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西蓉 《神州》2011,(26):16-17
在中国古代,"三"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行礼要三让、三揖,服丧要三年为期,礼乐要一倡而三叹……"三"字的突出显示了一种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一直作用于中国的哲学与宗教,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哲学精神,"和合"、"圆融",调和、完整、包容而生生不息。而中国植根于农业的人文情蕴和"天人合一"贯穿始终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这一哲学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出土的海昏侯墓中,多处出现"羽人"图像,应受当时的社会风俗影响,也和刘贺的际遇与心境相关,同时也和他的价值取向相联。海昏侯墓中之所以多处出现"羽人",首先应该是羽化升仙之意。内棺及马当卢上有"羽人",正是刘贺渴望死后成仙的心理表现。其次,应该是刘贺希望死后解脱,追求自由之心态的表征。第三,除了升仙、灵魂解脱之外,或许还与海昏侯的昌邑情节有关。  相似文献   

3.
郭锐  王箫轲 《史学月刊》2014,(9):100-106
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经由源自神功皇后征服三韩的传说,最终演变为"征韩论",将朝鲜视为其朝贡国、藩属甚至夷狄。从7世纪到战国时代,日本与朝鲜平等地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之内,但是日本对朝鲜以优越姿态相对待的情况日趋严重,其蔑视和敌视朝鲜的观念及心态进一步膨胀。特别是,在万历朝鲜之役后,随着近3个世纪的"锁国"时代,"丰臣伟业"被日本的一些思想家、战略家逐步发展为一整套的学说体系,日本统治者的向外扩张心态持续扩大。进入19世纪后,由于中国和朝鲜的积弱积贫状态以及东亚朝贡体系的瓦解崩溃,因此"征韩论"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朝鲜的最终认知。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经由源自神功皇后征服三韩的传说,最终演变为"征韩论",将朝鲜视为其朝贡国、藩属甚至夷狄。从7世纪到战国时代,日本与朝鲜平等地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之内,但是日本对朝鲜以优越姿态相对待的情况日趋严重,其蔑视和敌视朝鲜的观念及心态进一步膨胀。特别是,在万历朝鲜之役后,随着近3个世纪的"锁国"时代,"丰臣伟业"被日本的一些思想家、战略家逐步发展为一整套的学说体系,日本统治者的向外扩张心态持续扩大。进入19世纪后,由于中国和朝鲜的积弱积贫状态以及东亚朝贡体系的瓦解崩溃,因此"征韩论"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朝鲜的最终认知。  相似文献   

5.
<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山水风物为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风尚与文化特质。他们徜徉于大自然,阅读山水,既可娱情,亦能适志。山水风物也就成为古代文人诗词歌赋与笔墨中最为常见的主题,山水题材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绘画表现最为广泛的题材。这些文人画家山水画作或"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抑或借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一种娱己娱人的心态。自然山水之景致何时入咫尺扇面,并成为扇面这一独特艺术形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树立科学发展观。面对新一轮修志工作,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克服浮躁心态,练好内功当今社会普遍存在浮躁心态,称为"浮躁文化","形象工程"、表面文章随处可见。浮躁是创新的大忌。浮躁心态也反映到方志界,这对于打造精品良志,建设史志文化是十分有害的。其突出表现之一是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7.
但凡去澳门的人,都会去到葡京、永利、威尼斯人各大赌场试试手气。人人都想着"说不定运气好能赢老何一点钱",但多数人为赌王投资了一把。按何鸿燊的说法:"不怕你精,不怕你呆,就怕你不来。"也不是说赌场设千,只是因为他们心态不好,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巴晓津 《沧桑》2013,(4):27-29
汉晋之际,士人知识分子的心态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士人之士风从原本的绝对效忠于皇权逐渐转向高自标置,从尊经术、贵德行、重功业逐渐向追求任性率真和崇尚个体之自由方面转化。学风也随之呈现出清简通达之风。然而无论是两汉士风的注重"兼济天下",还是魏晋士风更侧重"独善其身",实际均不出儒家所倡导的士人以道自任的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9.
吴磊 《文史天地》2010,(6):53-55
<正>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从中,我们了解到新旧政权交替之际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态。1949年,历史再一次将中国的知识分子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还是留,这一"哈姆雷特式难题"再一次无情地摆在了他们面前。12年前的1937年,他们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不过,同是"去留",意义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是世界对这个独有的大型线型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遗产的认可与肯定,是对中国古今水利成就及中华文化的体悟和尊重。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上,万里长城铸造出雄壮的"一撇",京杭大运河镌刻出美妙的"一捺",在中国版图上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这是东方巨人的人,是力量的人、智慧的人、勤劳的人,这个巨大的"人"字托举、伴随着我们的祖国走过曲折、艰难、勤劳而智  相似文献   

