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马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村,是以马氏家族地主为重要成员的窑洞民居。马氏家族原居山西临县,后迁居杨家沟居住。马氏家族在起步阶段并没有从整体上规划村落布局。清乾隆年间,马嘉乐从自己所居住的“光裕堂”开始,以堂号为自己的儿孙们建筑独立的窑洞式四合院,这些堂号依山顺势,按等级秩序,高低参差于山峁之间,形成了马氏庄园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正明末贵阳马文卿及马明卿、马士英父子,因科第蝉联而享誉筑垣,马氏家族由屯兵后裔转变为名门显宦,受到世人注目。更因马士英官至南明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宏光朝首辅(民间称为"马阁老"),遂把马氏家族的荣耀推向巅峰。由于历史的原因,马氏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至今踪迹难觅。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是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人口问题,虽然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是对社会发展却有重大影响。应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研究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不仅要知道我国人口的现状,而且要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4.
苑景亮 《神州》2014,(5):58-59
人口红利曾经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将逐渐枯竭,人口的不良结构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受到不利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维持和延长要求我国应重视开发二次人口红利。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的历史使命。用人口学、经济学的视野对教育在这个过程的价值和变革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观海 《福建史志》2001,(2):16-18,34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全国人口达12.9亿,占世界60亿人口的21%。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我国史学著作中,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述不多。历代多将其记于“田赋志”“食货志”、“地理志”中。且所载主要偏重于当时的人口数和户数。当代地方志中,虽将人口单列为一卷或一章,  相似文献   

6.
河北一些家族的族谱至今保存品相良好,内涵也很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与史料价值,东光《马氏家乘》便是其中的代表。除了在版本收藏上的价值,东光《马氏家乘》在内容上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对于我们考察河北宗族组织的存在,意义颇大。  相似文献   

7.
起源和兴衰 德州澡堂始建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澡堂地点在羊市街路西,系豪绅马姓所建,专供马氏宗族沐浴之用。后因德州地处九省进京必经之地,商贾仕宦经过甚多,清嘉庆年间,马氏便将自家的浴池扩建后对外营业,字号“孺歌池”(后赵荷清接管改名为“荷清池”)。晚清、民国时期,郜国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完成这项长期而难巨的任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我国,把计划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来对待和执行,这是因为,过快的人口增长,已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种严重的威胁,以致如果不排除这种威胁,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超负荷的人口增长,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困忧,诸如住房难、行路难,等等。因此,本文就人口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负效应问题及其制约人口过快增长的对策,谈一些看法。一定的人口状况,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而当人口状况形成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姚静  李爽 《人文地理》2000,15(5):24-29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同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人口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同时是世界人口大国和老年人口大国,老龄化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成因机制。本文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人口转变迅速,老龄化进程快;②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③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④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寿命的延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措施:转变观念,科学、辨证地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和老年照料体系;建立健康的老年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严维青 《攀登》2007,26(4):54-57
本文依据人口安全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并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就如何应对我国人口安全风险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前昌  毛蒋兴 《人文地理》2009,24(3):101-106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教育现状,对我国近十年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近2/3的省域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及医疗保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甚至一些人口学者把二十世纪后半期称之为世界历史的“人口问题时代”。在我国,人口问题尤为突出。为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将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编修好人口志,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反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锡伯族有83,629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辽宁。新疆有27,364人,占锡伯族总人口的32.7%,辽宁有49,398人,占锡伯族总人口的59.1%。在辽宁锡伯族人口中,沈阳锡伯族人口有27.280人,占辽宁锡伯族人口56.6%。沈阳地区是我国锡伯族人口最集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1 目前,我国人口在数量、分布等方面情况怎样?还存在人口红利吗? 郑梓桢:首先.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人口的迁移流动数量越来越多.迁移的半径越来越大。其次,我同的人口结构在走向老龄化。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但我们国家的情况是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加快了老龄化速度,使得我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状态——即在经济实力和养老保障体制还没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  相似文献   

15.
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人口流动变得日趋活跃。本文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为主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趋势.分析探讨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给城市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马英九众多的先辈中,至今仍能给乡亲们留下清晰印象的,除了其父马鹤凌,就只有其祖父马立安了。在马氏后人的记忆中,马立安是一位为人宽厚、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其骨髓的乡绅。"万事皆空善不空"马立安于清朝同治年间(1868年2月12日)生于湘潭县马家堰寺门前,民国十六年(1927年)卒于衡阳衡山县。马立安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记者提出这个疑问后,负责管理马氏族谱  相似文献   

17.
吴玉林  林斐 《人文地理》1991,6(3):15-20
本文从应用研究角度对人口地理学发展作一次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探讨。通过对人口地理学应用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对比中西方在发展上的差异,指出我国人口地理学是从实践应用开始走入发展的轨道,但同西方人口地理学相比,表现出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对不足,而在由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之际,应用研究作为当今学科发展的动力,促进人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出现定量化、社会化、中微观化的趋向,进一步显示学科的理论应用价值。意在加强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密切结合当前生产实际问题的研究,扩展应用研究的范围、深化应用层次,不断改进应用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国恒 《神州民俗》2007,(10):24-25
祭祖是中国古代乃至当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静宁甘沟马嘴马氏家族地理偏僻,却保留了古朴的祭祖仪式,其主要内容与《礼记》等中国古籍中关于祭礼的记述相吻合。文章记述了马氏家族祭祖的全过程,并结合中国古代祭祖的内容,发掘其包含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文君 《神州》2013,(19):242-242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将面I陆沉重的人口压力;新阶段计划生育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工作手段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同时,新时期我国的人口政策和规划也对城市计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部无电人口用上电"的目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的任务。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其他无电人口的省区通电任务已经完成。目前仅剩青海省,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藏区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差,施工任务艰巨。最后3.98万无电人口目前,我国仅剩青海省3.98万无电人口,集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