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十多年来,关于“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的讨论,颇为热烈。这项讨论的起因,是1981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学术讨论会”上,一大批学者提出质疑:“如果说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艺术,按一般规律说,它就应该受西来的影响最大。而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造像美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起源于印度,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入我国。佛教造像作为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经由僧人与艺术家的参与,并且经过中国文明与智慧的融合,创造了高度的佛教艺术成就。它最集中的地方是全国各地遗存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四大石窟。这些石窟的佛教造像的数目是十分惊人的。除石窟造像外,还有利用整座山雕凿成巨大佛像的,如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至于全国各地一般寺庙中佛教造像几乎随处可见,难以数计。这些佛教造像与佛教壁画一样,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宗教宣传品,展现诸佛菩萨的庄严圣洁,弥…  相似文献   

3.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28-31
公元420年到589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此对峙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  相似文献   

4.
李刚  王文元 《丝绸之路》2009,(15):15-18
甘肃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也是佛教完成中国本土化的地方。漫长的岁月给甘肃留下了大批的佛教艺术珍宝。  相似文献   

5.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北宋开凿的第1号龛、第5号的二小龛、第4号千佛壁主龛之外的麟游地方风格浓厚的众小千佛像。这些窟龛造像为我们研究初唐至中唐、北宋时期关中一带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张宝玺先生编著的《甘肃佛教石刻造像》是—部研究甘肃佛教艺术的著作。该书不但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本研究论著,其中精选甘肃各地从北凉至明代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石刻造像、铭记图片290余幅,共涉及石刻造像160余件,较为系统地描述了甘肃佛教石刻的分布、时代特点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张力  徐戎戎 《收藏家》2010,(5):3-10
2009年秋,经过精心筹备,辽宁省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妙相庄严——辽宁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精品展"。展览共精选了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各类佛教造像艺术精品201件(套),整体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这是新馆开馆后,辽博首次将馆藏众多珍贵的历代佛造像艺术珍品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8.
杨波 《收藏家》2009,(3):35-40
山东的济南、青州、高青、诸城、临朐、博兴等地佛教遗存丰富,历年来出土北朝造像数量甚多。山东石刻造像艺术融汇中外,兼采南北,发展序列完整,地域特征鲜明,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1996年10月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窖藏佛造像,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雕凿之精美、彩绘贴金之富丽,震惊世界,  相似文献   

9.
何先红  董华锋 《收藏家》2014,(12):63-68
成帮万佛寺石刻造像是税图南方地区年代较早、题材丰富、往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批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多、保存较完好、年代序列清晰、雕造精美、题材丰富,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已为学术界广泛认同。然而,由干这些造像系清末(1644—1911年)以来陆续出土,且出土后几经辗转,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0.
李云  申永峰 《收藏家》2012,(2):21-24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最初为释迦摩尼去世后,弟子为了纪念和瞻仰而雕刻的造像,后来逐渐演变为佛门弟子纪念那些因佛法修行而成为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造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近年,学者们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佛教遗存的性质、时代、分期、艺术风格、传入路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对认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供养人像——佛教美术史研究的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造像中所表现的供养人像不仅是制作和礼拜佛像的佛教信徒的形象,同时,作为皇帝的臣民、国家和社会的一员,也是他们想确立自我存在的一个形象.本文阐述了佛教造像这一宗教活动是被利用为向统治者和社会表达意志的一个"场所",供养人像的一个主要功能即是其表现手段.现存佛像当中并非都是中央地区精美的作品,也存在很多地方和民间制作的拙劣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从美术史的角度评价较低,但实际上,作为向国家和社会传递意愿的一个纪念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佛教美术研究当中不能只从美术史的角度去研究,也有必要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弥勒佛是中国佛教中地位很高的崇拜对象。晋代中原地区已经流行弥勒信仰,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石窟中出现了弥勒造像。弥勒造像原为佛装和菩萨装两种类型,后在长期的演变中产生了多种式样。宋代以布袋和尚形象代替的汉化弥勒造像产生,其后广泛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对大量弥勒造像的分析排比,探讨了中国古代弥勒造像的特征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邢继柱 《收藏家》2011,(10):49-54
东北印度曾是一个高度佛教化的地区,印度各地佛教徒也曾奔赴此地取经学道,因此该地区融入了由各地怫教徒带人的文化艺术。印度佛教在12世纪中叶被回教消灭,帕拉佛教造像也随着帕拉王朝的毁灭而终结。  相似文献   

15.
张润民 《收藏家》2009,(9):41-44
中国佛教按照流行地区与使用语言,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大体系。流传地域广泛,影响最大的是汉藏两系佛教。汉藏佛教造像足以代表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精华。汉藏佛教艺术联系密切,但因传播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内容题材、艺术表现手法部各具特色,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于早期佛教图像曾有过热烈的讨论并且开展大型实地调查项目,推动了对中国佛教艺术早期发展的研究。除了对于资料的发掘和梳理外,关心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早期佛像图像的传播路线上,对此,许多学者从文献、考古实物证据、中西交通、图像比较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①,而对早期佛教图像进入中国社会情境的具体面貌则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将早期佛教图像②与汉代西王母图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前者进一步贴近汉代社会文化情境,同时也为后者增添新的研究视角。东汉中期以后,随着佛教进入中国,佛像…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把不同类型、内容的背光图像组绘在佛像身后,反映了两地佛教思想的表现。克孜尔背光艺术,是犍陀罗背光在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它受龟兹艺术的影响,然后又将这种影响再传入敦煌、云冈、龙门等地,五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的克孜尔与莫高窟同期背光,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在传承上大致有关联,可以把莫高窟背光看作是克孜尔背光艺术的东传和延续。  相似文献   

18.
魏文斌 《丝绸之路》2014,(15):67-80
佛教及佛教石窟寺是古代印度与中国最有特色的文化交流.也是丝绸之路上最能反映东西交流的文化及文化遗存。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自公元2~3世纪也开始了佛教艺术的创作。但在较长的时期内(1~4世纪),中国内地的佛教艺术一直受印度的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四川及南方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明显受到秣菟罗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龙门石窟的古阳洞,是北魏孝帝迁都洛阳以后兴建的第一个大窟,聚集着北魏王公大臣造像之遗迹。《洛阳伽蓝记》一书反映了北魏洛阳城内佛寺的盛况,记载着北魏皇亲国戚及百官大兴土木、营建寺塔之事实。这些耗资巨大、工程宏伟而又壮观的寺塔及石窟造像,使洛阳城成为当时佛教圣地和道场,在中国佛教史、化史及美术发展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本试图通过孝帝、北海王元详在城内造寺和在龙门开山造像的典型材料,反映北魏迁洛之初佛教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宣武帝、孝明帝及灵太后时期的佛教状况将另叙述。  相似文献   

20.
徐媛媛 《收藏家》2013,(8):13-22
旅顺博物馆始建于1917年,如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馆藏的六万余件藏品中,涵盖了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日本、朝鲜古代陶瓷和日本书画,以及六十多个国家的近代邮票和货币的“外国文物”藏品系列可谓是馆藏鲜明特色之一。其中,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更是馆藏外国文物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