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驰 《史学集刊》2007,(2):75-80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历经萌芽、雏形、形成、发展四个阶段的变迁进程。此格局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商埠地域分布以沿交通线为主、类型的多样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晚清东北商埠格局的变迁,对区域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晚清东北开埠进程看,东北开放区域是伴随着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而渐次增大的;随着东北对外开放空间的拓延,近代化因素透过商埠窗口逐渐渗入东北社会,商埠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东北区域的近代化路程。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这给黑龙江省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雄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图书馆要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契机,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采集、组织和检索的优势,履行图书馆应承担的社会职责。高校图书馆应更新观念,从校内服务向社会服务延伸,才能自觉地服从和积极参与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的慈善事业,尤其是民间慈善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社会救济的主力,这与东北地方社会群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民初,东北地方社会群体的慈善救济理念发生了转变,从消极的重养轻教到积极的教养并重,慈善救济对象和内容呈现扩大化趋势。地方社会群体的慈善活动具有养济、教化等多重功能,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良和教育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东北慈善事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日、俄加紧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袁世凯为维护东北主权、利权,最早提出对东北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将军府制改为行省制,在东北全面推行新政。日俄战争后,袁世凯积极收复失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袁世凯不仅是东北改革的促动者,而且在东北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洋集团在东北推行新政,加强了东北的国防力量,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的作为,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时代是实现整个中国的大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清初,在中央王朝内部,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由于地域、族源和文化等因素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联系,并确立了宗主关系,清王朝通过联姻、赏赐、编设八旗等政策不断强化东北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外部,清王朝和东北各民族面临着外敌入侵。正是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东北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得以激发,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主义塑造着东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也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自觉发展”,近代中国疆域意识和领土意识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6.
从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首的奉系当局着力推动东北铁路交通的自主化,初步形成了东北自建铁路体系,使东北成为中国铁路自主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这些自建铁路的建设与运营改变了东北的交通运输格局,改善了东北部分地区农、林、矿等各类资源和物产的流通困境,促进了东北的资源开发,形成了新的铁路经济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也对东北的移民开发与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鉴于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人口稀少,兵力不足,根据沿边的需要,清政府从内地及东北调集大批军队驻防新疆。察哈尔蒙古作为其中的一支,于乾隆年间,分两批携家带口从张家口等地迁往今新疆博尔塔拉等地驻防。察哈尔蒙古西迁后,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戍边换防、牧放官办牧厂的牲畜,对清代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亦促进了其自身的社会发展,在社会生活上表现为以牧为主、农牧兼营的经济结构及人口的增加,教育、宗教的兴盛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察哈尔蒙古的自身发展,自然也相应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振兴东北构建哈大都市经济带的作用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是经济转型和城市重建,本文在分析目前东北振兴发展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对东北区域经济与城市系统进行辨识,提出了按照产业集聚与大都市圈空间重组的城市化机制与模式,引导东北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重建,即沿经济基础雄厚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交通干线及其腹地,通过建设"门户城市",发挥大城市的集聚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实力,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借鉴国际经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基础创新和模仿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开发,产品优化,工艺提升,营销、运输和服务的变革,加速企业经营现代化的进程;依托区域科技优势,实现地区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达到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和,构建东北哈大都市经济带,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1日由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织召开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3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海生出席,副省长刘海生汇报了我省振兴工作情况。3年来,我省98%地方国企实现产权多元化,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向协调。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东北地缘关系及因应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士君  陈才 《人文地理》2003,18(6):16-19
本文以历史、现状、未来的视角对中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地缘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和趋势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应对策,即:在地缘政治方面与俄罗斯合作,防御日美联合及其构建地区性防御体系;在地缘经济方面与日韩合作,促进东北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具体策略方面,推进对国内和对国外两个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进区际联系和国际合作,用地缘经济促进地缘政治的良性发展,为东北区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1.
