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汝瓷的鉴别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誉。由于汝瓷生产技术奥妙,又被宫廷视为吉祥之物加以垄断,加之宋、金战乱,失传较早,在南宋已“近尤难得”。目前。全世界珍藏传世品不足百件,又都在几家大的博物馆。历代有关文献中记载的“汝窑”只是片言只语,有的记载不甚符合事实,这就对汝窑研究有着诸多不便。随着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汝窑”的面纱逐渐被揭开,但还有许多问题仍需继续探讨。汝瓷应分哪几类?如何进行鉴别?根据笔者多年来对汝瓷的考查和研制,认为汝瓷应该分四类:第一类是传世汝瓷和又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陶瓷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学术研讨会,于10月22日上午在河南汝瓷故——汝州市隆重开幕。这次汝州年会的主要学术议题为汝窑、汝瓷、钧窑及河南地区其他相关窑口。应邀出席这次学术研讨会的英、美、日等1 O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古陶瓷研究专家、教授、学者共计180余人。本届年会产生了以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研究员为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会议期间除对汝瓷、汝窑、钧瓷、钧窑及河南境内的其他窑口进行专题研讨,还组织参观了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汝州市内张公巷窑址、严和店瓷窑道址、汝瓷厂及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的风六寺。这次学术研讨会,代表们向大会提交有关汝窑、钧窑及其他窑口的论文、报告80余篇,为了便于交流, 汇集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  相似文献   

3.
杨乃运  崔培林 《旅游》2004,(12):33-35
知道“纵有家财千万,不如汝瓷一片”的人不少。汝瓷的价值是世界公认的。1.4亿元才让一小件汝瓷碟易主,这样的事竟不是神话。  相似文献   

4.
EDXRF探针分析古瓷产地的尝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古汝瓷原料产地的信息能为汝瓷科技鉴定工作提供可靠的借鉴,本工作采用EDXRF探针技术测试了若干汝瓷和钧瓷等样品中的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再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处理成分数据,对各样品的因子得分用因子轮廓图和聚类分析图来表示。结果表明,新安钧瓷、古汝瓷和现代仿汝瓷能较好地加以区分,金钧和元钧能从釉的微量元素上加以区分,严和店窑青瓷也能和其他样品区分开。这说明上述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所隐含的产地信息,从而为汝瓷科技鉴定和其他古陶瓷的产地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董健丽 《南方文物》2002,37(1):59-63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其中以汝窑为宫廷烧造的青瓷最为后人所称道。另外汝窑生产的民用汝瓷也为世人所喜爱。然而,关于该窑的地点长期没有发现,关于该窑烧造的时间长期以来说法不一,关于官汝瓷与民汝瓷的特点始终不太清楚。学术界共同认为清雍正朝(1723~1725年)的颜色釉,“以仿官、哥、汝、钧为最,而其青釉的烧制,是历史上成功之作。”①然而,关于雍正皇帝偏爱汝釉的思想背景,雍正仿汝瓷等方面有哪些创新,雍正仿汝瓷有哪些成就,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本仅就近年来的考察成果,结合故宫博物院有关藏瓷,谈点粗浅看法(本插图请参见封底图版)。  相似文献   

6.
谢朝伟 《神州》2020,(5):41-41
现阶段,我国在各个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逐渐进入新的变革阶段。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汝瓷传承与创新进行论述,指出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前景,并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致力于帮助更多人明确汝瓷的价值与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汝瓷博物馆建于1985年底,是国内唯一的一座收藏、展览、研究汝瓷的专业博物馆。这里珍藏了大量的瓷器标本及瓷片资料,其中有名贵的宫廷用瓷、朴实的民间用瓷以及精美的装饰瓷、艺术瓷等,品类丰富、瑰丽多彩。所藏主要为汝州地区产品,也包括部分其他窑口产品。现择重要精品介绍如下。荷叶口瓶 2件成对。荷叶边敞口,细  相似文献   

8.
《中华遗产》2012,(8):158-159
为什么要系腰带? 先秦时期,辞人宋玉夸耀楚国美女美得惊心动魄。具体说来,美女之美体现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美人细腰袅袅,系上素带一条,更显得身姿动人。可见,当时人已经比较注重形体美,开始用腰带来束身。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伊始,汝窑遗址于清凉寺民宅下被意外地揭开.特别是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使全面解读汝瓷有了直接依据。千古奇瓷本文举例的汝瓷残片,系由近百件残器中筛选出的形制与釉色典型者。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遗存物,倘若不破不残不废,这等器具,确是好样的,有些还堪为汝瓷佼佼者。然而,用于研究探讨,如此不修边幅的残件,只因坦露了汝瓷奥秘,无疑,也属好样的。这些盒、洗、碗和单块的盆、盘、碟等汝窑青瓷标本(图1),展示了下  相似文献   

