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次对西安出土的的《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是进行考释,这是近年发现的一方唐代武德九年(626年)墓志,它记载了李世民为秦王时女侍卫高惠通的事迹。高惠通为渤海郡名门士族的后代,她被选入秦王府担任“刀人”,即保卫秦王李世民的贴身女保镖,这是以往史书无载的珍贵资料。作者在梳理墓志内容的基础上,详细考释了高惠通的家世、刀人的官职源流以及唐初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背景,对于研究唐初政治史、职官制度和女性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主席在他著名的《沁园春·雪》一词中举到了中国历史上五个著名的封建帝王,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这其中的唐宗,就是指隋朝末年积极参加李渊太原起兵、后来成为彪炳史册一代圣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无论是在太原起兵反隋前后,还是后来成为一国之君,唐太宗的大半生都与太原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还在隋朝末年,当李渊作为隋朝之臣出任太原留守时,李世民是他唯一带在身边的儿子。当时,胸怀异志的李渊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如果撇开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不谈,仅就字面意思而言,即是说,太原是我们真正的祖籍。那…  相似文献   

3.
齐廉允 《文史天地》2012,(12):30-33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一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但除此之外,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一、幸运儿:飞来的太子之位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  相似文献   

4.
贞观盛世,一半是文治,一半是武功。武功里,起码一多半,得归到李靖名下。他是一个传奇。从水里打到陆上,从内乱打到外患,从突厥打到吐谷浑,一直打到65岁,让四夷八方那些大大小小的政权,都心甘情愿地臣服在李世民的脚下,他才脱了战袍,进了朝堂,成为李世民的宰相。  相似文献   

5.
台湾学者柏杨在其《中国人史纲》指出:“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此言可谓精辟.探究唐太宗李世民之美德,和其母亲窦氏知书达理,家风谨严,悉心教育培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沧桑》1995,(5)
贞观十五年(641)五月壬申日,京城长安金碧辉煌的皇宫武成殿内,摆满了美味佳酿,群臣环坐,歌舞升平,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大摆宴席,招待“并州僧道及老人”,答谢他们上表请求李世民“以太原王业所因,明年登封已后,愿时临幸”。席间,面对这宏大热烈的场面,李世民感慨万端,他对身边的侍臣说:“朕少时在太原,喜群聚博戏,暑往寒逝,将三十年矣。”参加宴会的“并州僧道及老人” 中,有与李世民旧日曾相识者,他们纷纷上前与李世民“道旧以为笑乐”。君臣之间,畅所欲言。李世民说:“他人之言或有面谀。公等朕之故人,实以告朕,即日政教,于百姓如何?人间得无疾苦耶?”众人奏道:“即日四海太平,百姓欢乐,陛下之力也。臣等余年,日惜一日,但眷恋圣化,不知疾苦。”同时,又“固请”李世民重返并州。李世民下令赐物给这些故人,同时作出许诺:“飞鸟过故乡,犹踯躅徘徊;况朕于太原起义,遂定天下,复少小游观,诚所不忘。岱礼若毕,或冀与公等相见。”(《旧唐书·太宗》)  相似文献   

7.
晨歌 《文史天地》2006,(11):50-55
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大肚容人,听得进逆耳忠言,成就了一代良臣魏征;魏征以事天下高于事一人,誓言只做利国利家的良臣,不做自毁身家又陷君不义的忠臣,于是他成就了一代明君李世民。古往今来,这样的君臣关系有多少?  相似文献   

8.
昭陵     
允时 《文物》1977,(10)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但实际上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作为一个豪门贵族的子弟,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扫荡了封建割据势力,统一全中国,建立了李唐王朝。公元626年,李世民继唐高祖李渊之后登上皇位,次年改元贞观。在他的统治下,曾出现过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贞观之治"。公元649年,李世民病死,葬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四十五华里的九嵕(音宗)山主峰内,即为昭陵。今天,昭陵的地面建筑已经仅存遗迹,但整个陵园仍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物宝库,它为认识和研究唐代初期的历史,提供  相似文献   

9.
“玄武门事变”是唐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过去的研究多注重于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之间的政治斗争,唐高祖对于两个集团的态度等问题。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对“事变”时李世民的职权作探讨。以李世民的政治和军事经验,他在发动“玄武门事变”时如此犹豫,即在于他虽然拥有来多高级官街,却并非如雷家骥先生所说是“实际上的皇帝”,而仅仅是一个并无多大实权,困于京城内的高级皇族。除了一批忠心护主的秦王旧将以外,他手上实无太多可用兵力,因此,他虽有盖世雄才,临此大变,仍举棋不定,最后才冒绝大风险,奋力一击。  相似文献   