伪满时期,东北编修了大量地方志,作为伪满文献之一,这些地方志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受到殖民政策的影响,出于服务伪满统治的需要,当时东北的地方志均站在日伪的立场上进行编修,体例和内容带有鲜明的殖民烙印,这严重影响了地方志编修的纪实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地方志编修观念也在更新,贯彻反映在编修实践中,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地方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伪满时期,东北编修了大量地方志,作为伪满文献之一,这些地方志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受到殖民政策的影响,出于服务伪满统治的需要,当时东北的地方志均站在日伪的立场上进行编修,体例和内容带有鲜明的殖民烙印,这严重影响了地方志编修的纪实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地方志编修观念也在更新,贯彻反映在编修实践中,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地方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前后,中央设计局为制定东北复员计划,对东北地区状况进行调查,设立了东北调查委员会,它的成立为制定东北复员计划、促进东北地区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本组史料即是关于东北调查委员会的筹备、运行和结束等相关内容,对于研究抗战后期的国民党内部组织运行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东北沦陷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社会及抗日斗争等方面的历史,在中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省委领导下,由于林、李荒、李剑白主持的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纂委员会,积极组织力量编辑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这套丛书由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计划编辑35种,其中几种已从1990年开始公开出版发行,预计到1996年全部出齐。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东北官庄指盛京户部、礼部、工部官庄、吉林官庄、黑龙江官庄、三陵官庄等。 从满族的社会发展、清朝整个东北官庄的设置和发展过程来看:官庄的生产关系,清前期是封建农奴制,后期是封建租佃制。 但具体到东北各地区的官庄设置时间,官庄劳动力的来源、社会经济情况的差异,以致奉天、吉林、黑龙江官庄的生产关系演变不同。奉天是由农奴制到租佃制;吉林和黑龙江开始奴隶制,而后才发展到农奴制,再演变为租佃制。这种认定和当前对东北官庄研究者发表的文章,理解和认识上有区别,不妥和错误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清史研究,主题逐渐深化,方法日趋多元,文献、档案不断整理推出,各地相继召开了一些有特色的学术研讨会,总得来说有不小进步。综观2004年的清史研究,除了一些资深清史学家的重要论著之外,一批采用新方法、新视角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论著也相继出版。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在传统的政治事件、人物研究对象之外,以法律、经济与社会等交叉学科的方法研究清代各种政治社会问题取得了显著成绩;二、区域化显著,清代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的生态、人口、环境等问题受到关注;三、清代学术史、文化史的研究逐步深入。本文主要就2…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东北八旗庄园“庄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东北八旗庄园,既有清政府各部衙占有的盛京户部、礼部、工部和吉林、黑龙江等名符其实的官庄;又有更多为私人占有,名称却为内务府官庄(皇庄、皇产)、宗室王公官庄(王庄)、八旗官兵官庄、蒙古王公官庄等。各种八旗庄园(官庄)都设有庄头。庄头,在有清一代东北八旗庄园中,他们是总管,是实际的经营者。随着东北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满族贵族政权的演变,他们既是清朝政府、皇室、八旗王公、官丁等的奴才;实际又是剥削、压迫、奴役庄丁(壮丁)、佃户的农奴主、地主、“土皇帝”。弄清清代东北八旗庄园庄头的由来、演变,和土地、庄主的关系及其作用,对研究清代东北土地制度变迁史、社会经济发展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孙瑜 《抗日战争研究》2023,(2):128-138+160
战后日本右翼分子推出“满洲国兴亡”三部曲,提出“建设东北论”。该谬论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解放”东北民族,建立“理想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完备”工业体系,“奠定”东北发展基础。实际上,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压榨东北人民,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人肉开采”,用人命换经济;打断东北正常的工业化进程,建立畸形的工业体系;消耗大量资源,严重破坏东北的生态环境。日本殖民统治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后续发展。“建设东北论”传递错误的史实和史观,误导日本民众,催生了中国的“精日”分子,在中日两国都产生消极影响。揭示这种错误论调的来龙去脉、历史根源、社会影响,有助于两国人民客观认识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略活动,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东北农耕区的恢复和扩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东北是满清贵族的发祥地,清朝定鼎北京以后,有意识地迁移各族人民出关耕垦,促进了东北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顺洽元年到雍正末年的清代前期,南部传统农耕地区种植业得到恢复发展,北部渔猎畜牧地区也相继建立了不少农垦据点。  相似文献   

20.
从清末洋务运动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电力工业勃兴并渐成规模。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铁路交通是其发展的独特优势。随着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利权争夺,最终发展为日本独霸的格局。由于受列强压迫,东北民族电力工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对日本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纵观这一时期的东北电力工业,从主体来看,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并存到一家独大的过程;从地理分布来看,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这一时期东北电力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东北的工业近代化和城市化,为伪满时期日本统制东北电力业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战后及新中国东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