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念张 《环球人物》2013,(19):71-73
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两所大学一脉相承,新竹清华的昆明湖、蒙民伟楼等,都是延续老清华旧名。两所清华有相同的校训、校歌、校徽,"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梅贻琦在北京清华做了18年校长,又到台湾新竹清华做首任校长,一当就是6年。之后的13位继任者中,一小半都是清华校友。现任校长陈力俊则属于另一半"外来者"。他今年66岁,是知名物理学家,从事电子材料的研究。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做完博士后研究后返回台湾。当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24日,全国高考成绩公布,海南省海天学校学生李洋以897分的好成绩,获得海南省理科状元。但很快,因为有人举报李洋是湖北移民,他失去了就读清华的资格。  相似文献   

3.
黑王辉 《湖南文史》2013,(10):37-37
钱钟书可谓是世间少有的才子。当年,他以数学不及格(只考了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外文系破格录取。据说,在清华四年,他横扫图书馆内130多万册藏书,真正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不过,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气一样出名。毕业时,外文系想让他进入研究生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不料却遭到他的一口回绝,他说:“整个清华,  相似文献   

4.
正民国是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一方面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者又在时代夹缝中尽显个性和骨气,名士之风甚烈,而大学校长们更是个性鲜明。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做人外圆内方,  相似文献   

5.
清华工字厅的旁边是古月堂。古月堂显得小 巧玲珑,平和妩媚。小门前立着一对憨态可掬的石 狮子,面带凶相,看上去却像是婴儿在发脾气。 古月堂原来被清华男生称作"狐堂"。为什么 叫这个名字呢?说来也有意思。按中国的拆字游 戏,古月加在一起,便是一个"胡"字,和狐狸的 "狐"字谐音。当时的古月堂是清华女生的闺房,男 生们总能够感到她们难以抗拒的魅力,所以把古 月堂称为"狐堂"了。 清华原来是没有女生的,那时候才是贷真价 实的和尚学校。不过起初男生们也并不因此郁闷,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被破格录取的仅有两人:一个是知名的历史学家吴晗,他报考清华时数学考分为零分,另一个是因写《围城》而蜚声文坛的作家钱钟书,他报考清华时数学考了15分。但这两个人皆因超人的天赋和卓越的文学才能,而被著名的清华大学慧眼相中破格录取,成了清华校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位人物。2003年国庆节前夕,一个名叫张业超的考生又在清华大学的校史上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这个特殊的考生,在高考时只考了556分,而清华大学的录取  相似文献   

7.
正周诒春(1883-1958,安徽人,曾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可能不如梅贻琦等清华校长有名,但提起由他亲自拟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由他亲自规划督造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却无人不知,他对于清华的  相似文献   

8.
要闻速递     
《神州》2011,(7):6-9
蒋方舟称清华学子是既得利益者校方表示反思《看历史》杂志最新一期做了"百年清华"专题,在"给清华的一封信"部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学生蒋方舟撰文说,北大清华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相似文献   

9.
清华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次日加入运动,之后迅速成为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运动中清华学生受到了研究系和英美势力的影响,同时表现出独特的团体精神和组织能力。五四运动之后,清华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清华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正有人说:在清华历任校长中,有三个人功劳最为卓著,一是周诒春,他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向现代大学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罗家伦,他让清华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一是梅贻琦,他以高尚的人格和民主治校的理念赢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6月5-9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7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北京举行。本届学术周以"健康·城市"为主题,齐聚行业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如何实现更多、更高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全面"健康"的中国城市。7日,清华同衡学术周"遗产重塑生活"分论坛成功举办,行业内外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探讨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现场气氛  相似文献   

12.
于化民 《史学月刊》2008,10(6):50-61
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知识精英的西南联大教授会,秉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教授治校"的传统,在联大校务管理和学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二·一"运动发生后,原本非政治性的教授会也不得不在政治是非面前表明立场,它运用自己特殊的社会影响,采取一系列步骤揭露和抗议国民党当局镇压民主的恶劣行径,给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以有力的支持.同时,教授会的内部矛盾也随着运动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发展为公开的对立.在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革面前,尤其是经过运动的洗礼,在闻一多、吴晗等进步教授感召下,更多的教授逐渐转向进步方面.  相似文献   

13.
解放后,吴宓在西南师院任教,是二级教授,月薪272.5元,在校内可谓"高薪阶层"。他一贯节衣缩食,自奉极廉,但却古道热肠,经常将工资送给向他求助的学生、同事。他的这种"乱花钱"有时让同事难以理解。"文革"后期,西南师范学院有一位女教师编织了一双毛线袜子,送给孤苦伶仃的吴宓,吴宓给了那位女教师100元钱。有人对吴宓说:"一双袜子值多少钱?你给得太多了。"吴宓答道:"多乎哉?不多也。我是把袜子的成本费、劳务费,还有无价的感情都算在里面的,我给她的不算多。"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干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李可染被剥夺了作画的权利,作为"反动权威"关进了美院的"牛棚"。和他一起被关进"牛棚"的还有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党政领导、系主任、教授和个别的学生。那一年,李可染59岁,正是他的老师齐白石"衰年变法"的那个年龄。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与梅贻琦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清华人眼中,“清华和他已经融成一体了。”  相似文献   

16.
<正>由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协办的"2017清华同衡学术周遗产专场"于2017年6月7日拉开了帷幕。此次专场研讨会以"遗产重塑生活"为主题,除主会场外,还有一个视频会场,共有数百人与会。10多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跨界对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作了"遗产保护理念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扼要阐述了遗产保护的4个理念问题: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  相似文献   

17.
牟翔 《广东史志》2002,(2):60-61
北京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名的高等学府,而广东籍人士唐国安是这所学府的前身——清华学堂的创办人之一,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并实行校长负责制时,他是该校的首任校长。唐国安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摒弃了科举时代的弊端,使清华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之一,为其发展为清华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真负责,  相似文献   

18.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介     
《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的一生经历可谓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在现当代的缩影,他在北京大学的50多年生涯与北大历史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从书中不光看到季羡林童年寄人篱下、成为清华高才生、留德十年、与德国姑娘的恋情,他在梵文、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就,还看到了北京大学历次的"运动"史、"文革"史……(张光璞著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31元)  相似文献   

20.
正众所周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是中国学术界耀眼的明星人物。1930年,正是其学术盛年,他在清华大学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成为清华文科的学科统帅与精神领袖。1932年的《清华文学院同学录》中,首页"评议会"成员集体照,俊朗挺拔的冯氏身居照片中央,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倚身一侧,其锋芒形神大有盖过梅校长之势。1934年8月,其成名作《中国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