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静 《丝绸之路》2013,(2):36-38
在谈到《边城》的悲剧美时,大部分研究会提到"人性美"与"自然外力"的冲突。本文运用罗兰·巴尔特作品中语言分歧与话语地位、符号的"隐喻链"与类比性等理论进行分析,指出《边城》人物间的话语分歧和文化环境的"暖昧"描写亦是小说悲剧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飞舞的龙达》是中国当代著名风光人文摄影家王达军拍摄的作品,其作品第一印象是"乱",在摄影作品评价中"乱"可不是赞美之词,然而这幅摄影作品,好就好在这个"乱"字上了,"乱"飞的龙达,乱窜的火焰,乱挥手的人群,构成一个纷乱的画面,细细品来,这绝不是杂乱无章,恰恰是这三个乱的因素,在诉说着一个祭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何艺源 《神州》2021,(1):70-71
本文对作曲家李滨扬先生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花鼓》进行深入分析.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于2013年应邀为中央音乐学院"圣风"乐团而作,并同年在"金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文章从作者的创作思维,民歌凤阳花鼓的溯源,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音乐文本的相关分析,探究作曲家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具体...  相似文献   

4.
《新中华》杂志是由中华书局在抗战初期编辑出版的,这一时期恰是我国"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极大传播和深入发展的时期,该杂志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新中华》杂志作为"公共话语"平台,以"新中华"为刊名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担当和认同.其所刊文章深入揭示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内涵,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全面探讨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在当时舆论界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新中华》杂志的宣传和引导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他们也参与到复兴话语的讨论中,表达了自己的认识.《新中华》杂志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阐释和传播,体现了报刊界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公共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5.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mett)的儿童小说<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1911)是其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人物塑造是这部作品的成功基础.除此之外,由于它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一努力,同样是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所在.本文试图从人物、小说类型及花园的隐喻意义三个方面,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探讨的笔触主要在于:第一,对人物的分析集中在两个少年人物——玛丽和迪肯,说明作者对"双性同体"思想的肯定.第二,该小说的类型使其成为形式独特的儿童小说.作者打破了传统中男孩子的书和女孩子的书的界限,将历险小说和家庭小说结合在一起.第三,伯内特给秘密花园赋予了隐喻意义.荒芜了十年的花园在玛丽的手中复活,因此它象征着女性发挥创造力的园地,是其"自己的屋子".  相似文献   

6.
王璇  李小沫 《神州》2013,(14):17-17
《希腊古瓮颂》和《青花瓷》分别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颂歌和当代流行音乐的经典代表之作,虽然两部作品创作时间隔了千百年,但通过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这两部伟大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性,其修辞手法上的相似性表现的尤为明显。本文将从两部作品视觉意象的运用、动静结合"、陌生化"处理和押韵手法等主要修辞方法入手,分析其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投奔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有相当一部分被分发到军队中充任政工干部,正好迎合了中共扩军对政工干部的大量需求,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宏大话语所能充分解释。"新知识分子"加入后,受工作能力、经验资历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只能从事基层政治工作,这导致了新知识分子干部与工农老干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触发了整风在军队基层的开展。中共一方面无法完全摆脱阶级话语的窠臼,仍在严肃地批评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另一方面也无法全面贯彻阶级话语的原则,更多是根据现实需要在这两类干部中寻求平衡和进行调解。阶级话语在此一时期隐而不彰,不在中共干部任用中起决定作用,这是与具体实践互动的结果,也符合中共自身"知识化"、"技术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史华兹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想到雨果这句话。史华兹的视域宽阔而幽深。书中,他以problematique这一关键词——书中译作"问题意识",也许用"问题性"或"问题情境"更准确——为出发点,描绘诸子百家如何在反复驳难中营造出一个文化盛世。或许他的一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商榷,但其所蕴具的巨大启发性却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他认为是孔子奠定了与"复礼"相关的公共话语,不仅后世儒家,也包括墨家、法家等,都是对孔子思想的"修正版"。固然,孔子"以德配天"的思想选择和从政从  相似文献   

