年的尖锐的斗争。办事处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  相似文献   

15.
《文物世界》1999,(3):30-31
10年前,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来到平遥西大街的一处院落,惊喜地发现了“今天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这个地方就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旧址。于是曾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的日升昌,也就随着《抱愧山西》一文再度名扬四海。  相似文献   

16.
10年前,名学余秋雨先生来到平遥西大街的一处院落,惊喜地发现了“今天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这个地方就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旧址。于是曾以“汇通天下”称于世的日升昌,也就 随着《抱愧山西》一再度名扬四海。  相似文献   

17.
1964年10月某日,正逢秋收秋播时节,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组织社员在泾河川里集体劳动。社员乔世荣在铲草堆时,铲出了—个洞口,并发现里面有东西,就报告给生产队长乔万春。乔万春(现年63岁)立即派人到泾河对面的县文化馆(博物馆)报告。张怀玉馆长得到信息后,马上向县上有关部门汇报,并派文物专干张映文(已故)等人亲临现场进行详细勘查。农民说,这地方旧名叫官背后,东面是古泾州城州署和隍庙遗址,西南部叫营里,东南部叫仓里。  相似文献   

18.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派系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内部存在许多派系,其中影响较大者如西山会议派、改组派、汪精卫派、冯(玉祥)系、阎(锡山)系、桂系、西南实力派、西北马氏家族等等。这些派系之间,既有对中央的表面从属关系,又有各派之间的横向关系。横向间的矛盾斗争虽时有发生,但往往是局部的或短期的。而他们与国民党中央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却是普遍的、长期的。派系斗争贯穿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始终。因此,国民党派系斗争史成为民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派系斗争史,至今是史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有关国民党派系斗争的起因、特点、结局及其历史作用,都有待于探讨。笔者就下列问题提出粗浅看法,谨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我叫王三娃,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人。小时,父亲在灵石县城一家杂货铺里当先生(即今之会计)。1945年春,也就是我12岁那年,我到父亲那儿去玩,结识了一名日军小兵。  相似文献   

20.
1929年12月,我出生在山西孝义县一个贫苦的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八路军在我家乡一带开展的抗日救国斗争吸引着许多青年人,我幼小的心灵也产生了参加八路军的冲动。1938年2月,年仅9岁的我经萧华将军批准正式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宣传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当年初冬,我又调到一一五师独立支队(也叫晋西支队,陈士榘任支队长)宣传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