11.
杨飞 《文史天地》2011,(7):4-10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12个"共产党",这史实知者不多。革命如洪流,真是大浪淘沙!1917年11月7日发生于俄国的"十月革命",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在其影响下,为了独立、自由、文明和富强,一部分觉醒的中国人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纷纷效仿俄国组建"共产党",中国遂成各种思潮、运动和体制的试验场。大浪淘沙,在岁月的砥砺下,这些"共产党"有的凤凰涅槃、  相似文献   

12.
李霞 《沧桑》2008,(3):140-141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层垒着也堆积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技艺、灵感和非凡的创造力。它作为一种深厚而悠久的物质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情感习俗、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社会制度中,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外在的标志,而且沉淀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政坛,不少外国政要都有各种各样的"中国血缘",如现任非盟主席让·平是中国—加蓬混血,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据说有"中国妹夫",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能说流利汉语且是"中国通",等等。一些中国人据此认为,这样的外国政要对中国的态度就会较亲近一点。应该说,拥有"中国血缘"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4.
杨瑞 《史学月刊》2013,(10):68-75
辛亥革命对20世纪以来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乃至日常生活影响深远,但在宏大叙事主导之下建构的历史图像中,参与其间的个体人物的活动与心态变得隐而不显。其实,在历史整体大变动的情势下,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其心境与行事在呈现一定的普遍共相之时,往往更具个性化样态。趋新人士黄尊三在留学日本期间,政治立场由立宪转向革命的过程中,内心颇多纠结,个人际遇亦十分曲折,最终因缘内外,激情似火地拥抱革命。然而,当他一旦身处革命后的新时代,面对突如其来的世变乱局,又难以适应认同,不能或不愿自我调适。民国之后,其心态与行事相较宋教仁等留日同人、清季旧臣及士绅,甚至往昔的"他自己",都呈现出明显的分裂状态。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7,(3)
正"书画鉴定是一辈子的事业",知名书画鉴定家刘光启已经执著地坚守了7 0年。他的眼力一直为业界所称道,被誉为"神眼"、"刘半尺"的他为国家鉴定、找回的文物不胜枚举,荣获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称号,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富有的,但他又是清贫的,因为他几乎从不收藏,粗茶淡饭,生活朴素,心态平和。在刘光启看来,书画鉴定就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对"和谐"相关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一些学者呼吁"重视和发掘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和谐思想",并希望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多元开放的心态,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和谐思想的讨论渐次展开。实际上,和谐理念不独中国所有,而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所见略同的全人类认识成果和一致追求"。②在西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对"和谐"概念给出过自己的诠释,我们同样应汲取其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7.
提到"太岁",人们马上会想到那句流传了数千年的俗语:"太岁头上动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太岁"是一种神秘莫测、法力无边,能给人带来大福大祸的"凶神恶煞"!因此,很多人谈"太岁"而色变。那么,"太岁"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在中国古代,"太岁"被传成一种地下的"凶神",谁碰到它谁倒霉,不  相似文献   

18.
《文史博览》2010,(10):57-57
<正>七夕,现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鲜为人知的是,这七月七原本的含义可是让人心惊胆战的。七在中国人原始的数字观念之中属亡灵所有,如果说活人多用五来数数,所谓"人五人六",而七则更多的属于死去的灵魂。普通人家把三七作为对亡灵最隆重的纪念日,而讲究  相似文献   

19.
质疑"中国古代专制说"依据何在——与侯旭东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旭东的<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想象出中国人的"自我东方化"和"自我殖民",夸大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过高估计了否定专制说者的影响;在没有进行历史学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得出有悖史实的结论.事实上,"中国古代专制说"并非如侯文所说是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也并非没有经过中国人的事实论证.这一学说既有深厚的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为基础,也经过众多学者长期的和深入的研究,符合中国历史的特征.接受和传播"中国古代专制说"并不是中国人的"自我东方化"和"自我殖民",而是中国人为了改造传统社会去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侯文所做的知识考古不够完全,这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将此项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胡适对<自由中国>的参与和在<自由中国>的言论,表现出很明显的矛盾心态.这种心态主要归因于胡适身负自由主义领袖和流亡"政权"同盟者的双重角色,体现出在非常情势下一个老派自由主义者思想意识中"国权"与"人权"的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