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付山 《沧桑》2011,(1):86-87
事物是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虽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但是通过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斗争方式,跨过"两个绝不会",必定到达"两个必然"!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欣欣向荣。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苏联的解体对我们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呢?本文中苏大论战时期中苏两党争论提供了一些线索和提示。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场国际共运大论战,又可称为中苏"十年论战"。对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历史事件,为什么现在要来评议呢?第一,"十年论战"是十年文革的重要原因和思想基础。批判了苏联的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引申到我国国内,打倒睡在身边的"中国赫鲁晓夫",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3.
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苏论战对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苏论战的教训,对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蒋本良 《百年潮》2007,(4):14-16
中苏公开论战经历了一个波折起伏的复杂变化过程。在论战的高峰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了答复苏共对中共攻击“要十年规划”、“要准备论战二十五年、一万年”的打算。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中苏论战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郑异凡 《百年潮》2006,(7):31-35
20世纪60年代,在中苏论战的高潮中,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一批"灰皮书",即"老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分子"的著作,作为"反面材料"供内部参考使用.对这一工作,毛泽东很重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了免疫力.在温室里面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灰皮书"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6.
1963年、1964年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在连篇累牍地公开发表反华文章、掀起大论战的同时,也通过信函一次次向中共提出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对于苏联反华行动,中共进行了还击,同时也试图寻找机会谋求团结。  相似文献   

7.
8.
左玉河 《历史研究》2022,(2):4-21+219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由政治分歧引发的学术论争。虽然论战各方不同程度地运用唯物史观展开历史研究,但实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根本分歧。社会史论战塑造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求真与致用并重的学术品格。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促使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旨趣、研究范式、研究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为推动中国史学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杨奎松 《江淮文史》2012,(3):4-15,1
新政权与美国交恶,虽然背后存在着苏联的巨大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毛泽东的新中国一定会成为苏联的手足。共产党,固然都是以信奉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主张国际主义为其特征的,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本质上却又几乎都是民族主义者。或者说,  相似文献   

10.
中苏两国"蜜月期"文化关系与这一时期双方的外交、政治、经济关系有密切联系.50-6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经济上苏联对中国的大力援助以及中苏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趋同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苏文化关系进入"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11.
阎明复 《百年潮》2008,(8):17-22
1963年、1964年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在连篇累牍地公开发表反华文章、掀起大论战的同时,也通过信函一次次向中共提出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对于苏联反华行动,中共进行了还击,同时也试图寻找机会谋求团结。但苏共的一些做法使中苏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1965年3月,苏共纠集19个共产党、工人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中共拒绝参加。这次会议是“一个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其严重的步骤”,  相似文献   

12.
13.
14.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设,当代中国的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分配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积极批判吸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5.
洪向华  于欢 《攀登》2022,(6):18-25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实现的重大创新。在当代中国,确立这项根本制度有其内在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选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然要求。坚持这项根本制度有其蕴含的重大意义,能够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落实这项根本制度,应从多方面发力,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筑导向正确的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6.
“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陷阱及其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毅 《攀登》2009,28(3):61-66
“普世价值”的是非论争已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普世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其理论根源是抽象的人性论,它以非政治话语否定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试图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在本质上表现为西方的话语霸权及其思想渗透的新方式,由此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  相似文献   

17.
在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历史中,中苏关系经历了结盟(1949-1953)、蜜月(1954-1957)、分歧(1958-1960)、破裂(1960-1964)、对抗(1964-1979)以及走向正常化(1980-1991)等不同阶段,其中真正构成政治、军事同盟关系的时间不过十余年。无论如何,到1960年苏联撤退在华苏联专家、中苏分歧公开化时,中苏同盟解体的命运实际上已经注定。  相似文献   

18.
王莉莉 《攀登》2013,(5):35-41
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笔者认为,从地域性、理论主题和世代性三个方面来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种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即或是仅就“世代性”脉络来考察,生态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发展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高粉仙 《沧桑》2008,(3):133-13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政治势力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因一战早已动摇了的国际格局,在此时则完全被继起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替,并进而演化为两极格局的对弈。对弈的双方凭借各自的实力在意识形态的旗帜下展开了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构成了整个国际关系史上独特的一面。意识形态于此时的彰显有客观上制约因素的消失,同时亦有双方意识信仰冲突上的必然性。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战略的工具,所潜在的功能性无疑是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故此,本文将从主客观角度入手对两极格局中意识形态彰显之因作一全面分析,希图对这一问题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过去都读过,而且很认真地读过,但是很多年没有重新再读了.这次西方经济出了这么大问题,发生了金融危机,我感到重新读这两本书确实可以有新的认识.这次西方金融危机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现在已经演变成为经济危机.下一步如果继续发展,可能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危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危机.目前危机尚未见底,我们要观察它的发展.现在我主要讲三点感想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