9.
傅松雪 《民俗研究》2020,(3):100-109
"长命锁"潜蕴着日用而不知的原初时间经验,现象学为揭示这种原初时间经验提供了方法论意义。追溯"长命锁"时间经验的可能构成,揭示出"长命锁"在时间经验的历史重构中所须承袭的时间经验的原初状态:线性、循环和时机化的时间经验。在日常使用与话语诉说中,透析出"锁"作为器具与话语所能蕴含的时间构想,通过时间蕴含的比对,揭示出"长命锁"在习俗承袭中对原初时间经验的置换与褫夺:时间越来越被当成了现成存在对象。"长命锁"隐含的时间经验,不是现成时间观念的移置,而是时间经验的历史生成,它预示着一种活生生的原发生存时境的开启,对于解决时间"断裂"的谜团、对于中国传统时间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伊索克拉底受到书面表达方式所面对的受众范围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影响,在《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采用"模糊话语"的修辞策略,呈现了关于"领导权问题"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城邦联合领导权"与"雅典领导权"。伊索克拉底在创作《泛希腊集会演说辞》时,口头与书面两种创作方式并存,这篇演说针对雅典城邦发表,或面向全希腊传播,前者适合采取口头的表达方式,而后者更适合采取书面信息传递。若《泛希腊集会演说辞》面向全希腊传播,伊索克拉底需采取"模糊话语"的策略,满足不同城邦受众的政治利益。他的政治观点受到了公元前390—380年间希腊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而发生转变,伊索克拉底在演说辞中所采用的话语策略,是斯巴达在古希腊当时的历史实际中所拥有的权威与作者自身对于雅典霸权的呼吁调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演奏历史:历史研究如何被认知上的美德塑造》赫尔曼·保罗荷兰莱顿大学过去几十年中,历史哲学家们的主要兴趣一直在于解释与叙述话语问题。因而他们持续聚焦在几乎完全是历史学家已发表的作品上,忽视了历史研究是一项包含阅读、思考、讨论与写作的实践活动,其成功表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一次评选会上,我惊异地看到了肖吉地先生关于"海"的摄影作品,映入眼球的那些照片让我不知所云,随后脑海里闪现出伟大诗人屈原《天问》中的许多诗句……顿时,我恍然大悟,啊,这不是"海问"吗?这些作品,有典型的现代美学意义,如诗如歌,画内画外全是故事,让人思考,让人百思不解。不管您用什么方式解读这些作品,都会有作者生活时代的影子,包括作者人生道路、经历和思想、情感,时而童趣,时而暮  相似文献   

13.
阿庚 《文史精华》2010,(5):60-64
<正>晨练归来,偶见日历上"2月20日",哦,这不是作家浩然过世的日子吗?一晃两年,日子流淌得好快呀。思索中,似觉浩然那憨厚质朴的身影立于面前,"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的铿锵话语犹响在耳。接着话剧《艳阳天》那一幕幕、一场场舞台烟云飘然而过……  相似文献   

14.
董立娜 《神州》2011,(14):10
查特曼将叙事者干预分为两种,即对故事的干预与对话语的干预。有一些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叙述者采用"括号加注"的方式:本身是话语干预的形式之一,又与故事密切相关,类似于叙述者的解释性干预,意在告诉隐含读者他们自己不太容易搞清楚的事实。《饥饿艺术家》中运用了多处括号加注的形式,虽然大多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6月19日,著名导演谢铁骊在北京逝世。谢铁骊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之一,其导演的《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海霞》等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梳理谢铁骊的艺术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前是谢铁骊创作生涯的高峰,《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就创作于这一阶段,这几部作品也是"文革"前中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世界"这一话语给教育带来了新面貌,在此话语的基础之上,教育的实质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是受西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影响和启迪走向回归生活之路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推进的背景下,"教学回归生活"①成了教育理论界耳熟能详的话题.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进行审视与分析得出: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  相似文献   

17.
正本书主要借鉴话语分析的方法,努力突破20世纪80年代启蒙主义的国民性研究,也避免了由于简单挪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而产生的误读,考察了国民性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它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渊源关系,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国民性话语作了细致和系统的研究。在历史的脉络中,主要着眼于中国国民性话语的具体实践,从文明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问题、奴性批判、道德批评、种族问题、国粹问题、个人观念、乡土问题等不同层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人震惊于东北沦陷,转而反思边疆施政和建设之得失,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及现实问题受到空前的关注.边疆话语的构建和传播成为一时之兴,而刊物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的短短几年中,以边疆研究为宗旨的刊物大量涌现.《禹贡》半月刊和《新亚细亚》月刊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二者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性.本文拟通过对两刊的比较研究,管窥和探讨这一时期边疆话语构建和传播的情况、特点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一轴署名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是一幅优秀的古代山水画作品(见《文物》1979年第10期),它在"文革"期间被意外地再发现之后,引起海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关注。随着近几年来对范宽作品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这件作品  相似文献   

20.
陈莹 《丝绸之路》2021,(2):63-67
花儿是一种跨区域性、跨民族的山歌体歌种,花儿有将近500多年的历史,甘肃人称之为"花儿",青海人称之为"少年".在花儿音乐形成及传播的过程中,涌现出上百首"令"①,这也是"花儿"音乐中重要的音乐特征.本论文主要以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论证了这首作品的音乐特征及演唱特点.突出了花儿音乐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