10.
宋仁宗在历史上不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治天下、御外侮,比不上他的先辈太祖、太宗。他行新政、搞改革比不上他的后人神宗。但是,无论是正史、野史,说他坏话的不多,至少没有把他描绘成一个昏庸之辈,这与他怕谏官有很大的关系。 自古文武百官怕皇帝,也有皇帝怕谏官。那些一心要当活尧舜的开明皇帝就怕谏官。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得到一只特别俊异的鸟,把它放在手臂上玩。他兴趣正浓时,被魏征撞见了。李世民见到这位以直谏著称的老臣,就象顽皮的学生见到老师一样,马上把鸟藏在怀里。这位谏官不给皇帝下台阶,唠唠叨叨地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老…  相似文献   

11.
一凡 《湖南文史》2010,(3):70-70
贞观初年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很高兴,散朝之后请几个大臣喝酒。都有谁参加了这次宴会记载已经不很清楚,但是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琏反正是参加了。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和他的大将白起吸引住了六国恐慌的目光,人们惴惴不安——谁会第一个被秦灭亡?当时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对秦统一中国至关重要的人,这时刚刚来到赵国邯郸的街头。他既非商鞅那样的改革家,也不是白起这样的常胜将军,他只是一个商人。他叫吕不韦。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里难得的一代明君,而他的明,主要就明在善于识人,善于用人。本文阐述的他与十八学士的关系,实在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凡 《文史博览》2010,(3):70-70
<正>贞观初年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很高兴,散朝之后请几个大臣喝酒。都有谁参加了这次宴会记载已经不很清楚,但是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反正是参加了。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盛唐气象,人们自然会想到历代帝王中享誉最高的唐太宗李世民,并联想到辅佐李世民的名相名臣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却往往忽略了被李世民称之为“良佐”的长孙皇后。  相似文献   

16.
"玄武門事變"是唐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過去的研究多注重於李建成、李元吉與李世民之間的政治鬥爭,唐高祖對於兩個集團的態度等問題。本文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即對"事變"時李世民的職權作探討。以李世民的政治和軍事經驗,他在發動"玄武門事變"時如此猶豫,即在於他雖然擁有衆多高級官銜,卻並非如雷家驥先生所説是"實際上的皇帝",而僅僅是一個並無多大實權,困於京城内的高級皇族。除了一批忠心護主的秦王舊將以外,他手上實無太多可用兵力,因此,他雖有蓋世雄才,臨此大變,仍舉棋不定,最後纔冒絶大風險,奮力一擊。  相似文献   

17.
唐代贞观十七年的太子废立是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其中李世民的态度耐人寻味。他的态度既受儒家正统"立嫡以长"的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元勋"的影响,父子亲情也影响了李世民在立储问题上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月喻人生     
泽文 《文史月刊》2010,(10):43-43
<正>有一座古碑,上面刻写着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许敬忠的一段对话。唐太宗认为许敬忠是文武百官中最贤良的一个,然而还是有人说许敬忠的坏话,他感到纳闷,便向许敬忠问道:"满朝诸卿,为  相似文献   

19.
正王珪(570—639)是唐初的四大名相之一,他年轻时经历坎坷,受尽磨难,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玄武门事变"之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启用。由于自身才气十足,在李世民的手下陆续担任过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礼部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位爱好翰墨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作为初唐统治者,他以帝王之力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以及他的书法成就和审美思想,对唐初书风起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书法之所以能达到峰巅极致,与李世民的喜好提倡是密不可分的。现存《晋祠之铭并序》代表了他的书法成就,从中可以窥见其书法审美趣味,揭示初唐崇王风尚与尚“法”成因。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人。他雅好书法,师虞世南,尤喜王羲之的书法,曾收集天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以充内府。宋朱长文《继书断》卷上列太宗书为妙品。其传世书迹有《晋祠之铭并序》、《温泉铭》、《屏风碑》等。《晋祠之铭并序》是一通石刻碑,碑在山西晋祠博物馆。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晋祠时亲自撰文书写而成,同年上石立碑于唐叔虞祠前,乾隆时移基东侧南向。碑高3.55米,宽1.22米,厚0.26米,碑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为太宗飞白书,碑文为行书,28行,行40字至50字不等,碑题、铭序共1203字。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衔名。因至明朝中叶李世民亲书的唐碑下部已剥蚀漫漶,有的字已不可见,清乾隆三十七年,依照旧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