10.
汝瓷博物馆藏青瓷与张公巷窑出土标本之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张公巷窑址调查所得标本与汝瓷博物馆藏中工艺相同之青瓷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张公巷窑新发现的青瓷,特别是施釉与饰化妆土的窑具属前所未见,为进一步认识张公巷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赵志强 《神州》2020,(1):42-42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在社会人文艺术的影响下,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的生活。汝瓷是宋代文人士大夫追求雅致生活的产物。宋代文人士大夫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且充实内在涵养与修为。这与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学与讲究个人品味的生活态度极为一致,亦与当今的东方美学主流意识不谋而合。本文对汝瓷雅致艺术的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地方建设,对汝州市东沟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重要的地层关系和精美青瓷、钧瓷器以及各类窑具等,对进一步研究东沟窑址的相关问题以及青瓷与钧瓷、钧瓷与汝瓷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凉寺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的河旁台地上(图一)。根据调查、钻探与试掘获得的大量实物标本,可以判断这里是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同时兼烧民用瓷器的窑场遗址。现将调查、钻探与试掘的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汝窑中的御用汝瓷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窑中的御用汝瓷及相关问题胡永庆BasedontheroyalporcelainsofRUkilnwhichwereexcavatedfromthesiteofRUkilnatQinliangsiinBaofeng,HenanProvinceandt...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04,(11)
河南日信第三届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定于2004年12月19日在河南中州皇冠假日酒店中原厅举行。12 月17-8日预展,将推出中国书画、瓷器、玉器、杂项的拍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河南日信继宋代汝瓷成功拍卖后本场推出宋代定窑和官窑精品: “宋代,黑(金)定碗”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始烧于唐,盛于宋,停烧于金元时,五代及北宋早期定瓷被定为皇室及官方指定用瓷,窑系形成年代为五大名窑之首。当时就定瓷而论,白为常,紫为  相似文献   

16.
河南日信     
《收藏家》2004,(11):77-77
河南日信第三届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定于2004年12月19日在河南中州皇冠假日酒店中原厅举行。12月17-8日预展,将推出中国书画、瓷器、玉器、杂项的拍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河南日信继宋代汝瓷成功拍卖后本场推出宋代定窑和官窑精品。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2,(2):90-90
新名窑运动.中国当代十大名窑艺术展,由中国当代十大名窑文化产业联盟、中国当代十大名窑艺术馆主办。这次展出的当代十大名窑经典作品种类涉及钧瓷、中国白、定瓷、汝瓷、龙泉瓷、耀州瓷、珐琅彩、潮州瓷、宜兴紫砂等门类200多件,  相似文献   

18.
钧窑与汝窑和官、哥、定窑并驾齐驱,同属宋代的五大名窑。然钧窑以它的釉色莹润,色彩缤纷及多种“窑变”为其它窑口的产品所不及;而汝窑则以内有玛瑙釉而产生特殊色泽,位居各类名瓷之首。汝瓷的烧制,又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瓷艺精良,在当时的各个窑口,曾博得“汝窑为魁”之桂冠。因此,钧、汝两窑同是中国古代陶瓷艺  相似文献   

19.
王霞 《考古与文物》2007,(1):103-106
对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是近20年来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不仅确定了宋代生产天青釉汝窑瓷器的窑场,而且在器类、器形、纹饰内容和装饰方法等方面出土了大量的新材料。新见器形有折沿盆、梅瓶及盖、宝珠纽碗盖、花口杯、盒盖、套盒、莲瓣纹碗、莲花形香炉等,装饰工艺有划花、刻花、贴花、印花等,纹样有莲瓣纹、莲花纹、鹿衔灵芝纹、龙纹等,说明汝瓷并非都是开片素青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汝窑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汝窑乃至两宋之际的瓷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汝瓷今日有传人──访汝官瓷艺术的发掘者朱文立张毅兵在中国古陶瓷家族中,以汝官瓷最为名贵。史料记载,它烧造于北宋哲宗元元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司。它以名贵的玛瑙为釉,色如天青,晶莹如玉,温润古朴,美观雅致。由于其烧造难度大,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